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高职商科学生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2024-07-30李园
摘 要 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应对数字化社会的机遇和挑战,也是人才转型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分析高职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人才培养方式的认知偏差和教师队伍培养方式单一等现实困境,从数字素养课程设置、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给出建议。
关键词 高职商科学生;数字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7.007
A Study on the Path of Improving Digital Literacy for
Vocational Business Students in the Digital Era
LI Yuan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 Changsha, Hunan 410001)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era, enhancing the digital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help them better cope wi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digital society,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talent transformation.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articular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vocational business majors, cognitive biases in talent cultivation methods, and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single teacher training methods.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rom the aspects of digital literacy curriculum design, professional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building a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ing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Keywords business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digital literacy; promote
1 数字素养的内涵
数字素养培育最基础的工作是弄清楚数字素养的内涵,而对于何为数字素养,不同的专家、学者、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以色列学者约拉姆·埃谢特-阿尔卡莱(Y.Eshet-Alkalai)在1994年首次对数字素养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构建了较为全面的数字素养框架,他将数字素养描述为图片―图像素养、再创造素养、分支素养、信息素养、社会―情感素养这五个方面。而后约拉姆提出数字素养包含信息与通信技术操作技能、信息的搜寻和创建能力、信息的识别和安全意识,这些观点的提出分别是从技术角度,情感角度与认知角度入手。1997年,保罗·基尔斯特强调“数字素养”即数字时代的素养,是一种理解及使用各种数字资源和信息的能力。2001年,数字土著一词出现,数字土著通常指代当今的学习者,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出生和成长在数字化时代。2008年,澳大利亚教育家班尼特也在其论文中探讨了数字原生代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美国新媒体联盟(NMC)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新媒体联盟地平线的报告认为,数字素养是一种聚焦未来数字环境,在实践中能够运用复杂数字技能、多重分析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的必备技能。
中国的数字素养框架主要包括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两大部分。在数字技能方面,主要关注实操性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在数字素养方面,是指在掌握专业技能外,利用数字工具和技术创造性地获取、理解、分析和运用数据信息帮助处理工作实际和生活中的问题的素质。“数字技能”强调人们的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数字素养”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综合以上专家学者的分析,笔者认为,对于高职商科学生而言,数字素养是在数字经济环境下,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运用一定的数字信息工具,搜集、整理、筛选、分析和整合信息,并能利用信息解决实际生活和专业学习中的问题的能力。
2 高职商科学生提升数字素养的现实困境
数字经济催生新业态,培育新职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净增了158个新职业,其中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与商科学生相关、明显带有数字特征的新增职业有电子商务师、互联网营销师、供应链管理师、商务数据分析师、全媒体运营师等。从产业分布看,新媒体的兴起和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需要大量的数字化人才。另根据《2022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初入职场求职者、社会经验不足的应届毕业生和数字技能不足的毕业生成为弱势的就业群体。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商科数字化人才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中等商科人才的重任,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的教学模式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在培养商科学生的数字素养方面还存在困境。
2.1 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高职商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深受信息技术的影响。现阶段高职学生来源为以下三类: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包括应届与非应届),第二类是职业高中毕业生(分为参加高考与不参加高考)、技工学校学生;第三类是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这一类属于社会人员。高职学生生源广泛,生源质量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和学习意识差,还有较为复杂的心理因素。高职大学生被称为“数字原住民”,而他们对数字信息的关注都停留在网络游戏、网络购物和社交聊天软件上,运用数字资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行动匮乏。再者高职学生普遍对数字版权保护意识不强,表现为既不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对信息素材的获取和使用也比较随意。对数字素养认知不够,未将碎片化的数字信息进行整合运用,运用数字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这也给高职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不同于工科专业,商科专业需要掌握的是智力技能,也称作软技能。有心理学家认为:技能可以细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智力技能指的是在技能活动中,要通过制订一定的计划并运用某种理论或者策略作出决定,表现为任务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而动作技能最大的特点就是重复性,表现为一种固定的程序或者运作模式。智力技能与其他技能的区别还表现为商科专业的工作对象是人而不是物。高职院校商科毕业生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商贸经营等工作,与人打交道。人是非常复杂的生命个体,有着不同经历、出于不同目的,存在不同信仰、偏好等。所以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采用固化的模式,能固化的仅仅是一种思维模式或者基本的操作技能,而具体运用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和变通。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高职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任重而道远。
