县域普通高中课堂教学现状及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2024-08-01李鸿坤
作者简介:李鸿坤(1978~),男,汉族,湖北麻城人,湖北省麻城市第二中学,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当前县域普高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素质教育实施不到位、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严重、以“唯分数”“唯升学率”评价教学质量等,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县域普高需立足自身特色,以课堂为阵地,以国家育人方针为导向,转变育人方式和教学方式,从而走好具有县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文章将分析县域普高课堂教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质量提升策略,以期为广大县域普高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县域普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5-0006-05
在新课改背景下,县域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模式虽较为多样化,但通过调研其教学现状,却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理念的落后造成学生发展不全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层面,通过“老师讲—学生听”枯燥的灌输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此外,受到片面追求高“升学率”的影响,教学以“考试”为中心,采用“题海战术”的机械呆板训练,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不利于学生素养培养的教学方式所教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 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观念的落后,会直接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从《县域普通高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我校教师中能做到因材施教,经常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仅占14.12%,比例偏低。课堂上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占比42.89%。这表明,我校教师在教法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缺乏活力,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和老师缺乏沟通交流,几乎就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先进教育思想,无法真正落实。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上对下的关系,也没有什么平等可言。这种“满堂灌”讲授式已难以满足当今学生的发展需要,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也不利。
(二)教师的教育方式还比较落后
问卷数据显示,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处理方式较为简单,一般为大声训斥,占比23.52%,比例偏高,县域普高教师的育人观念有待提升。随着素养时代的到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道德品格等方面的引导日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教育学生首要的原则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就像农民种庄稼,要想长出好的庄稼,必须给它合适的土壤。在一个充满爱与笑声、宽容与谅解的集体中学习的孩子,心情是舒坦的,心境是乐观的。学生在某些方面可能还达不到较高的要求,甚至对自己的行为有对错不分的情况,但如果老师不注意教育方法,经常批评讥讽、冷言恶语,师生之间关系就会变得冷漠,生活在这种集体里面的孩子缺乏爱,不爱生活,更不会去爱学习。还有些课堂气氛是不和谐、不融洽的,批评数落声不绝于耳,在这种气氛中教师的语言不是“火种”而是“屠刀”,学生找不到被关爱的感觉,心不安,心态出问题,学习是没有效率的。
(三)学生课堂交流探讨不足
问卷数据显示,课堂上没机会讨论问题的占比21.29%,58.47%的学生难以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看法的意愿,当不同意老师的观点时,学生保持沉默,从不表达自己的观点占比52.66%。自主合作与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然而,还存在相当多的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成绩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身上。在课堂上,基础差、表达能力差的学生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养成保持沉默的习惯,更谈不上积极探讨、主动质疑了。课堂上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欣赏与激励,他们在学习中缺乏成功的体验,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另外,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心理关注,没有帮助学生克服展现自我的恐惧和提升自我意愿。
(四)忽视学生课堂接受能力
从问卷数据分析,只顾完成教学进度,不顾学生接受情况的占比最高,达到43.99%。有的教师无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一味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不顾学生的接受情况,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教”而教,把预设的东西按程序全部走完,导致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发挥主体作用。以此形成了教师疲于奔命地“教”,学生在穷于应付地“学”的弊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消化,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提出疑问。此种为了“进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消极情绪。
(五)缺乏有实效性的课堂拓展
问卷数据表明,54.23%的学生认为缺少相关知识拓展、不生动、乏味是当今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备课不充分,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哪些教学方法和内容更适合学生,在教学目标设计上片面化,多媒体的运用简单形式化,教学过程机械僵硬,教学内容知识面狭窄等问题。教师只是拘泥于课本所学,照本宣科,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更谈不上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也没能抓住内在的规律,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揭示知识内在的规律和本质特征。
(六)未做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
从问卷数据可以看出,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占比最高57.94%;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占比28.5%。教师应通过学科教学,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在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此外,教师还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更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自主学习动力。
(七)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学习成绩为主
从问卷数据可知,有36.66%的学生认为我们的教师主要依据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这与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还有一定差距。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他的学习成绩,还要看他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心理状态。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发展潜力,而是以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眼光去对待他们,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和特长,如优良的道德品质、勤奋的学习态度、真诚的交流与合作、良好的个性与情感以及独特的创新意识等。评价方法简单,不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也就不能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八)教师的教学手段运用不当
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各有其优劣。从问卷来看,学生认为教师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他们更容易理解吸收所学内容,占比高达79.25%。可以看出,采用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是最适合我们县域普高学生的。但县域普高教师存在教学手段运用不当。如有些老师上课过多依赖多媒体,片面追求形式花哨,不重实效。笔者曾观摩了一节英语公开课《健康的生活方式》,这节课的课件制作美轮美奂,但整堂课学生只看画面、不看课本,他们的眼球从头到尾跟着动画转动,却没有动手操作,电子屏幕成了黑板的替代品,师生整节课不动一下粉笔。笔者认为,无论多媒体多么先进,它终究不能完全代替板书,板书的直观性、示范性、灵活性及信息传递的持久性是任何先进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此外,还有的教师回避现代教学技术,他们对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不熟练,经验主义在教学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不愿去学习新的教学思想,不愿去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二、 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一)厚植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当今,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更新。但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取向和立德树人的本质没有变。家国情怀培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把学生的成长与家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心怀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他们从小树立为中华民族昌盛而努力读书的决心。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之情的主阵地,教师应深挖教材中所蕴含的爱国精神与民族精神,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在执教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二《中国航天之父》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谈论钱学森的人生经历”,使学生了解中国科学家的重要贡献和爱国品格,树立开拓创新、坚韧不拔和艰苦奋斗的观念;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伟大成就,激起学生民族自豪感,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其家国情怀。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本土文化的挖掘与利用,加强与当地纪念馆、博物馆、文化宫等部门的合作,组织学生多开展文化研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勇于改革,落实核心素养育人方针
