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4-07-30高焱耿纪莹包旭
摘 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面对新形势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应用型高校应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文章通过剖析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课程融创”为理念,构建“理论课外、校内校外、学校企业”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三链”评价机制,以期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其他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评价机制;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7.00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ath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GAO Yan, GENG Jiying, BAO Xu
(Faculty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
Abstract In the era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s crucial. Faced with the deman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new situation, applie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enhance the innovation awareness and practical skill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constructs a diversifi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theoretical extracurricular, on campus and off campus, and school enterprise", and establishes a "three chain" evalua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talent cultivation path of other applied universities.
Keywords applied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path; evaluation mechanism; educational practice
1 研究背景
2015年,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促进转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自此掀起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浪潮,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尤为重要,它是应用型高校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开展了相关研究。胡银平[1]提出应用型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柴玲[2]分析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夏素霞[3]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创新能力弱于知识技能、学生个性发展未能凸显等问题,提出通过构建校企创新创业平台、实施学生创新发展计划等措施来培养创新人才。曹军辉[4]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应在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革新,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培训,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树立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翟绪军[5]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商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关键要素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路径。张婷[6]提出应用型高校应加强教学规范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构建并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于金波[7]提出了应用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策略与制度保障体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淮阴工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始终坚持学训赛创深度融合,以赛事培育为重点,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细落实。交通工程学院一贯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从机制和制度上进行探索与优化。2015年12月,学院出台了《交通工程学院本科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高创新能力。2016年3月,学院提出了以“课程融创”为理念,实现各类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互补交融、协调共促。
2 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2.1 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不足
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但理论课时普遍不足,实践教学则更少,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差,无法与专业密切结合,与专业教育脱节。教师在教学中过度关注课本内容,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够,无法将与本课程相关的典型创新创业案例、学科前沿知识贯穿其中,导致课程讲授中创新理念体现不足,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应用型高校应从理念上加强对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的认识,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让两者协同共促,双向贯通,融合发展。
2.2 重视共性教育,轻视差异教育
应用型高等院校大多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规整化一的教学方法,重视共性教育,轻视差异教育。学校大多以学生获得专利数量、论文数量和竞赛成绩等显性成果为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标准,然而具备显性创造能力的学生占学生群体的少数,绝大多数的学生创新能力较弱。因此,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进一步增加具备创造显性成果能力的学生人数。高等院校应秉持“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思维可以教”的教学理念,通过构建差异化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纵观我国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如何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特征相匹配的教学评价体系仍需进一步探索。首先,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方法单一,与专业课程并无显著区别,一般采用课程考试成绩+部分大作业成绩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新的能动性,且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表现,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效果。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用型高等院校应建立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3 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3.1 课程融创探索实践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课程融创”为理念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各类学科竞赛和教师科研项目中的“创新元素”更好地引入专业类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教师从这些“创新元素”中选出适合课堂教学的案例,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形成创新成果。例如,长沙理工大学研发了一种“自发光”的智能仿生水泥路面,该路面白天吸收太阳光能,可实现晚上自发光的功能。教师通过梳理该案例,形成教学案例,讲授水泥路面发光的原理,引导学生去创新思考。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水泥路面发光的原理,同时学校还研发出一种自发光道路行车线涂料。在该项目中,学生申请专利2项,获学科竞赛奖1项,创新能力提升显著。
以淮阴工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为例,基于“课程融创”理念,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取得了较好成绩。学生创新积极性显著提升,创新成果持续增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申报数年均增长137%,大创申报数年均增长27%,专利申请数年均增长141%。学生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获国家级竞赛奖28项、省级奖188项;申请发明专利128项、实用新型专利267项。学生创新成果层次明显提高,取得了“创青春”国家级金奖、“挑战杯”国家级三等奖和“互联网+”国家级铜奖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3.2 理实协同探索与实践
毛泽东同志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教学。首先,办好第一课堂。第一课堂是指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教学活动,是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开设翔宇竞赛实验班、金种子培育项目和暑期训练营等,将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三大类课程有机融合。其次,丰富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校参加正式教学之外的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可以用来检验学生在第一课堂的学习效果,并能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其科研素养、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最后,激活第三课堂。第三课堂是指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第三课堂是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桥梁,既能锻炼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将学校讲授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构建“理论课外、校内校外、学校企业”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校企紧密合作,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补充、相互验证,达到理实协同的培养效果。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通过深化与企业的产教融合,将企业课题、优秀案例融入课程教学、写进教材160余项;本科毕业设计来自企业选题的占比79.5%,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与企业间的交流。
3.3 评价体系探索与实践
创新人才培养与输出是国家发展的原动力,是我国综合实力提升和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张玉良提出,产业链和创新链是应用型高校创新型人才评价中的重要组分组部分[8],对于构建“专业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型人才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做好专业链的评价。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从专业知识达成度、专业技能达成度以及毕业要求达成度等方面,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评价。其次,抓好产业链评价。通过第三课堂评价,从职业素养、岗位适用性、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等方面,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评价。最后,用好创新链评价。通过第三课堂评价,从工作后自我学习能力、科研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评价。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通过不定期走访行业企业、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等,多方位、多渠道地进行评价,寻求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通过“三链”评价以及反馈机制,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缩小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4 结论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与责任,在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为了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淮阴工学院交通工程学院提出了以“课程融创”为理念,构建了“理论课外、校内校外、学校企业”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各类学科竞赛和教师科研项目中的创新元素更好地引入专业课教学,与专业课程基本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同时,建立“三链”评价机制,通过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和校友企业等,多方位、多渠道地进行评价,寻求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缩小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未来,学校、企业仍需不断努力,不断优化人才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系统平衡’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D/2020/01/11);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课程融创’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研究”(C-C/2021/01/18);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基于产业学院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研究”(2023JSJG497)。
参考文献
[1] 胡银平.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3(19):175-177.
[2] 柴玲,暴向平.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公关世界,2023(5):130-131.
[3] 夏素霞.高校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23(7):65-67.
[4] 曹军辉,何庆龄.应用型emrgT3bwuNyNnWwAOqC/BU9hnzW+cYjn92FDPzw4xvU=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初探[C]//2022教育教学与管理(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2022:568-570.
[5] 翟绪军,潘楚扬,林红.应用型本科高校商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科教导刊,2023(26):26-28.
[6] 张婷.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3(8):198-200.
[7] 于金波.应用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23(11):19-21.
[8] 张玉良,周兆忠,江海兵.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多元融合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29):24-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