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剧运用策略探究
2024-07-30罗金环
课题项目:文章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课本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2]GHB0871。
作者简介:罗金环(1979~),女,汉族,甘肃两当人,甘肃省两当县第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摘 要:课本剧是语文教学的另一形式,它不像小说、散文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不但对时间、人物、情境都有严格的要求,还有高度集中的舞台范围,具有舞台性、艺术性、戏剧性、社会性等,对课文的诠释更全面。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课本剧,就要遵循“以学生中心、以文本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精选课文,优化过程,发挥课本剧的教学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提出了选择高中语文课本剧表演的类型;优化高中语文课本剧的表演过程;重视高中语文课本剧表演的完整性等策略,希望可以促进学生参与,为学生发展赋能,也使高中语文教学效率得以提升。
关键词:课本剧;高中语文;作用;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7-0047-04
课本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创新。课本上静态的,只用文字来呈现的内容、来叙事的故事,经课本剧活灵活现地演绎,具有了新的生活与灵魂,用它们的感情影响着学生,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作为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的诗文让学生编剧、表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多方面的体验感,也能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获得知识,不断成长,从而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 课本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学好语文不仅要靠学习和积累,还要能把知识运用于实际,而语文的运用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的运用。而课本剧无论是从剧本的整体编写,对白、独白的设计,还是准备过程中的排演、舞台表演等,都要对其中人物语言进行反复地打磨、修改,要对场景描写、人物心理的描写进行修改和完善等,这有利于从多个方面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如,《茶馆》这个话剧人物多而杂,要改编成剧本,不但要注意每一个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给他们创造个性化的语言,而且还要注意对白、独白,以及整个故事中所有人物的语言,保证过程的优化。对场景的改编也要简练、精准,要让它们更好地服于剧本主旨,能突显剧本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而要实现这一切,不是学生读一遍话剧就能完成的,要经过反复地研读原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排练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使语言更贴近人物,更符合剧情。此外,学生在反复运用这些语言的过程中,无论是从语气、节奏,还是情感上等,也都会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进行修改、完善,从而使课本剧更精彩,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课本剧的立体性、生活性、故事性,能让学生多方面理解文本,理解人物的心理、情感等,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合的诗文,如《焦裕禄》《氓》《苏武传》《党费》《孔雀东南飞》《玩偶之家》《伶官传序》《复活》《阿Q正传》等,让学生在参与编写、准备道具、排练、表演的过程中去理解故事主旨,明白故事要传递的思想,要抒发的情感等,极大地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如,《雷雨》,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所体会的情感,以及对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故事的理解是有限的。但是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编写,再通过表演,会深度融入剧本,会对剧本、文章以及人物的矛盾、心理活动等的理解更加全面、准确。而且,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培养出来的审美能力,理解能力,会渗透在他们的成长中、学习中,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也能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
(三)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不但要带领学生学习、积累知识,提升思想认识,拓展思维,提高理解能力,更要注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以及一切活动中的合作、协调能力的培养。而课本剧从课文选择、剧本编写、道具准备、排练、表演等,都需要学生分工协商、协作,这能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增长见识,提升理解能力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更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
如,编剧之间就有很多需要协商、合作的工作,如语言的调整、场景描写的调整,对白、独对的调整等。再如,编剧与准备道具的同学之间的协调,不但能让道具准备更有针对性,还能让道具更好地服务内容,让课本剧的呈现更加准确、完美。还有,由于高中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同学们难免因这样那样的事件而耽误排练,这也需要大家协商解决,为演出做好充分的准备等。显然,团结协作,不但是从头到尾课本剧顺利演出、完美呈现的保障,也是提升学生凝聚力,增强学生协作能力的关键因素。
