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计算模块教学优化探究
2024-07-30王兴中
作者简介:王兴中(1985~),男,汉族,甘肃舟曲人,甘肃舟曲县大川镇九年制学校,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摘 要:计算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模块,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基本形式。随着2022年新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发布,小学数学计算模块教学的各个环节发生了较大改变。而如何更好地适应新课标背景下计算教学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提升计算模块教学的质量,也便成为每一名小学数学所要讨论的重要课题。文章将从引入信息技术、注重合作学习、强化活动引领、紧密联系生活、强化分层教学、注重问题驱动、优化作业设计、构建线上空间等几个方面着手,对小学数学计算模块教学改进的路径和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可以逐步深化教师对计算模块教学工作的重视,并逐步把握计算模块高质量教学组织的规律,为促进计算模块教学目标的高质量达成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化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7-0059-05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全面重视计算模块教学研究,并积极地在计算模块教学中转变师生角色,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更加强化兴趣激发,全面促进学生把握计算模块内容学习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助力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内心深处重视对2022版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分析和解读,并全面立足新课标对计算模块教学的新要求,积极在后续的教学中全面注重教法创新,有效转变教学组织方式,强化素质教育,从而真正地借助恰当的方法和有效的策略来逐步提升计算模块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和促进每个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一、 引入信息技术,夯实计算学习基础
全面地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基础计算知识、基础算理算法的学习和理解,是有效提升计算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计算综合素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教师要全面理解夯实计算基础和提升学生计算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高度重视对基础计算知识的讲解和教授,通过合理的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来优化计算知识讲解的模式,逐步提升小学阶段计算基础知识讲解的质量和总体水平,为学生后续的计算模块主题内容学习提供坚实的支持和依托。
例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这一小节内容时,教师要引入信息技术,夯实计算学习基础。教师可以运用逻辑大纲图对本节课包含的计算基础知识进行呈现,如该节课包含大数的概念、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算盘和计算器等核心知识点,并借助□或者△展示该节学习的核心知识点、重难点内容,为学生梳理知识框架。之后,教师可以运用幻灯片课件分别对该节课的具体知识点进行深度讲解,如在讲解算盘基础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展示关于算盘各模块结构、功能的图片,并借助微课视频分析运用算盘进行计算的过程,合理引入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边学边练,真正深化学生对这些计算基础知识的理解。此外,要为学生制订完善的复习计划,让学生定期巩固这些计算知识点常。如可以为学生制作关于知识复习的思维导图,提供关于具体知识讲解的课件资源,让学生进行灵活化和高质量计算复习,为学生厚积薄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注重合作学习,带动计算学习热情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学计算模块的教学中要进一步转变师生角色,有效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开放式讨论。而从目前计算模块教学的组织情况来看,存在知识讲解相对被动化、技能教授填鸭化等问题,使得课堂的师生互动交流频率较低,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不到全面地凸显,学生的计算学习能动性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进一步创新计算模块教学组织方式,同时合理强化计算模块教学的合作学习,并积极注重给予学生合作学习指引,全面地破解学生合作学习瓶颈,真正地在开放式的合作探究学习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进一步释放计算模块教学的潜能,促进计算模块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小节内容时,教师要注重合作学习,带动学生计算学习热情。教师可以让学生5~8人为一组,并分小组就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具体算理、算法和案例进行开放式讨论。如学生A结合具体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算法进行分析,学生B在讨论中提出了关于三位数乘两位数题目的不同解决方法,学生C在讨论中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关联进行分析等,让不同学生积极发言,说思路、说经验、说总结。教师则要立足学生讨论的基本情况,更加注重答疑解惑和精准指导,引导学生在讨论之后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讨论成果的分享,包括分享讨论的过程、讨论中遇到的困惑、解决问题的方法、破解学习瓶颈的策略和具体的成果,真正在合作学习中助力学生计算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 强化活动引领,激发计算学习兴趣
如何让计算模块教学充满较为浓厚的趣味性,如何进一步释放学生的计算求知欲望,是小学数学教师立足新课标指引强化计算有效教学探索的重要讨论课题,也是影响计算模块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而从当前计算模块教学组织的基本情况来看,存在学生对计算知识内容的求知欲望不高,学习兴趣低下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计算模块的教学潜能得不到充分的释放,学生的计算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激发。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分析当前计算模块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全面重视兴趣激发工作,同时合理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计算活动来有效地提升计算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更为主动和积极的姿态投入对相关计算模块内容的学习之中,促进计算模块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和学生计算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具体的计算模块主题内容时,教师要强化活动引领,激发计算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组织“我是计算小能手”主题数学计算大比拼竞赛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和解读,并总结计算的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同时做好计算竞赛准备工作。之后,教师可以借助白板分别展示关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题目,如360÷10=?180÷12=?270÷22=?等等,并借助随机提问的方式,让不同小组学生登台进行计算。同时,分析不同学生的计算过程,包括计算方法运用、计算的先后顺序、计算的思路、计算的正确率等,并在此次基础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指导。如教授给学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技巧,并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具体化讲解,进而真正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计算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计算学习质量。
