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合两联动”立体化教学改革探索
2024-07-30黄金秋
摘 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纲要”课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和中学内容重合较多,教学方式机械、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三结合两联动”立体化教学改革以章节内容与专题教学相结合、教材与本土素材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通过线上、线下混合联动,有效解决痛点,为“纲要”课程建设提供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三结合两联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7.037
Exploring the Reform of "Three Combinations and Two Linkages"
Stereoscopic Teaching
——Taking the 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as an Example
HUANG Jinqi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Xiangyang, Hubei 441000)
Abstract The 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Outline) is a compuls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cross the countr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the "Outline" course has problems such as a lot of overlap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 and middle school content, mechanical and single teaching methods, and a lack of learning interest among students. The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reform of "three combinations and two linkages" combines chapter content with thematic teaching, textbooks with local materials, theoretical teaching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and effectively solves pain points through mixed online and offline linkage, providing feasible solu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utline" course.
Key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ree combinations and two linkages"; teaching reform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纲要”要作为思政课之一,旨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结合两联动”立体化教学改革指的是,以教材章节内容与专题教学相结合、教材与本土素材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线上、线下混合联动的立体化教学改革,旨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纲要”课程立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为提升“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各高校先后进行了符合本校师生特点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从国内研究情况来看,有关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多种改革元素的融合等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纲要”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些许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学生对“纲要”课不感兴趣。一方面,学生对课程开设的意义认识不到位,认为其和中学历史课程内容重复较多,缺乏吸引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另一方面,部分理工科院校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接受过系统性学习,史学基础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任课教师自我提升认识不到位。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在授课时多以讲授法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灌输”,课堂效果不佳,导致教师的课程获得感和幸福感逐渐降低,进而导致教师研究课程的意愿下降。然而,教学与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对课程研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减少,最终会影响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师教不好,学生学不好,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2]。我国高度重视课程建设,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简称“两性一度”)为根本抓手,着力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传统“纲要”课程吸引力、创新性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因此,进行“三结合两联动”立体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 “三结合两联动”立体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2.1 章节内容与专题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纲要”课程教学按照教材章节和历史发展时序讲授,历史发展线索较为明晰,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存在明显不足,其与中学阶段相同的历史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程教学团队将教材内容打通,按照教材内容的重要性、联系性、易混性等特点进行再次梳理,用新的专题化的主线进行教学,通过专题式讲授把主要教学内容贯通起来。与章节式教学相比,专题式教学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专题式教学打破了教材的章节结构,在遵循教材总体思路和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并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更为聚焦。二是专题教学主题性强,便于进行理论总结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能够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实现“纲要”课教学目标。
“纲要”课程团队以2023版教材为基础,深挖教材、集体研讨,将课程归纳为“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是如何提出的”“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什么没有成功”“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了又失败了”等十五个专题,以问题为主线,既体现了教学内容之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又紧扣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线。
2.2 教材与本土素材相结合