2.2 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方式认知偏差
相较于教育发达国家,我国数字教育起步晚,日益复杂的数字媒体环境和信息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的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数字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纷纷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统计学基础、数据分析等基础类的数字素养类课程,这些课程往往与拿毕业证挂钩。但是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以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为主,过度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而数字素养类课程普及程度并不高。
从学校层面看,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数字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些实践探索,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形成统一的数字素养的评价体系,高职院校数字素养的培养方式的形成缺乏顶层设计;另外,当前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许多高职商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评价考核方式等均未跟上相关需求变化,学校也未认识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笔者曾参与湖南零食很忙供应链中心调研,中心负责人明确表示现在企业需要的是能熟练操作各种软件(如CAD、数据分析软件)、能用数字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并懂得运营的人才,而高职商科专业在这方面认识不够深刻。高职院校基本上建设了多媒体网络、数据中心机房、电子数据库、智慧教室,实现了校园全Wi-Fi覆盖,但对智慧化教学管理与评价、数字信息资源的常态化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都不够。
2.3 教师队伍培养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
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旨在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1]。数字素养是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创新的关键因素。而教师作为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力量,加强其数字素养和能力建设尤为重要。
然而,当前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传统理论教学能力较强,但对于如何将数字技术与专业课程融合重视度不够;高职院校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也将重点放在了科研能力培养上;中年教师对智慧化教学手段应用意识不强,甚至出现对信息化教学工具使用的“畏难”情绪;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现有培训以理论培训为主,培训内容多集中于专业课程建设、科研课题申报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上,而与“数字素养的提升”相关的培训寥寥无几。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制订的培训方案中,教师的培训也多以国培、师德师风、科研教改为主,培训内容仍以一些基础层面的操作为主,实用性不强。培训方案的制订未深入基层调研充分了解教师培训的现状,忽视了教师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成长需求,导致培训的针对性不强。综上所述,教师队伍的培养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
3 高职商科学生数字素养提升路径
3.1 增设数字素养培育课程
高职院校应根据数字经济背景下经济发展对高职商科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针对性和多样化,在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数字类课程。但从总体情况来看,相关课程的普及率不高,有的专业建设中虽然有数字素养的相关内容,但缺乏针对性。因此,在教育课时和任课教师都缺乏的情况下,将数字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是可行的[2],值得推广。
另外,高职院校应在传统的选修课基础上开设数字素养拓展选修课程,为不同数字素养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层次化的数字素养学习内容[3]。首先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已有的智慧化数字平台中的资源,高职教师充当“把关”角色,从各种公共教育服务平台上选择优质的数字素养教育课程引入学校的网络学习平台中供学生学习,要求学生单独或者组队完成相应的作业,教师批改并上传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字素养学习的积极性。
3.2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在大数据时代,经济环境和信息瞬息万变,行业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数字素养训练,还要提高专业教师的数字素养,以培育出能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商科人才。首先提高专业教师数字化意识,比如国际贸易专业,如果教师只固守教材上的知识,而不去与外贸企业交流获取最新信息,所教的过时的知识对学生也是无用的。目前,一些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数字素养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主动性和内驱力不足,数字意识薄弱,认为数字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帮助不大,教学仍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促使教师从思想上真正认可和重视数字教育,并积极主动参与数字教育工作。首先,高职院校可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和研究成果、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等方式,帮助教师理解数字教育的重要性,引导教师树立数字教育理念,增强数字素养意识,激发数字素养学习的内驱力。其次,高职院校应丰富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资源,提高教师数字化的教学能力与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能力。职业院校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数字素质培训,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内容纳入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中[4],采用智慧课堂、学习通、MOOC、社交媒介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教师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开展数字素养培训,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水平。最后,高职院校要引导教师践行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高职商科专业教师多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出身,高职院校可鼓励其联合其他学院工科类专业教师组成学习小组,向工科类教师学习数字素养知识与技能。同时,高职院校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安排各类数字素质培训、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数字化教学技能比赛等,引导教师坚持自我提升,学会主动学习,时刻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