四、 紧密联系生活,降低计算学习难度
小学阶段数学计算模块主题内容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较为紧密的关联,强化计算学习最根本与最核心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借助计算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地在计算教学中强化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联,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对特定的计算内容进行学习,以逐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系数。而从当前计算模块教学组织的基本情况来看,存在与生活的关联不够紧密,忽视生活化元素和生活化素材的融入等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计算模块教学的思路和策略应用,合理将计算与学生日常生活进行关联,恰当地引入生活化案例和生活化元素,有效地深化学生对特定计算基础知识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从而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计算模块教学目标的精准化达成。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小节内容时,教师要紧密联想生活,降低计算学习难度。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关于分数计算的生活化案例,如爸爸买了一个西瓜,要平均分给家庭中的五个成员,确保每个人可以得到同等数量的西瓜,那么一个人可以分得一个西瓜的五分之一等,让学生结合该生活化案例初步感知分数计算的过程,激发学生计算思维。之后,教师可以继续结合该案例分别就分数的意义、分数的性质、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的计算技巧等核心内容进行具体化讲解,并为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如借助分数计算的相关知识进行蛋糕的公平分配,进而让学生结合分数计算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真正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五、 强化分层教学,兼顾计算学习差异
不同学生的计算基础知识储备、计算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计算能力等各不相同,有时候这种差异还很大。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计算模块教学中不能较好兼顾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则有可能导致班级教学两极差异分化情况更加严重,使得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学困生则跟不上教师的计算教学进度。而从目前计算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计算模块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为学生设计统一化的计算学习任务,且在指导上存在针对性不强、精准性不高的突出弊端,使得班级教学两极分化扩大化情况时有发生,制约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立足当前计算模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通过引入分层教学法来为学生布置可选择性的计算模块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精准化和全面化的计算学习指导,同时为学生布置针对性较强的计算作业学习任务,更好地兼顾不同层次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从而逐渐提升学生计算模块学习的质量和水平,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计算模块内容的学习中有所提升、有所成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小节内容时,教师要运用分层教学,兼顾学生计算学习差异。教师要了解班级学生的计算学习情况,并分析该节课的计算学习内容,全面设计关于分数加减法算理算法学习、分数加减法知识迁移应用学习和拓展延伸三个层次的任务。让不同层次学生选择对应的分层主题任务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数学教师则要立足学生的计算学习困惑等,积极给予学生精准化分层指导。如学困生A对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概念、引入的具体意义等基础内容理解不全面,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为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步骤,并注重给予学生鼓励,逐步提升学困生的计算学习自信心。基础层次学生B在学习中对分数加法和减法算理算法理解不全面、不到位,教师则可以在指导中结合案例给学生讲授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对策,让学生掌握计算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对于提高层次学生,教师在指导上则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与合作学习,真正助力每个层次学生发展和提升。
六、 注重问题驱动,激发计算学习思维
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模块教学一般按照固定的组织流程、固定的教学形态进行,使得学生的计算学习好奇心得不到激发,计算学习思路得不到较好的指引,不利于深化学生对计算模块知识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计算模块教学质量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立足当前计算模块教学中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并注重计算教学的问题驱动,全面地让学生在分析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拓展学习视野,激发学习思维,逐步深化对计算模块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计算综合能力和计算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小节内容时,教师要注重问题驱动,激发计算学习思维。数学教师要认真梳理教材内容,了解教材中包含的基础知识点、核心知识点,并合理定位不同知识的学习难度系数,明确教材内容构成。在此基础上设计概括教学主题、凸显教学重难点与核心点的计算学习问题,如什么是分数乘法?引入分数乘法有什么意义?如何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如何借助分数乘法解决日常问题?等等,让学生立足问题的指引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阅读和分析,明确不同模块内容之间的关联,分析计算的方法和技巧,了解分数乘法计算的特点,并进行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大部分学生都完成问题学习任务之后进行课堂随机提问,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分数乘法的认识。教师则要立足学生问题解决情况,及时结合案例为学生进行具体剖析,讲解分数乘法的算理算法,并为学生提供随堂练习题目进行练习和巩固,真正助力学生计算学习质量的提升。
