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校水利类专业大类培养模式研究
2024-07-30龙良红纪道斌王继保
摘 要 高等教育领域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建设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为各领域培养高质量人才成为许多高校的发展重心,而在这一过程中,本科教育显得尤为关键。新时代,水利行业发展新变化对水利类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文章以三峡大学水利类专业建设为例,试从新时代水利行业对水利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水利类专业大类培养目标定位、水利类专业大类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水利类专业大类培养质量保障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开展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索经验。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水利类;大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7.010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l of Water Conservancy Majo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LONG Lianghong, JI Daobin, WANG Jibao
(College of Hydraulic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evident. Building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various field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development for many universities. In this proce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particularly crucial. In the new era, new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industry have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and requirements for water conservancy talent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majors at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demand for water conservancy professionals in the new era of water conservancy industry, the positioning of training objectives for water conservancy majors,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for water conservancy majors, and the quality assurance of water conservancy major training from four aspects, in order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water conservancy; large category cultivation; mode
1 “双一流”建设及新时代水利行业对水利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建设高水平一流大学、培养卓越人才,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及教育部门争相追求的目标[1]。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这是继“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之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重大举措。基于以上政策导向,在我国高等教育和前沿领域发展方面,“双一流”建设显现出巨大的战略意义,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起到“助推器”的作用。而“双一流”建设过程无法与一流本科教育分割,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核心堡垒与建设基础,高校“双一流”建设势必以一流本科教育为出发点。
人类社会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具备一定的结构功能,按照一定规律运动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大相径庭,因而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理念也会发生较大变化,以适应社会需要。当前世界主流大学密切关注人才培养问题,有着各自的教学理念与执行措施,但又无一例外地将学科交叉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放在改革的首位。拓宽专业口径、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大类培养人才模式,成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热点之一[2]。
对照“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三峡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申请进入建设“双一流”行列,首先要更加注重两个导向:一个是需求导向,一个是问题导向。以我校水利类专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为例,建设成为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型大学一直是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本专业长期依托水利水电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参与了包括三峡、水布垭、龙滩、溪洛渡、向家坝、糯扎渡、锦屏、官地等众多国内大中型水电站和“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咨询,取得了一大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在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利用方面提出了多项建设目标,如节水型社会、跨流域水网建设、水安全保障规划等,已然成为越来越迫切的任务。
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利发展的安全性需求、经济性需求和舒适性需求均不断增长,对水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水娱乐等提出更高的需求,我国水利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快速转变。当前全球极端气候高频出现,保境安民效用的民生水利理念日渐突出,基于水利工程的人为环境调整显得愈加重要,水利工程的功能性不断拓展,涉及航运贸易、农业灌溉、水产养殖、城市景观、旅游输送等多个领域,对于水利技术人员的层次职能等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拓展。现代水利行业其内涵不仅在于单一的工程技术方面,还包含了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领域多方面的统筹规划。妥善安排,并在多方面的要求下找到平衡点,这需要大批具备水利专业技术与多领域相关专业知识,并能够将其融会贯通、交叉应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因此,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未来水利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要素的新需求,结合当前水利类专业划分过细、口径过窄、人才针对性过强、部分专业招生和就业都比较困难的特点,如何对传统强势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进行未雨绸缪地改造,将各专业间的划分适度模糊化,使得传统优势专业能继续成为未来优势专业,并能对其他专业起到协同补强效应,培养21世纪有三峡大学特色的水利人才,有力支撑我校“双一流”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需求。
2 水利类专业大类培养目标定位区分
在水利类专业构成方面,我校以传统水利水电工程为主轴,并行开设了水利―环境相关联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以及水利―航运相关联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在施行大类招生之前,水利、环境、航运三个专业单独招生培养已有很长的历史,其中数水利水电工程历史最久。结合“双一流”建设及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未来水利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要素的新需求,水利类专业若实施大类招生培养,培养目标在体现大水利通用性的同时,仍应保持各专业方向的特色。
2.1 共性体现
