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

2024-07-30解静静李海霞

科教导刊 2024年17期

摘 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符合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总体思路。毕业设计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文章结合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原有毕业设计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毕业设计;应用型;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7.020

Research on Graduation Design Mode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IE Jingjing, LI Haixia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Pujiang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1222)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s in line with the overall idea of local universities transforming towards applied talent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programs, graduation design is a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teaching process that cultivates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reflects the positioning of applied universities. The article combines the "3+1"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th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at Pujiang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graduation design of the major, and proposes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for the original graduation design work.

Keywords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duation project; applied type; improve

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培养城市供排水、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污水治理等方面的技术人才为目标,向社会输送应用型、实践型技术人才[1]。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以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试点,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第四年进入企业实习锻炼,并在此期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利用一整年的时间参与专业实践,在正式毕业前充分熟悉企业的工作模式,适应社会角色,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3+1”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学校具备较深厚的校企合作基础,还要对原有的教学环节进行改革调整[2]。

毕业设计作为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全面检验,也是加强和完善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最后环节。在高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环节的毕业设计也面临着向应用型转型的挑战。毕业设计本身耗时长、难度大、内容综合性强,需要教师的系统指导,而“3+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与实习单位联系更加紧密,完成毕业设计期间多为不在校状态,校内教师难以实现长期当面指导,因此,需要对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进,寻求更适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毕业设计方案。

1 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1.1 毕业设计形式单一,选题范围固化

高校的毕业设计形式一般分为设计和论文两大类。毕业论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术和科研能力,毕业设计则侧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科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多以设计形式为主,且应用型本科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也更倾向于选择设计的形式。但完全推行单一的毕业设计或论文形式,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人发展需求,难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目标。

给水排水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多以传统设计院的设计内容为主,即建筑给排水设计、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设计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虽然与给排水专业密切贴合,但设计院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内容也在不断创新,原有的毕设选题忽略了行业发展的多元化,选题内容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性[3]。

1.2 学生在校时间短,过程管理困难

大多数高校的毕业设计以在校完成为主,教师指导过程通常采用集中辅导与分散答疑相结合的方式,而在我校给排水专业采用的“3+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在校时间缩短,除部分考研学生外,其他学生大四初期即进入实习单位,在企业完成最后一年的专业学习,仅在答辩前两个月左右返校,在校时间很短,校内指导教师不能经常性地进行面对面的辅导和检查。虽然可以通过电话、网络通信等方式沟通,但精力消耗大且指导效果较差,校外学生的问题往往不能及时反馈,造成部分学生问题累积,影响毕业设计的完成进度和质量。

另外,线上交流方式使指导教师督促和检查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的难度增加,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把控力降低,造成学生对毕业设计产生懈怠心理,不利于过程管理。

1.3 毕业设计标准不统一

毕业设计由多个教师分组进行辅导,且多数学生同时由校外导师指导,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校内外指导教师对相关毕业设计标准的理解不统一,尤其是校外导师通常按照所在单位的工作资料编写要求和各单位绘图习惯指导学生,与学校的毕业设计标准可能存在差异,且校外导师提供的选题多来自实际工程,工程体量及难度标准不一,导致毕业设计深度不统一,质量良莠不齐。也有学生将实习单位的工作资料直接作为毕业设计成果提交,与学校的毕设要求差距较大。

1.4 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不足

当前应届毕业生考研和考公务员的比例增加,根据我校2023级给排水专业的就业意向问卷反馈,约45%的学生在大三下学期有考研或考公的意向,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考试复习中,对毕业设计的投入有限。另一部分学生则按照“3+1”模式的培养计划进入企业参与项目实践,实习期间的工作节奏与在校的学习节奏差异较大,部分实习学生把精力集中于工作实践,未将毕业设计与日常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甚至出现实习期间不做毕业设计,回校后仓促赶工的现象。

2 “3+1”培养模式下毕业设计模式改进建议

2.1 创新毕业设计的形式和选题,体现多元化和灵活性

应用型高校的毕业设计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选题过程突出学生主体,结合专业目标和学生发展多元化的趋势,在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需求,综合确定毕业设计模式和选题,体现学生的差异性。

我校给排水专业毕业设计按照学生就业和升学的不同选择,校外实习的学生以“设计模式”为主,考研学生以“论文模式”为主。“设计模式”的选题主要围绕建筑给排水设计、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和城市给水系统及厂站设计等专业内容,成果形式为“设计图纸+设计计算书”,另外,考虑到部分学生选题来自实习单位,根据学生实习岗位及就业方向的多元化,选题范围适当向水环境整治、给排水工程造价、水处理和市政管道施工管理等方向拓展,对接多类型用人单位的需求,体现毕业设计选题的灵活性,如近两年的毕业设计选题中,增加了BIM建模板块等。“论文模式”的选题首先由指导教师梳理备选课题清单,主要围绕各类水处理工艺和处理原理展开,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考研方向进行选择,在教师指导下指定试验方案,合理安排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工作,并完成学术论文撰写。