七、 优化作业设计,巩固计算学习效果
课后作业是小学数学计算模块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延伸,通过全面强化作业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作业来对上述所学习的计算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并找到计算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而从目前计算模块作业设计情况来看,存在作业设计类型单一、重理论轻实践,且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不强等突出问题,使得学生作业学习的效果受到了影响。教师要积极地立足新课标的指引来设计形式多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且可选择性较强的作业任务,同时,积极地强化对学生作业学习的指导,有效地提升学生作业学习的质量,为巩固学生计算模块学习效果和促进学生计算综合能力提升铺路架桥。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这一小节内容时,教师要优化作业设计,巩固计算学习效果。教师可以认真梳理教材内容,积极设计关于计算内容填空、判断、连线、阅读理解、问题解决等类型的作业任务,丰富作业设计形式。同时,还要设计关于百分数基础概念考核学习、百分数计算学习考核、百分数计算知识迁移应用考核的分层作业任务,并在作业设计中更加注重凸显实践中作业任务,如可以让学生借助百分数计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日常实践中感受百分数计算知识的应用。此外,教师还要积极注重给予学生作业学习指导。如动态了解不同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作业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并优化作业评价用语,积极提升评价用语的精准性、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在评价中运用差异化的评价语言给予不同层次学生客观化计算作业学习评价,真正助力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更好提升。
八、 强化多元评价,培养学生计算素养
积极组织有效的计算学习评价,是推进计算教学改进和优化的重要组成环节,也是教师不断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基本路径。教师要重视计算教学评价环节,并针对当前计算教学评价实施中存在的评价方式单一、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等突出弊端,合理引入多元化的具体评价模式,全面提升评价的质量和水平,帮助学生明确改进的方向,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升。例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如在评价中分析自我学习得与失,分析自己改进的对策。还可以全面引入学生互动评价、学生小组轮流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教师要积极从计算内容学习过程的角度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提升情况进行考核,如分析学生在分数加减法学习方法运用、个人提升情况、个人计算学习状态、个人学习进退步情况等,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合理为学生制订改进的方案和策略。如学生A在分数加减法学习过程中存在对概念理解不到位的问题,教师则可以通过引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B在学习中存在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低下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在计算模块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法、问题驱动教学法与随机提问方法进行教学,提升教学的趣味性,逐步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力和素养。
九、 构建线上空间,拓展计算学习路径
从以往的计算模块主题内容教学情况来看,传统的计算模块教学一般以课堂教学为主,这使得学生的计算模块主题内容学习路径固化、学习渠道单一、学习视野狭窄,不利于更好地强化计算教学和培养学生计算核心素养。教师需要立足当前计算教学中存在的短板,并在新课标的正确教学路径指引下,全面创新计算模块教学的思路,通过构建线上空间来拓展计算模块教学的渠道和路径,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线上学习资源,并借助各种有效的方式给予学生线上计算学习指导,真正地促进学生计算学习的灵活性,为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小节内容时,教师要构建线上空间,拓展计算学习路径。如教师可以申请微信群组,合理划分微信小组,并提供关于分数除法基础算理算法讲解的课件资源,关于分数除法知识框架结构展示的思维导图资源,关于具体分数除法计算练习的题目资源,让学生在线对这些信息化资源进行开放式、自由式学习。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借助微信交流群讨论分数除法的算理算法、分数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具体方法等,一起分享和交流计算学习经验、计算学习心得体会,并一起解决计算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则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线上学习电子档案,并借助线上直播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计算学习指导,充分发挥线上平台的应用优势,助力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十、 结论
总而言之,新课标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指引了明确的方向,也为计算模块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立足新课标的正确计算教学方向指引,变挑战为机遇,进一步立足学生的基本认知特点推进计算模块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后续的小学数学计算模块教学实践中引入信息技术,夯实计算学习基础;注重合作学习,带动计算学习热情;强化活动引领,激发计算学习兴趣;紧密联系生活,降低计算学习难度;强化分层教学,兼顾计算学习差异;注重问题驱动,激发计算学习思维;优化作业设计,巩固计算学习效果;强化多元评价,培养学生计算素养;构建线上空间,拓展计算学习路径等,进而提升计算模块教学效率,有效促进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落实和每个学生计算综合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慧.“四维四步”: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计算深度学习范式[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3(12):44-47.
[2]张琪婕.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小学生,2023(12):139-141.
[3]汤静静.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探究[J].小学生,2023(12):124-126.
[4]陶金成.知识塑形,源于归纳——小学数学运算律应用与归纳式教学融合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2):78-80.
[5]朱丹丹.新课标下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养成路径分析[J].小学生,2023(11):139-141.
[6]俞年娟.紧扣互联网践行新课标——数字赋能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J].天津教育,2023(33):119-121.
[7]张耀芬.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措施[J].理科爱好者,2023(5):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