将梳理整编的本土素材与“纲要”课程知识要点进行一一对应,将其中的“人、物、事、魂”与“纲要”课程本体知识理论深度融合,将教材内容与市情、省情、国育、红色文化教育相结合,编制教学案例,融入教学方案,实现本土素材与教材知识点的无缝衔接,为发挥铸魂育人功能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在地方高校思政课程中加入一些本土素材已有较多的现实实践,但存在着将本土素材替代为课程知识点,顾此失彼的现象,或者是将本土素材当成课程“点缀”,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起不到真正“育人”功能的问题。“纲要”课程组成员将本土素材与“纲要”课程核心知识点进行点对点的对应,进一步解决本土文化与课堂“两张皮”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要想讲好故事,就必须立足前沿研究,就必须结合本土素材。以湖北为例,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很多大事都与湖北有关,可以利用的湖北地方素材较为丰富。以“洋务运动的兴衰”内容为例,讲清楚洋务派兴办的近代企业的基本情况,重点讲述张之洞在汉阳创办的湖北枪炮厂的概况,结合近代武汉工业化的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和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的联系。本土素材的融入,拉近了学生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距离。
2.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中宣部、教育部2005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2011年教育部印发文件《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要求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对学分和教学内容等做了更为细致的规定。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文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从上述文件可以看出,“纲要”课程已不再单抓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已成为“纲要”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传统“纲要”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二是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不完善;三是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不科学。要想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迫切需要在“纲要”改革中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健全实践教学综合保障机制、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在实践教学形式方面,丰富校内实践活动形式,拓宽实践环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将实践场地由校内拓展到校外,带领学生参与体验式、沉浸式实践活动;其次,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的经费、师资和安全保障,需要学生、家庭、学校与社会多方同向同行;最后,在实践教学考评方面,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实践教学实际开展情况及时科学、有效调整实践教学大纲,明确考核标准,严格按照考核标准客观、公正地进行考核。
2.4 线上、线下混合联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糅合利用不同学习理论、不同技术与手段和不同应用方式,将班级授课制群体学习优势与网络学习个性化有效结合,成为新型教学形态。实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可以有效解决以下痛点:一是班级人数较多,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二是课时少且课程信息容量大,部分课程内容无法讲清楚、说明白;三是传统面授课程学生易产生认知疲倦和审美疲劳。现阶段已有高校实行纯线上“纲要”教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过程管理不够,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存在“刷课”现象等。基于上述问题,“纲要”课程迫切需要实行线上、线下混合联动的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建立线上资源。课程团队成员通过智慧树App、超星App、雨课堂等现代教学辅助软件以及中国大学MOOC网站,构建了课内外学习资源、学习任务、问答讨论、训练题库、小组教学、课程管理、慕课学习等版块。课前教师在众多网络资源中精心筛选需要的资源并上传至相应版块,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线上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并对教师课前设置的问题进行小组探讨。第二,做好线下教学设计。学生通过线上预习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线下教学重点放在线上学生提出的问答板块,教师在线下着重讲解学生线上提出的疑问以及课程的重难点,并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课堂展示,针对学生线上的讨论以及课堂上的展示,再进行系统性讲授,以便学生更好地查缺补漏。第三,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线上、线下教学能力,最大限度优化线上、线下内容的衔接,构建完善的线上、线下混合联动模式。同时,需要教师跳出常规思维模式,寻求教学改革的创新和发展。
2.5 “三结合两联动”是有机统一体
“三结合两联动”立体化教学改革中,教材章节内容与专题教学相结合,教材与本土素材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联动模式,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相互作用、相互补充。这种有机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题教学处于主导地位,本土素材的选取、实践主题的选择、线上网络资源的筛选都取决于专题教学的内容。二是线上教学是对线下专题教学的补充,学生通过学习软件查看教师筛选的网络资源,线上、线下混合联动可以加深学生对专题的理解。三是本土素材的挖掘可以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体现出来,也可以成为实践教学的主题,让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实践活动去感知。总之,上述改革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发力,使“纲要”课程实现从“平面教学”向“立体教学”的转变。
3 教学改革的成效
首先,立体化教学改革对教材结构和比例进行了优化和重组,课程专题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在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强化了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抬头率”得到提高,主动探究课程的兴趣更为浓厚,大大提高了“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最后,通过立体化教学改革,“纲要”课程组成员的教学技能和科研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3]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需要以教师良好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作为支撑,相应的,教学改革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4 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方式向同类院校的思政公共课程推广。当然,“纲要”课程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接下来的改革探索中,课程组会更加注重对学生政治、价值以及情感认同的引领,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反思,“纲要”课程的改革将会取得更大的效果。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民办高校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2023JYYB15)。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
[2] 张立迁.用好一流师资建强高校课程[N].中国教育报,2021-12-10(01).
[3] 蒋书同.成就、经验与启示:湖南教育70年发展审视[J].当代教育论坛,2020(4):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