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探究
2024-07-30贺海锋
作者简介:贺海锋(1978~),男,汉族,陕西渭南人,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第三初级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历史。
摘 要:初中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时刻。在这一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其不仅仅要传授历史知识,更要在塑造学生的情感和品格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7-0151-04
初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全面促进学生从培养人文情怀、深化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增强文化自信,到提高审美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素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在历史学科中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
一、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在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等方面所达到的较高水平,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初中历史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通过历史教学,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的历史进程,认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拓宽他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提升人文素养。
(一)培养人文情怀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情感和品格的熏陶。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汲取丰富的精神智慧,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中的英雄事迹和道德典范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加深对人文知识的理解
初中历史教学是一个开阔学生视野的过程,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蕴含着宝贵的智慧,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感知不同时期的文明成就和所面临的困境,从而形成更为全面的世界观,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
历史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陈述,更是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逐渐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认识到历史的解释并非唯一,这能培养学生分析史实、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更具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四)强化文化自信
历史是民族文化的根基,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同时,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对学生的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建构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提高审美能力
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从历史建筑、历史文物到历史人物的品格和精神,都是审美的重要来源。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培养审美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二、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一)生动教学,激发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生动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途径,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制订多样化的教学计划、制作生动的教学资料以及创设历史情境,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深度思考和参与。教师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更好地理解、珍视和传承历史文化。
1. 制订多样化的教学计划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注重多样性,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解,可以巧妙引入小组讨论、实地考察、角色扮演等多元形式。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而且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研究一个历史时期或事件,从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鸦片战争》为例,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在讨论中,学生查阅资料、交流思想,可以深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这样的多元教学设计,学生在小组互动中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此外,教学计划也应考虑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建构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整体把握能力。
2. 制作生动的教学资料
生动的教学资料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制作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音频等生动资料,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这有助于引起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从而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以《三国鼎立》为例,教师可以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并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加工处理,制作关于三国人物介绍的内容,包括人物生平、主要事迹、性格特点等。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有趣的解说,可以使学生更加亲近历史人物,深入理解他们的生平和贡献。在制作教学资料时,教师还可注重相关素材的挑选,确保资料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以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信任感。同时,教师也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资料制作,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这种生动的教学资料不仅使历史学习更加生动有趣,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直观的认知方式,激发了他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浓厚兴趣。
3. 创设情境,提高参与度
将学生置身于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中,让他们亲身体验历史的沧桑变迁,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以《辛亥革命》为例,教师首先介绍了孙中山、袁世凯、康有为、梁启超等历史人物,让学生了解每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教师让学生充当不同历史人物,如孙中山代表革命派,袁世凯代表保皇派,康有为和梁启超代表改良派。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现了历史人物的不同性格和观点,如孙中山的理想与实践,袁世凯的权谋与转变,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改良尝试都在学生的表演中得以生动呈现。
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进行了及时而有针对性的点评。教师强调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袁世凯虽然推翻了清朝,但最终却成为新的独裁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张改良,但他们的改良并没有取得成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当时的情境和对话,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事件的发展和影响。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活跃了整个课堂氛围,也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学生在模拟中思考、表演和互动,使历史学习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一次身临其境的历史之旅,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二)启发思考,培养综合素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包括对历史事件的独立见解、对多元观点的尊重以及对复杂问题的深刻思考。通过启发学生思考,他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能力,加强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1. 提问引导,引发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探讨,引导他们逐步形成独立见解,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能够增强他们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深度。例如,在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如何影响世界的?如果这些发明没有出现,人类社会又将迎来怎样不同的发展?”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还可以促使他们思考科技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学生将逐渐培养出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课堂中也将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知识的探究和讨论。