作为基础教育学校,我们要思考“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核心问题。我们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传导知识、以分定生”的教学观念,变革学校育人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全面教育。学校要通过备课组、教研组、教科室等各处室层层联手,凝聚合力,落实核心素养育人方针。一方面,大力促进县域普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县域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健康与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律,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人品德、爱国担当、社会责任、健全人格”等素养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改变课堂的育人方式。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打下基础。此外,当下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较重,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升其成长动力。要摒弃单一化的,以考试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要从学生的道德品质、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层面进行合理评价。
(三)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在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背景下,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需要不断更新。学校需要打造优质的信息化教学教师队伍,以此来引领学校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教学理念的落后,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缺少活力,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当今县域普高有部分教师只满足于传统的授课方法,不想改变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应用只停留在教学评比、活动课观摩上,没有真正地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作为一线教师应自觉自发地树立信息素养提升意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以此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中国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
(四)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殆。各备课组在教研活动时应注重交流和研讨,保证实效性。要求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优化,训练习题的确定上多下功夫,实现“个人自备”“集体探讨”“备课组长点评”“个人总结与反思”四方面的整合与统一,扎实地抓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同时,教师之间应相互信赖,取长补短,多进行协作和互动。
比如,集体备课,我校高二年级英语组是这样做的:集体备课时,根据各人的教学特点把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重组和分配,一人“领”一课时作为主备内容,然后各自钻研单元目标的任务、知识要点,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法、学法和练习的设计等。备课完成后,再利用集体教研时间,轮流讲自己的设计思路和具体计划,同组教师进行质疑、释疑、补充和修正,既分工又协作。这样的集体备课活动让同一备课组的老师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学法指导等方面形成共识。这样一个一个单元备下来,教师独立钻研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备好课后,利用集体教研时间试讲,其他教师点评。授课人讲自己的感受,哪些设计思想实现了,为什么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哪些设计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修正。其他教师则结合自己班级的特点及自身教学的特色,扬长避短,再回到自己的班里去讲。这样的集体备课达到了“互赢”,教师相互合作,集思广益,充分发掘教师各自的优势资源,整体提升了教研组的水平。
(五)更新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
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往与积极沟通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知识经验,交流彼此的学习体验和个人情感,教师与学生是“学习共同体”,要在共识、共享、共进中实现共同发展。新课程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及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体现了对人的“整体关怀”。学生和教师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要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平等而自由地交流,让学生的个性得以鲜明地凸显,思维得以创造性地解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相互学习和研讨,平等合作互惠的教学关系。
(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教育需求,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讲授教学模式”转变为“探究性教学模式”,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特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教师需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为本制订教学计划,教师本身只是引领者和启发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质疑。教师要与“生”俱进,学习新的思想、方法,教学内容安排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找出问题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七)优化课堂管理,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升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课堂管理,形成减负增效的课堂机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学生的素养发展为中心来确定课堂管理目标,从而促进课堂效益的提升。如果课堂管理目标不明确,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漫,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如此下去,课堂教学的效益提升就成为空谈。课堂管理的成败,应以教学目标有无达成和学生是否全面成长作为衡量依据。第一,实施学生自主管理教育。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自觉自发地参与到课堂管理中。第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以自身学识和人品赢得学生的尊重,让学生自觉自发地服从管理。第三,管理好课堂时间。传统课堂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安排、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要把制度化学习时间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相结合,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性。此外,要优化课堂时间。课内合理安排老师“教”和学生“练”的时间,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精练。
(八)重视心理辅导,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没有心理培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实时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帮助他们疏解进入高中后出现的心理问题。
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和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使得他们遭遇挫折时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这些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而紧急的工作来抓。一是正确看待学生成绩、全面评价学生。不能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学生心理特点和承受能力,一味给学生施加学习压力,加大他们的精神压力。二是采取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方式。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对全体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知识讲座,如:“焦虑时该怎么办”“如何释放学习压力”“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等,这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利用作业批阅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如高二(16)班有位学生上课时状态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有些焦虑,我注意到这个现象,在作业评价中多多鼓励,与之谈心,引导该生放下心理上的负担,让其以一颗平和而向上的心态去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该生进入良好的状态,主动提交作业,而且完成作业越来越认真,成为学生作业中的典范。看到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的心也感到快乐,学生是一棵自由成长的幼苗,需要教师去沟通、呵护、引导,这个过程,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要心与心的碰撞、感化!三是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信箱,挑选具有丰富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员,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常态化跟踪学生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九)加强家校联动,推动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是学校和家长紧密协作的双向奔赴,学校和家庭共同肩负着孩子成长的责任,我们可开展主题鲜明的家校共育活动,凝聚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首先,教师要提升共育技能,学校可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指导或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家庭教育培训活动,学习家校共育的实践方法。其次,学校要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建好家校携手的桥梁。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他们走进校园,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学校也可通过班级微信群、学校网站等交流平台,将教育动态及时传送给家长。最后,要丰富家校沟通交流活动,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家长座谈会,汇报学校班级发展情况,交流家庭教育的方法,共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优质均衡发展。
三、 结论
提升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之根本,县域普高要勇于正视存在的问题,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深入探索与实践,遵从学生成长规律,落实国家育人方针,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J].基础教育课程,2021(11):4-20.
[2]郭丛斌.乡村振兴亟待提高县级高中质量[N].中国教育报,2020-04-09(6).
[3]张明星.县域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教师,2021(5):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