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人文素养良好、专业知识扎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能达到以下目标:①具备工程道德与社会伦理,熟悉水利水电及延伸发展的各项工作,深入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成为积极投身社会建设的主力军;②具备大局观和责任观,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一定的指挥能力,了解国际形势变化,能够进行较好的跨文化沟通与合作,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生力军;③具备先进看齐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能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行业需要,能够依照现实条件作出自身职业规划。
2.2 特色区分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方向:更加侧重于传统水利水电及其前沿衍生领域,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现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作为推动力参与水利工程行业或是水利水电专业科学专业的进步过程;在水利、水电及相近领域的工程实践中具备胜任中级职称工程师或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或管理能力,成为所在单位的专业技术或管理骨干。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方向:具有扎实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理论基础以及勘测、设计、评价、规划、预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素质和能力达到工程师或相应职称的要求,并将其应用于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领域的工程实践、管理和科研等工作岗位,成为水利、水务、能源、市政、环境保护、地质矿产、教育等部门的技术或管理骨干。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方向:熟知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相关领域的发展具备自己的判断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内河航道与外海港口建设相关行业的发展,或促使相关科学技术产生新突破;在港口航道与海岸及相近领域的工程实践中具备胜任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或管理能力,成为所在单位的专业技术或管理骨干。
可见,三个方向的培养目标既体现了水利类大类专业的共性,也考虑了不同方向的个性需求,更注重了“双一流”建设的特别需求以及新时代水利发展的新要求。
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水利类专业大类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大类培养的总体要求,本文对水利类专业大类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主要结果如下。
3.1 学分设置与分配
3.1.1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本专业须修满培养方案中全部规定内容学分170学分(不含课外学分)。其中通识核心课43学分;素质拓展课10学分(不含课外学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34.5学分(其中大类课程30学分);专业核心课程72.5学分(其中大类课程11.5学分);专业拓展课程10学分(其中大类课程1学分)。
3.1.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本专业须修满培养方案中全部规定内容课程教学学分170学分(不含课外学分):其中通识核心课43学分;素质拓展课10学分(不含课外学分);学科(专业)基础课30学分;专业核心课77学分(其中大类课程11.5学分);专业拓展课10学分(其中大类课程1学分)。
3.1.3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
本专业须修满培养方案中全部规定内容学分170学分(不含课外学分)。其中通识核心课43学分;素质拓展课10学分(不含课外学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34.5学分(其中大类课程30学分);专业核心课程72.5学分(其中大类课程11.5学分);专业拓展课程10学分(其中大类课程1学分)。
3.2 学位课程设置
在学位课设置方面,充分体现三个专业作为水利大类专业的共同性,也尽量保留三个专业在服务水利、水电行业的业务需求、功能定位、领域范围等方面的差异和特色。学位课程分别设置如下: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材料力学I、工程材料(水利类)、水力学(水利类)(一)、工程水文学、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水电站建筑物(含水力机械)、工程项目管理。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气象学与气候学、水力学(水利类)(一)、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水利计算、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环境保护。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材料力学Ⅰ、水力学(水利类)(一)、河流动力学、海岸动力学、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港口与海岸水工建筑物、港口规划与布置、水运工程施工与管理。
3.3 课程内容完善
针对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新工科建设,以“打造国内一流本科专业”为核心目标,通过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实现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双重提升。学校和学院通过与在校生、毕业生、兄弟院校、行业水利专家和地方水利专家开展云座谈、问卷调查,以及组织研讨,通过“反向设计”方式,对水利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意向性完善,对基础专业课、专业课理论教学课时进行了适当压缩,增开了水工程管理、水环境治理、水工程三维建模、水工程虚拟仿真、智慧水利等方面的选修课。
可见,新构建的课程体系既满足了大类培养的总体要求,也体现了三个方向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就业面向,同时也充分考虑了新时代水利发展新需求。
4 水利类专业大类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4.1 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机制
明确各项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通过强化对教学环节中的质量控制,如过程监控、质量评价等,实现教学过程和学生毕业流程的规范化;此外也需要完善课程编排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确保公平公正。
4.2 建立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
联系水利类毕业生用人单位,邀请对方参与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充分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人才培养情况、就业质量,以及用人单位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建议,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及时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本大类专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并定期根据反馈和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作为不断改进培养目标以及相关教学活动的依据。
4.3 建立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机制
通过各类途径反馈获得的资料,经过相关人员分析整理,评估我校水利类专业在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方面的成果和问题。结合社会就业形势及发展趋势,探索毕业生质量形成的内外因素及相关关系,寻求地方高校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协调的“监控—反馈—改进”培养体系,进一步持续提高本专业教育教学水平。
*通信作者:纪道斌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研究生教研项目“面向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本硕协同培养模式研究”(SDYJ202311)。
参考文献
[1] 郭丽.建设“双一流”背景下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模式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2):105-110.
[2] 汪祚军,刘琴,牛忠辉,等.学科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6(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