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2024-07-30贾娟

考试周刊 2024年27期

作者简介:贾娟(1983~),女,汉族,甘肃镇原人,甘肃省镇原县平泉镇王储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也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要求。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计算,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知识和经验,还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技巧。同时,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为以后学习数学打好基础。此外,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精心为学生设计有趣的、能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计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文章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对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7-0005-04

计算是数学学习中的基础,计算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功。计算能力的高低不但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更影响学生的生活能力,因为计算不仅贯穿于数学学习或者说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也贯穿学生生活,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由于计算内容与练习方法单一,有些学生对计算不感兴趣,在计算过程中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要改变计算教学的方法,尝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 根据学生不同的计算水平,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具体来说:

(一)以学生为本,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准确地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针对学生的情况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最后再进行课堂教学。在这类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主探究知识,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学习经验和规律,以巩固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自主探究—练习巩固—自主总结”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乘法运算律”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然后教师可以对这些规律进行总结,让学生进行练习。这一节内容中有很多规则需要学生掌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的规律,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练习。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计算过程中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对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基础讲解—题目练习—指导引领”的方式。比如,在讲解乘法交换律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先给这部分学生讲解例题,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的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进行题目练习。当然针对这一部分学生,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检查这部分学生的练习题目,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指导,引领他们进步。

(二)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核心,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核心,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建立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分数和百分数计算”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知识点划分为“分母是100的分数计算、分母为其他数的分数计算”等几个部分,然后在每个部分前面标注出这一节内容中所需要的重点,根据学生对这些重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不仅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应该将数学思想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实现计算能力的提高,还能获得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 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计算过程中少不了一些符号、数字,学生接触最多的也就是一些符号与数字,如果教师不采用一些有趣的方法组织计算教学活动,很难使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也就无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立足计算教学的特殊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精心为学生设计计算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计算的乐趣与魅力,为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打好基础。

(一)融入抢答元素,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喜欢具有挑战且能凸显自我的游戏,所以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固有的教学方式,唤醒学生的计算意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融入教学,用心学习,积极思考。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成长心理,把抢答、竞赛的元素融入计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计算热情。

比如,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时,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1~5的数字后,用图片的形式让学生数数,让学生计算1~5的加减和减法。具体而言,给学生出示一张图,图上有3只小鸡、4朵花、5个人等,请问同学们,图上有几只小鸟、几朵花、几个人?看谁答得快。再如,3只小鸟,跑出去了2只,还有几只?5个人在干农活,有2个回家了,还有几个在农田里干活?等等。这些借助图片的计算还有很多,这种方式类似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具有亲和力,容易拉近数学与学生距离,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学生计算兴趣的培养。当然,为了鼓励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她的肯定,教师要对先抢答出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或者小红花的奖励。如,“你真棒!”“真聪明,答对了!”“你咋这么细心,有一只小鸡藏在另一只小鸡的背后,只看到一个尾巴你都能观察到,了不起,为你点赞!”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热点,增强学生成就感、参与感,使计算教学更加顺利,效率更高。

(二)设计小小闯关练习,点燃学生计算的热情

小学生年龄小,耐力不足,为了让他们在计算学习与练习中保持热情,积极思考,认真计算,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小手段。只给他们一些计算题让他们一道接着一道地做,学生虽然能完成,但是热情不高,没有积极性。因而,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爱竞争、喜欢挑战的心理,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课堂教学的氛围感,为学生设计小小的闯关计算练习,点燃学生的计算热情,让他们在枯燥、单一的计算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提升。

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用课前三分钟引导学生进行闯关练习。如,在“6~10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前,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出题,如:“2+1;3+1;1+4;5-2;4-3”等,有意识地带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计算,并把它设计成闯关的形式,如两道题一个关,看学生能闯到几关。教师也可以把“6~10认识和加减法”这一新课内容,设计进课前闯关练习中,如4+3;3+6;8+2;10-2;7-3等,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使学生真正投入学习状态。

另一方面,在计算教学的课后练习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出题,如从5道简单的计算题到1道较难的计算题,层层递进,一关难过一关,这样既能达到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还能活跃气氛,促进学生提升。

三、 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提高其计算能力

如果说高中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阶段,那么小学就是培养学生习惯的阶段。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重要时期,习惯与行为需要家长与教师在具体的事例中慢慢引导、督促,最终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以及学生各阶段的各学科的有效学习做好准备。所以,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打基础。

(一)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

细心、认真不仅在学生学习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不但能给人可靠、可信的印象,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生活、工作能力,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是一种助力。但是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有些简单的计算,学生本来是会的,可是由于粗心出现了很低级的错误。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

