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提高农村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分析
2024-07-30李道燕
作者简介:李道燕(1981~),女,壮族,广西上林人,上林县城南小学,研究方向:数学教育教学。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要通过分析、猜想、探究、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分析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逐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提高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针对目前的农村小学,一些教师避重就轻,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和基础能力的提升,数学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文章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提供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7-0068-04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数学核心素养旨在将数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实现了系统化、理论化的数学教学,促进了理论联系实际,有效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农村小学而言,基于师资配备和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水平有限,教学效果欠佳,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分析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学习状态存在一定的起伏性,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数学学习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为了实现短期的教学效应,在教学过程中专注于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受到束缚,从表面上看似解题的正确率提高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沦为解题的工具。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很难得到有效提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也会受到限制。虽然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注重农村地区的教学建设,但是有些地区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部分农村地区的数学课堂教学比较传统,授课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aN/CxAnO4oqMChX4efHU2w==学过程单一、乏味,缺乏创新性,整体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因此,教师需要探索一种更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同时又能引导其主动学习,激发其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通过动态、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其在乐趣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农村地区,教育部门应当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或者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互动教学,来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育部门也应该对教育评估体系进行改革,从注重解题的正确率转为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 核心素养视角下提高农村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一)合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情境教学法作为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场景中,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兴趣和学习动力的驱使下,学生也会由被动的学习状态向主动的学习状态转化,积极投入数学学习过程中。基于小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大部分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而情境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和任务,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学习背景和思维基础,它是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另外,还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践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并通过游戏、问题设置等多方位、多角度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数学领域。同时,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一定的策略。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故事情境,将数学问题寓于故事情节中,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也可以创设简单的生活情境,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问题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意识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让数学学习过程更富挑战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易到难解决数学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全面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的授课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父母的授意下完成一次简单的购物活动,亲自体验怎样付款和找零钱。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明白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大小关系,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购物情境,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充当售货员或消费者,可以将书本、铅笔、橡皮以及书包等文具作为“商品”,让学生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完成“购物”过程。学生会在频繁地付款和找零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的理解,并学会人民币的简单应用和计算。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正确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学生也能切实领悟到人民币的真正价值。接下来,教师可以进一步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如设定购物预算、考虑折扣等因素,培养学生的预算规划和优惠计算能力,使他们了解到数学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如电子商务平台模拟购物等,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引导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消费模式,提高其生活实践能力。总的来说,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加强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年级的不断升高,数学学习难度也会逐渐加大。农村小学一些学生会跟不上教师的上课节奏,引发其焦虑情绪,从而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进一步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促进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并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理念融合在一起,进行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探索未知,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就是将要解决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利用生活化的发展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并不是教师的凭空想象和臆造,也不是违背数学教学的初衷,阻碍学生的发展,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数学知识进行整合,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数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要加强生活化教学,将创新性的数学思想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教学课堂。
例如,在一年级小学生学习“归类”这部分知识时,教材内容展示给学生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图片和文字概述,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这部分数学知识进行重组,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促进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转成通俗易懂的生活场景:星期六,小亮在空余时间帮妈妈整理盆栽,将花朵根据颜色放在不同的位置,小花园瞬间排列得整齐有序。然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分类的方式对自己的书桌、文具等归类,让学生用品找到归属,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归类的重要性,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们的身边处处存在数学元素,数学教学与人们的生活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教育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将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知”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事物作为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并根据这些实际图形的不同特点,总结数学道理。如通过展示盘子、黑板以及三角尺等,学生能够快速说出圆形、长方形以及三角形,在对图形有更多了解之后,教师可再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图形的形状和性质进行巩固和延伸。另外,教师还可以安排相应的数学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教材中的常用图形,如教室的门属于长方形,其显著的特点是坚固耐用;人们每天用的饭碗是圆形的,可以实现饭量的最大化。总之,生活中到处都有形状的影子,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构建合作探究型课堂,鼓励学生在学中做
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发散思维的开发机会比较少,学生数学学习的灵活性以及发展的视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数学教学也有了新的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为了提高农村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良好品格,提高数学课堂的时效性。最近几年,构建合作探究型课堂被广泛运用于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探究氛围,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所谓合作探究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思维的碰撞,分析和探究在学习过程中遇见的各类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小组成员的带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达到取长补短的学习目的,实现学生的深层沟通和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小数除法”的授课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小数除法进行自主性学习,分析和探讨小数除法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技巧,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其次,教师可针对所学内容对小组成员抽查提问,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针对高质量完成自主学习目标的小组,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针对学习效率较差的小组,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课堂的积极性。构建合作探究型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不但能够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成员的激励下,创新学习方法,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四)丰富评价方式,构建和谐教学课堂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针对具体的评价,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但是,目前部分农村地区数学教学课堂并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过程相对笼统,没有针对性,学生很难定位自己的真实学习能力。评价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直接反馈,它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要及时对教学评价予以创新和完善,改变传统的以学生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标准,建立符合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课堂评价体系,采用小组互评、学生自评以及师生互评等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促使每位学生能够获得符合自己学习水平的评价内容,并及时纠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另外,教师不能过度批评和表扬学生,要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提高评价的质量,实现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入科技手段,例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以帮助课堂评价的制订和实施。这样不仅能实现个性化的学生评价,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评价的真正意义,把评价作为自我提升的工具,而不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在实现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同时,教师还需注意维持评价的公正性。虽然学生的参与对于评价过程的公正性有一定影响,但是教师仍然应当承担主导作用,保证评价过程的公正和公平。此外,评价的目标不仅仅是发现学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将评价过程视为一种互动机会,通过评价过程与学生深度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帮助。评价结果的反馈也非常重要,及时、准确的反馈能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师也应注意对评价结果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评价,使评价真正发挥引导作用。未来,教师的角色更趋向于评价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引导。同时,教师还应积极接受新技术的挑战,利用科技工具优化评价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 结论
总之,农村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受诸多因素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以及教学资源的相对匮乏。因此,教师要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加强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为了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教师也要合理构建合作探究型课堂,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助力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蔡美香.提升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研究[J].教师,2022(21):51-53.
[2]刘枫.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J].读与写,2021(1):212.
[3]陈拴明.小学低段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14):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