同时,我校给排水专业也在积极探索团队毕业设计模式,适当提高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成果。将各类专业竞赛与毕业设计结合,在保证选题方向、工作量和难度等满足毕设要求的前提下,尝试利用团队参赛作品替代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相关的各类竞赛,也可尝试多专业协作的联合毕业设计模式,引导学生间的有效协作[4]。近两年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2023年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比赛要求以团队方式参与,给排水专业学生参加的机电模块需要完成水、电、暖等专业图纸的建模任务,综合性较强,充分体现了团队间的配合。

2.2 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优化毕业设计各环节

毕业设计过程包括动员、选题、开题、过程设计和答辩等环节,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必须重视各环节的质量控制。首先,启动阶段教师应通过动员会的形式,向学生说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明确进度要求和撰写规范,端正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开题阶段要求学生阅读大量文献,了解选题方向的研究现状和成果,通过设置开题答辩环节督促学生重视前期工作,并检验毕业设计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思路[5]。

鉴于我校给排水专业“3+1”培养模式下,校外实习开始较早且持续时间长,因此将毕业设计动员会、选题和开题工作提前,其中毕业设计和选题确定工作在学生离校实习前完成,使学生尽早进入状态,并在开题报告和任务书中明确进度计划,将其作为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完成周期约十个月,大多数学生仅能保证答辩前两个月左右的在校时间。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校内指导教师应建立台账,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定期跟进学生的毕设完成情况,形成线上、线下答疑机制,要求学生定期反馈阶段成果,既能够督促学生也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考研学生大多在校内完成试验过程,指导教师不仅要把关试验方案的制订,还要定期检查试验进展,指导学生完成数据整理工作,及时发现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确保论文中数据的可靠性。

为确保毕业设计成果质量,学校规定学生应在答辩前两个月统一返校,并在此期间安排专用教室并规定工作时间,由校内教师集中指导和检查。

2.3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健全校外导师队伍,注重校内外指导教师沟通

校内教师对于校外学生的指导受距离和沟通条件的限制,指导效率不高,实习单位的带教师父与实习学生沟通更有优势,对项目情况更清楚,实践经验丰富,且能第一时间掌握实习学生的完成进度。邀请实习单位工作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共同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有利于优化指导教师结构。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我校规定每位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不宜超过8人,给排水教研室教师人数难以满足需求,因此聘请校外企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校企联合培养的有效方式, 参与校外实习的学生毕业设计实行“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学生毕设选题多来自实习单位的实际项目,实现“真题真做”[6]。

由于不同实习单位的选题方向和设计难度存在差异,为了确保选题难度和工作量满足要求,毕业设计的选题需要经过校内导师的确认。建立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的交流群,安排专门负责人员定期发布工作要求和进度节点,收集指导教师的问题反馈,统一校内外要求。同时,该群也可促进校内外教师的互动交流,校外教师工程经验丰富,校内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特点,通过工作群的交流沟通,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毕业答辩环节邀请校外导师参加,一方面可增加答辩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使校外导师全过程参与毕业设计工作,便于将毕业答辩中体现出的问题反馈至下一轮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适当维持校外导师团队的稳定性,将责任心强、指导效果好的校外导师纳入外聘教师库,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2.4 开展毕业设计动员,严格公正考核,把控毕业设计质量标准

毕业设计工作启动之初,在全专业范围内开展毕业设计动员,引起学生对该项任务的重视,指导教师向学生宣讲毕业设计要求和管理制度,强调学生在过程中的主动性[7]。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毕业设计工作管理制度,体现“3+1”模式下校外实习学生毕业设计的特点,分别制订选题要求、工作过程、成果质量、答辩和成绩评定标准;完善成果评定细则,校内、外指导教师对质量标准保持一致,保证成绩评定的公正性。

采取全员参与答辩的方式,杜绝毕业设计成果抄袭应付、质量低劣的情况,抄袭一经发现取消其参与毕业设计答辩的资格,既可保证成果质量,又可警示下一届学生。

3 结语

“3+1”模式是我校给排水专业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建设过程中的探索,其更加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毕业设计作为培养计划的重要模块,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应紧密联系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对“3+1”模式下毕业设计的模式进行了探讨,现阶段毕业设计工作中尚存在一些待优化的问题,为了适应当前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仍需要从选题的灵活性、过程管理的系统性和考核标准的严谨性等方面不断探索,完善相关制度,重视指导教师团队建设,最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基金项目:2023年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教改研究重点课题“基于毕业设计环节的工程建造能力培养模式研究”(NJPJ2023-1-09)。

参考文献

[1] 杨海燕.加强给水排水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举措[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152-151.

[2] 黄向阳,杜国峰,康琼仙,等.地方院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5):34-37.

[3] 闫怡新,马晓力,何争光,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3):133-135.

[4] 黄莉,李林林.土木类联合毕业设计中的分工与协作——以建筑给水排水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0(21):102-105.

[5] 任玉成,陈翠忠,额热艾汗,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升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2):141-144.

[6] 周同旭,宋蔚.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以安徽皖西学院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5(2):57-60.

[7] 孙志华,徐凤,王健康,等.给水排水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