3.3 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长期和数字技术接触,经常使用数字教学和学习工具,耳濡目染,能使高职教师和学生的数字素养得到快速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应从硬件设施、数字化资源与平台、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方面营造良好的数字学习环境。
首先,完善数字化学习的基础设施,比如高速稳定的校园网络全覆盖、多媒体教室、微课录课室、智慧教室等,建立电子数据库、电子档案系统、仿真实训平台,这使得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在通过各种数字化设施完成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数字素养[5]。其次,打造资源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平台,如超星学习通、学银在线、智慧树、MOOC,另外鼓励专业教师建设符合数字化要求的数字教学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建设数字图书馆资源,目前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和本科院校相比,普遍存在软硬件条件欠缺、图书馆馆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性不高和学校不重视等问题,学生使用图书馆也大多是借纸质书和自习,这些导致图书馆在数字素养教育中缺位,但图书馆是普及数字教育十分重要的主体。在刚入学时,可开展如新生入馆教育,让学生对图书馆有基本的了解,认识到图书馆资源对自己学习的重要性,还可以开放在线课程、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讲座和培训、开设文献检索课程等方式,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平台和资源进行学习,另外也要优化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加大对图书馆的建设力度,提升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提升学生数字素养方面的作用。
3.4 提高学生的数字化安全意识
2022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关于数字中国的发展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75.6%,形成了全球最庞大的数字社会,其中大学生网民占比可观。未来,数字素养将成为高职商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场景、个性化需求蓬勃兴起,数字技术已渗透各个领域,高职商科学生思维活跃但网络安全意识薄弱,侵犯隐私、信息诈骗等问题时有发生,易造成大学生注意力缺失、情感冷漠等心理问题。因此,提高学生数字化安全意识是高职院校首要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须制订完善的校园数字化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数字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以筑牢数字化校园安全。学校信息部门可根据学校实际部署相应的网络安全产品,配备专业的网络安全技术人员,通过培训、知识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安全意识;强化学生的信息获取和评估能力,学生要学会辨别信息源的真伪,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学校可引导学生利用权威的学术数据库和图书馆资源,让学生学会检索、筛选获取可靠的信息;强调信息正确使用与传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包括遵守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不传播虚假和有害信息,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学校可开展网络道德规范问题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信息收集和利用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还可通过海报宣传、网络行为规范竞赛等方式来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
3.5 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
实践活动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让他们学会使用数字工具来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建设创新实验室、开展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其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开设相关数字课程,引入项目式、实践实训等教学模式,教授学生运用各种软件工具处理据数、绘制图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数字技术的应用技巧,提升其数字素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6 构建数字教育评价体系
第一,高职院校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数字素养的要求,将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分阶段在各个教学活动中落实,设置具体的评价维度,形成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在《新媒体营销》课程的数字能力水平评价中,可对照直播销售员数字技能标准,引入企业关键绩效指标KPI,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质、道德表现等维度展开评价。第二,过程性评价的动态跟踪,详细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并给予评分。第三,运用评价结果,将过程性评价的记录与得分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2022-11-30).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2/21/content_5742422.htm.
[2] 胡瑛.高职艺术类学生数字素养现状及其培养途径[J].艺术科技,2017,30(12):419.
[3] 杨琦,陈炯.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现状及其培育[J].河北职业教育,2023,7(1):44-47.
[4] 周超,刘云朋.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框架与提升[J].电脑与电信,2022(12):6-9.
[5] 苟晓菊.高等职业学校教务管理人员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23(6):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