(四)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有局限性的,师生、家长的关注点也是课堂上学生学习了什么知识,对学生人格素养的提升认识不足。语文能教学生、感染学生的,绝不仅仅是干巴巴的知识,更多的是对学生方方面面的精神与人格的影响,如道德品质、思想认识、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自我反思与完善等。尤其新课标背景下,课本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整个参与的过程中,融入剧本故事,靠近课本中的人物,了解他们的心理等,真切地体会他们的情感,然后在故事之外反观、反思。这远比学生只通过课文去理解故事,了解人物,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理解人物心理活动与情感,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素养的提升。
如,《窦娥冤》,学生在编演的过程中,他们就能感受到一个有灵魂妇女,如何与封建社会压迫做斗争,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敢对一些势力、黑暗说不的勇敢精神,也能让学生从她对婆婆的不舍中,感受到她刚强、善良的美好品质,使学生的情感、人格受到感染和洗礼等。这样不但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实现教学目的,更能使学生的人格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价值。
二、 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以学生中心的原则
任何教学形式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都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内容,创新方法等,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课本剧时,教师首先要考虑的也是学生,要以学生需要、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为根据,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本剧诗文的选择,剧本的创编,真正让课本剧适合学生参与,并能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所悟、有所获、有所长,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以文本为依托的原则
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是为了改编课文,而是要用另一种戏剧性、舞台性、社会性的方式,立体、多面、多层地演绎课文,给课文以故事性,给课文中的人物以生命、以灵魂,方便学生理解,促进学生深入体悟和学习。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让课本剧真正辅助课文教学,发挥它的作用,就要以课文为依托,为根据,不能为了剧情的多变,或者为了突出人物性格,而过多地延伸剧本,夸张表达。而要紧扣文章内容,突出文本中心,使课文中要表达的思想精准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和感受到课文的情感,从而发挥课本剧的育人价值,使课本剧的运用更有目标性、针对性,保证教学效率。
(三)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合作。尤其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课本剧时,教师的指导与主导作用更不能缺少。学生对舞台剧的表演缺少一定的创编和表演经验,如果没有教师为他们把控大的方向,学生不但会在选择课文、选择剧种上走弯路,甚至会在剧本创作中脱离文本,淡化课本剧要表达的主旨。所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创作剧本的诗文,并根据文本故事确定剧种,如悲剧、喜剧、现代剧、古装剧等,为完美呈现课文内容做准备;另一方面,要在学生创编、准备的过程中,给学生把关,发现问题或者不足,立即指出,并指导学生改正等。总之,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对课本剧本的创编、定位、表演才更准确,才能使课本剧在舞台上完美呈现,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 课本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选择高中语文课本剧表演的类型
课本剧有自己特点与类型,如喜剧、悲剧、现代剧、历史剧或是自述式、群演式等,这不但要根据内容来选择,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表演能力来选择。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借助课本剧改变语文教学的单一性,丰富语文教学形式,给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提供一些信息,并发挥语文学科的语言性,提升学生表达。教师要从课文、学生的能力以及其他一些客观条件考虑,选择合适课文的课本剧表演形式,通过课本剧完美诠释课文,并让学生全面得到锻炼,使他们的胆识、情感体验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提升,从而使课本剧真正发挥作用,使高中语文教与学都得到发展。
如,《雷雨》这篇话剧是围绕周家、鲁家两代人的爱情恩怨展开的,无论是故事的开始、过程,还是结尾,都充满了浓浓的悲剧色彩,那么在选择课本剧类型时,只有悲剧才符合它,才能真正把故事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悲剧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演绎出来,也才能把课本剧的戏性、社会性、故事性、舞台性等展示出来,使其传递出准确的信息,发挥真正的价值,表达充沛的情感。进而也能让学生通过课本剧的参与,真正地理解课文,以及课文背后的情感纠结与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认识深度,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
(二)优化高中语文课本剧的表演过程