2. 辩论讨论,培养沟通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辩论和讨论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辩论,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历史事件,学会尊重他人观点,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辛亥革命》为例,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主张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另一组主张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辛亥革命,提出个人观点和理由。这样的辩论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培养他们尊重多元观点的态度,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
3. 项目研究,培养独立探究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小组或个人的历史项目研究,选择感兴趣的历史主题,通过自主搜集资料、整理信息,展开深入的研究。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同时能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例如,学生可以选择研究一个有趣且具有深刻影响的历史主题,比如,“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在这个项目中,学生需要自行查找资料、分析文献,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体制。通过调查和系统研究,他们能够形成对该时期社会制度演变的综合性认识。这样的项目研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还可以促使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三)情感教育,培养人文情怀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包括对历史知识的理性认知,包括学生在情感上对历史产生共鸣,培养一种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和尊重。通过情感教育,学生将不再把历史仅仅视为一堆生硬的事实和数据,而是能够通过感性的体验,建立起与历史深刻的情感联系。
1. 参观博物馆,亲身感受历史文物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是培养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博物馆作为历史文明的存储库,汇聚了丰富的文物和展品,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历史的机会。通过亲身感受历史文物、展览,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增强对历史文明的感悟和热爱。这样的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使他们不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认知层面,更能够通过情感共鸣深刻理解历史。
2. 人物故事讲解,传承历史精神
历史人物往往承载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通过深入讲解他们的生平、事迹以及所表达的价值观,能够引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人文情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人物的故事,例如,孔子、毛泽东、马丁·路德·金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物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所坚持的理念,激发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和向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跨学科融合,拓宽人文视野
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仅仅关注历史学科本身,还需要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以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这种跨学科融合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更全面的人文素养,使其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更为丰富的联系。
1. 语文与历史融合,提升阅读能力
历史与语文紧密相连,通过将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描述历史事件的小说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还能深入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与思想。例如,在《三国鼎立》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与三国历史相关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三国志》等。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以下问题:作者是如何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中蕴含了哪些历史信息?文学作品与历史事实之间有哪些联系?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三国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三国历史的重大事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这样的阅读体验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情感认同,使学习历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与思考的过程。
通过历史与语文的有机融合,学生能够在情感共鸣中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学作品往往可以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人物刻画,将历史人物呈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可以沉浸于人物的情感世界,感受其欢乐、愤怒、哀伤与坚忍,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这种情感的参与也使历史学习更加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
2. 艺术与历史融合,培养审美情感
艺术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历史与艺术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历史更具有艺术魅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题材的绘画、音乐创作等活动。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绘画表现历史场景,创作历史人物的肖像,或是通过音乐表达特定历史时期的情感。这样的艺术创作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能使历史更加具体而生动。通过绘画,学生可以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以独特的视觉方式呈现出来。他们可以选择绘制历史事件的场景,描绘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或是通过符号和色彩表达对历史的感悟。这种艺术创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绘画技能,更让他们在表达中深化对历史的思考。
这样的艺术创作不仅使学习历史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促使学生从多样化的角度去感知历史。艺术的表达方式丰富了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感。学生在参与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既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又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将对历史的理解融入艺术作品中,使学习历史成为一种享受。
3. 地理与历史融合,拓展空间认知
将地理教学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环境,进而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在学习《丝绸之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地图进行深入分析,学生通过地图了解丝绸之路沿途的自然地理环境,这些地理环境可能包括沙漠、草原、山脉、河流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商路选择的原因、商路对贸易活动的影响,以及沿途交易的商品特点。此外,利用地图还可以探讨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学生通过观察沿途城市的分布、文化交汇处的特点,并深入了解这些地区的历史、宗教、文化传承等,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多元文化特征,理解文化交流对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最后,地理与历史融合的另一个关键点是探讨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通过分析和对比,学生可以了解丝绸之路贸易对中国古代经济的贡献以及丝绸之路在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科技传播方面所起的作用。
三、 结论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历史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对学生情感认知的引导,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跨学科融合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与理解。这种全面性学习体验不仅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亚琴.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探究[J].求知导刊,2023(8):56-58.
[2]李贵荣.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3):30.
[3]郝世华.试析初中历史人文教学研究[J].天津教育,2020(11):127-128.
[4]李艺阳.关于初中历史人文教育的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6(8):68-69.
[5]杜艳芳.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堂人文精神的构建[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5(2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