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开展思辨性阅读的实践与研究
2024-07-23曹莉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新课标视域开展思辨性阅读实践活动。在阅读中,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碰撞,让他们细读文本、整合材料,参与读写结合的活动,利用掌握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这样能构筑思辨性的课堂,帮助学生提升和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逐步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一、制造矛盾,驱动积极心理
《标准》提出要“将文本阅读和自主探究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空间。”学生要试着“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挖掘学生的矛盾观点,又或者主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心理。
通过“提出思考方向、找到辩论角度、获得生活感悟”这三个环节,学生可以积极投入到辩论活动中,解决阅读中出现的矛盾。在阅读《书戴嵩画牛》时,教师可以先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思考:“在文章中,牧童对画家的作品提出了批评意见,他的观点是什么?为何牧童这样一个外行的人,反而能给画家提出批评呢?”在该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主思考,提出具有辩论价值的问题,制造矛盾探讨点。如有一名学生认为:“牧童并没有在作品的艺术性、笔墨的运用方面提出建议。他这种做法就是外行指点内行,我觉得并不可取。”另一名学生认为:“绘画的真实性也是很重要的,牧童虽然没有艺术修养,但是却能看出画作是否符合现实生活,我觉得他提出批评,并没有问题。”他们两人可以围绕彼此的观点互动辩论,探讨一下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评论画作,评论画作是否需要门槛等问题。最后,学生再说说自己得到了哪些生活感悟,思辨性阅读是一种学术性的阅读活动。矛盾点则是学生探讨的切入点。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思辨阅读环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理清文本的逻辑性,促进他们在思辨中完成意义建构。
二、细读文本,揣摩表达艺术
《标准》认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评价,“表达要观点鲜明、证据充分、合乎逻辑。”在思辨性阅读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细读文本的活动,让他们找出作品中的表达手法,辨析其优劣,并思考自己在创作中会使用哪些手法,如何能提升作品的表现效果。
在学习《草原》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细读作品中展现景物的词句,并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作者在写景物的时候是否将自己的情感也融入到了表达中?如果光写景物,不写情感,又或者不写情感,只写景物,好不好?”学生找出了作品中描写景物的词句,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然后找出其中夹杂了什么感情。他们发现,作者用“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等词句展现了自己对风景的喜爱之情。学生可以尝试将这段话改成只有景物描写或只有情感描写的句子,然后对比辨析,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他们发现,如果光有景物,则与后文写蒙古族同胞的情感产生隔阂,衔接不够自然。但是如果直接写景物的话,读者缺乏视觉体验,不知道主人公看到的是怎样的美景,也无法体会是怎样的生活环境才让蒙古族同胞如此大方好客。所以,他们在辨析后认为采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更好。最后,他们还可以自主创作,试着在写作中运用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通过提出疑问、辨析探讨、自主创作这一系列活动,学生能深入了解各种不同的表达手法,并思考在不同的场合该怎样使用,如何让表述更有新意。
三、整合材料,拓展切入视角
新课标认为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多角度观察事物。思辨性阅读需要整体思维和连贯思维。故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升思维的宽度,尝试自主整合各种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问题。思考的角度更为全面,学生就能找到文本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找到思维的方向,发展思辨能力。
教师设计安排了辨析阅读题,让学生分析《猫》《母鸡》有什么异同点。如果学生只从一个角度入手分析就决定它们的写作手法是否相同,则过于片面,没有全方位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从结构、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多种角度入手分析,每一个视角都要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在结构角度,可以发现两篇文章都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但是《猫》采用的是递进的方式,用“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作为过渡句,起到递进的效果。《母鸡》则用对比的方式,写了“我”对母鸡的情感的变化。从情感表达上入手分析,可以看到《猫》《母鸡》的不同,《猫》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展现了作者从讨厌到喜欢的变化。最后,教师再鼓励学生总结分析,让他们认识到在辨析文章异同点的时候,不能只围绕一个角度展开,而要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在辩证思考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整合多角度的资料,避免片面地看待问题。如果能综合考虑分析作品,则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思维的方法,提升辨析问题的水平。
四、读写融合,输出个性认知
新课标要求教师提升学生个性化认知和表达的能力。学生要主动记录、整理、交流自己发展的问题,表达观点。教师可以结合思辨性主题,设置一系列读写综合活动,让学生在写作中整理思路,调整想法,提升其思维能力。
在阅读了《宝葫芦的秘密》后,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读写活动。学生可以在若干议题中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创作。选项一要求学生围绕主人公展开评价。教师要求学生避免先入为主,而要结合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分析人物的时候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全面看到主人公的优劣之处。选项二则要求学生分析一下宝葫芦,说说宝葫芦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自己是主人公的话,是选择使用宝葫芦,还是要扔掉它。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也要采用辩证思维,既要看到宝葫芦对人的负面影响,也要看到它的功能,进而做出更客观的判断。选项三,学生要辩论一下,说说主人公在故事中如此狼狈,主要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因为宝葫芦的诱惑,还是因为他本身具有不劳而获的思想问题,又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撰写一篇议论文,分析自己的观点。这三项作业都要求学生辩证思考,故此,他们的观点可能会彼此不同。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看看能否协调整合不同观点,更深入地挖掘文本的主题思想。在思辨性读写中,学生不凭空想象,而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从文本解读入手,结合收集到的背景资料来创作。这样的读写活动尊重文本,更能体现学生的多元理解能力。
五、还原生活,解决具体问题
在《标准》中特别提到要让学生“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观察、请教、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出一两个理由。”在组织思辨性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生活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结合《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教师组织思辨性阅读。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找出作者通过什么论据证明“要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这个主题。学生发现,作者论证了地球的渺小,又分析了资料资源很有限,最后又写了人类无法移居,以此来论证观点。此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这三个论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学生发现,三个论据从大到小,从宇宙说到地球,最后又谈到个人生活。最后,教师设置生活探究主题:“如果你要写一篇文章,辩证地展现小区居民要维护小区环境卫生”,你认为该如何写呢?能否仿照《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从大到小地提出论据呢?学生结合该主题展开思辨,分别从社会、小区、个人这三个层面来论证。如有一名学生分别提出:“整个社会都在创建文明社区,每一个小区都要做到这一点。”“搞好小区卫生环境,能让小区更美观,更适合大家居住其中。”“对于个人而言,维护好小区环境也是展现个人素养的一种表现。”学生发现,这种由大到小的思辨方法,适合用于论证观点,能帮助自己解决现实问题。结合生活情境设置思辨主题,有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文本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从而提升迁移运用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组织学生参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主题活动。通过一系列思辨活动,学生的思维更具有逻辑性,他们能运用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方法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进而使学生情境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彩云.“1+X”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22(32).
[2]童周静.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阅读教学探析[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