首先,让学生认真、仔细地审题。审题是保证学生计算准确的关键,如果学生把“+”看成“-”、把“3”看成“8”等,计算再简单,学生再会算,结果也是错的。再如,“小明带了12块钱去文具店买学习用具,买铅笔花了1.5元、买本子花了3元,买修正带花了6.5元,请问小明带的钱够吗?多多少?”学生如果不认真审题,计算的时候忘了小数点或者把“多多少”看成“少多少”等,其结果都是错误的。所以,只有学生计认真、细心地审题,才能为准确计算奠定基础。

其次,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有些小学生在学习中犯的一些错误都不是什么大错误,只要细心、认真都是可以避免的。比如,书写。有些学生总是书写不工整,写出的符号与数字很有误导性,教师不认真看认不出他写的是“3”还是“8”,是“6”还是“9”等,这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久而久之还会让学生养成书写潦草、不认真的习惯,严重影响各科学习。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督促学生认真书写,让他们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最后,培养学生格式习惯。格式看来是外在的,是形式化的东西,但是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却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管是数学还是语文,翻开学生的笔记,懂得记录格式、讲究格式的学生,他们笔记不但整齐,而且知识脉络清楚,方便学生复习。而且这样的笔记翻开会让人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学生就会想翻、爱翻,达到复习的习惯。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注意书写和记录的格式,书写的内容密密麻麻一片黑,一团乱,如有些复杂的连式计算题,每个过程都得有一个等号,每个等号都要断行,等号与等号要纵向对齐等,如果学生不注意计算式格式,连到一起写,不但会影响书面的整洁、美观,还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尽管学生算出的结果是对的,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与成绩。

(二)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

小学缺少耐心,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完成一些计算题后进行检查的习惯,这样会漏掉一些错误,影响学习效果,严重的还会影响学生的信心。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回头看的习惯,要让学生把“完成后的检查”刻在骨子里,成为行为意识中的一部分,一种本能。

一方面,全面检查的习惯。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计算题后,要全面进行检验,如符号、数字的书写是否正确,是否在审题中漏掉了什么,如,“多多少”看到“少多少”,“+”写成“-”等,把这些问题及时改过来。这样不但能保证计算的准确率,还会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学生改掉粗心的毛病,在以后的计算中更加注意。久而久之,不但能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还能养成他们自觉检查的习惯。

另一方面,要养成学生验算的习惯。小学数学中的计算题虽然都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有些式子复杂、不能确定答案的计算题,还是要小学生通过验算去检验。所以学生要养成验算的习惯,在看到一些复杂、难解的计算题时,自觉验算。比如,“100以内的加减法”“混合运算”“万以内的加减法”等,对于这些数字大、较复杂的计算题,学生就要通过验算,检验是否正确。如此,不但能让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还能为学生养成严肃、认真,专一、科学的学习态度打基础,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 强化计算技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计算虽然是数学中的基础,但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还有一些小“捷径”的,这些技巧如果运用得当,对学生计算基础的积累,计算能力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学生口算能力的训练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它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的计算快速、准确。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口算训练是首要的。

首先,在平日的计算中,督促学生综合运用口算加笔算,不要动不动就用草稿纸。比如,看到一个计算题“11+14”时,学生先要学会心算、口算,要运用眼睛观察算式的同时,进行个位加个位的计算,十位加十位的计算。

其次,每天督促学生练习一定数量的口算题,可以是复习,也可以是结合教学内容的预习,只要设计合理、难度适中,就能达到口算的目的。

最后,利用课前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有趣的口算练习,如进行口算比赛,让学生在早已准备好的口算练习册上直接写答案等,最后进行评判,看谁算得又准又快,给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等。这样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既不会给学生增加计算的压力,还有趣味性,能提升学生口算的能力,为全面提升学生计算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督促学生给易错题建档

错误有时候是我们进步的阶梯,所以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错题教师不要只是督促学生改正,要与学生一起找到错误的根源,杜绝学生再犯同样的错误。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建立错题档案,分析学生普遍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研究、思考,分析原因,从而让学生把错误当阶梯,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更进一步。

其次,教师要督促学生自己给典型的错误,还有自己爱犯错的题型建档,找到这些错误的产生原因,如,是方法不对、算理不清,还是因为粗心等。并及时对这些题进行归纳、整理,把它当成自己提升计算的灵丹妙药,有效运用,从而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五、 结论

总之,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功,它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对学生数学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采用一些有趣的计算教学方法、计算训练方法,克服计算学习与练习的单调与枯燥,在具体的教学中为学生设计有趣的计算教学活动,点燃学生热情,吸引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洪东.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才智,2018(9):44.

[2]秦云峰.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方法探究[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2020:197-198.

[3]任彩芳.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