语文课文中的故事性很强,这也就给了它延展、拓展的空间,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编剧或者表演的过程中,也就难以确定课本剧的场次,确定不了主要内容,导致课本剧故事过程拖沓,不精炼。笔者还发现,有些课本剧故事之所以拖沓,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编剧的过程中,对人物对话、对白、独白的设计不简练,缺少精准性,有的甚至像背课文一样,运用课文中的原句等。这不但会让课本剧缺少创造性,使编剧、表演失去意义,也不利于学生通过课本剧理解课文,提升自己。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想让课本剧真正从多方面为高中语文教学赋能,就要注意优化高中语文课本剧的表演过程,让故事更简练,中心更突出,故事更有聚焦性。这样不但能缩短课本剧的长度,提升学生的编写能力,还能促进教学,真正发挥课本剧的作用。
如,《雷雨》这篇话剧,只要能让故事完整呈现,不但要把中间能省的段落略掉,让主人公用一两句独白衔接故事,还要注意故事中每个人物对话的精准、简练,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绝不再多一句话,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情绪,也不要用其他语言等。这样不但优化了课本剧的表演过程,还让故事的人物性格更加突出,也让故事主旨更加清晰。当然,课本剧的编写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文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要不断修改。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文先编写完成剧本,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排练中不断修改、完善。
(三)重视高中语文课本剧表演的完整性
课本剧虽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也会出于各种对语文教学有利的目的运用课本剧,但是有些课本剧的表演还是缺少完整性,如故事的完整性,学生参与的全面性等。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发挥课本剧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参与课本剧编写、表演的过程中去成长,教师一定要重视高中语文课本剧表演的完整性、全面性,发挥学生特长,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高中语文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首先,教师在认真选择课本剧表演的课文之后,要指导学生在编剧时注意课文内容以及剧本故事的完整性,不能掐头去尾,使故事片段化,要保证故事有开头、有过程、有结尾,让故事完整呈现。
其次,要注意课本剧中人物搭配的完整性,不能多一个人物,也不能少一个人物。既要还原课文,还要高于课文,要体现课本剧的舞台性、戏剧性、社会性、故事性。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对课文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还能达到教学的目标,使课本剧的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
最后,课本剧的运用,其实就是语文教学的另一种形式,我们不能顾此失彼,只满足一部分学生,如有些教师只选择学习优秀的,表现能力强的学生等。教师要考虑每一个学生,发挥不同的学生的优点,让他们积极参与,共同进步,发挥课本剧教学的凝聚力,让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都有成长、有收获,促进语文教学。
(四)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体验
课本剧有强烈的舞台性、戏剧性,能让学生有超越课本、超越剧本的体验感,能让学生的情感、思想得到意想不到的升华。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课本剧时,一定要强化舞台性、戏剧性,不能为了方便,追求简单,只给学生简单地组织课本剧的表演。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现有的条件,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舞台,要有灯光、有音乐、有背景,更要有观众。
如《窦娥冤》课本剧演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剧情搭建和布置舞台,配上适当的背景乐,要把剧中的那种悲情、悲凉、悲愤的人物情感与故事背景呈现出来,为演员的表达做好铺垫。这样不但能使剧情更完美地呈现,让学生的体验感得到强化,还能达到预期的表演效果、教学效果,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加丰富、立体、多彩。
四、 结论
总之,课本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但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形式,给语文教学赋予了生命性,戏剧性、舞台性、社会性以及更强的艺术性,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习语文的新途径、新环境,使高中生的更多潜能得以发掘。所以,在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文本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精选适合课本剧的诗文,自始至终做好指导工作,优化表演过程,保证课本剧的完整性,从而让课本剧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让学生多个方面得到收获,得到成长,也使高中语教学有新的、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文剑.高中语文课本剧表演的评价策略研究[J].汉字文化,2018(9):72,76.
[2]顾振刚.编演课本剧胜读十遍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Z1):77-78.
[3]王喜娅.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与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9(10):54-55.
[4]华余露.课本剧表演——让语文课堂“动”起来[J].小学教学研究,2019(19):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