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思政沉浸式课堂构建路径探寻
2024-07-23吴娜娜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已经无法很好的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秉持生本理念,对中职思想政治课程展开优化升级是必要的。沉浸式课堂构建践行了新课改理念,是现代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沉浸式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出思想性、针对性强的课堂学习氛围,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职思政;沉浸式;路径
现代教学中,构建沉浸式课堂是教学成功的有效保障。所谓的沉浸式课堂是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感知点,让探知热情自然迸发。在多种教学形式的辅助下,学生关注力逐步提升,课堂参与度极高,学习效果自然能够得到更好的显现。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离不开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教师要对中职思政课堂有全面系统的把握,在教学引导中强化学生的感知和体验,注重探讨式学习。
一、时事开讲,激活学生多元思维
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了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就是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层面的内容,更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能力个性、人生价值观念、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新课改下的中职思想增加了时事方面的内容,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思政具体知识,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学科特点和属性决定了借助时事是不错的选择。时事是指近期发生的大事,它与思政有多重关联,是德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职思政教学涉及多方面内容,学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精神追求等都属于思政课程范畴。针对思政课程广泛性、综合性XwjwcZ22cqnokR4XnQEuKg==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以时事为引子,助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学生讲解时事,前提条件是要对时事资源有基本的了解和把握,这就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源。搜集时事能够潜移默化增进学生自身的思政感知和体验,帮助他们了解更多信息资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的锻炼和考验。为了全面提升和增强学生的思政素养,教师不妨借助时事开讲的方式,对学生展开引导,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习中职思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小康社会的提出”,这一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了解程度如何,教师不得而知。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价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热情,教师打破了传统直接讲述知识点的做法。而是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搜集相关信息资源。“请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话题,搜集相关时事资料,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什么提出的?具体要求有哪些,如何才能实现小康社会?”学生接收到学习任务和具体指令后,自然会利用网络资源,积极主动找寻相关内容。教学活动伊始,教师就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因为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学生自信满满进行展示。时事开讲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发挥互联网搜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畅游,获取了多重信息资源,为学习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
在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学生与互联网之间的距离十分紧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丰富多元。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这一教学优势,让学生畅游网络世界中,搜寻时政信息,然后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对时政信息进行梳理、构建。在讲解时政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产生良好的发展认识体验。
二、平台构建,培养学生自主习惯
中职思政沉浸式课堂构建,教师要对师生价值和地位有清晰认知。课程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讲解剖析,给出具体知识点供学生背诵、识记的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现实需求。摒弃传统教学思想束缚,树立崭新的教学观念是必要的。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必须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更是彰显其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网络平台搭建打破了传统学习时间、地点受限的问题。只要学生有时间,想学习就可以随时随地的浏览网页,学习知识。
学习“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教师没有拘泥于课堂教学,而是将线上线下相融合,借助信息技术资源,整合信息,给学生提供更直观形象的感知渠道。本节课的内容需要学生着重记忆,为了让学生提前熟悉文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有系统完整的认知,教师将企业的分类、企业经营模式等课外拓展资料投放到学校网站中,学生只要登录上就可以查看。学校网站具有开放性,学生只要有时间、有需要就可以登录学习。且网站的信息容量更大,能够呈现的信息量是丰富的。教师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上传到网站,为学生带来多重感知和体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可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将线上视频、资料观看与课堂学习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育人视角更加优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当然,中职学生的思想意识较为薄弱,在搜寻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很容易偏离学习轨道,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设置专门的平台,给学生以具体细致的引导。
平台搭建是一件繁琐的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其功效和价值是长远的,是其他学习方式无法超越的。教师要有前瞻意识,巧妙发挥网络平台随时可浏览、信息涵盖面广的特点,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对知识展开学习浏览。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就会养成。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和主题,搭建平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探究习惯可运用的手段丰富多样,传统学习预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而不是仅仅只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探知。相对来说,中职阶段的学生的学科科目相对较少,有更多自由时间可供他们支配,教师可以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搭建专门的思政课程平台,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知识。
三、文化渗透,陶冶学生审美情感
传统文化对学生三观的形成有积极影响。文化与思政历来是密切相关的。在中职思政教学实践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快速实现教学目标,还能对学生展开爱国教育、思想行为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教育,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核心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对教学存在错误认知,认为教学就要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把握住知识层面,教学活动就算成功了。在这种错误认知的指引下,教教材,从教材出发到教材中去等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教学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学生学习积极性自然不高,学习效果、教学品质呈现也就无从谈起。
注重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巧妙融入传统文化因子,为课堂教学注入活水源泉。学习“坚定文化自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师首先对文本内容展开梳理,文本内容看似简单,但却意蕴深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展。中职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感知度是相对较低的,要想更新学生的认知,必须进行文化渗透。为此,教师从个人层面出发,以诚信为切入点,对学生展开引导。“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必须讲求诚信,你知道哪些关于诚信的事例,又知道哪些关于不守信用的人物或例子?”学生在脑海中搜集、寻找。学生的认知具有局限性,接触到的内容有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现实需要以及学生的表现,投放相关材料,给学生以更精准的学习指引。如老一辈革命家中秉承诚信的案例,就可以投放出来,作为典型进行宣扬,给学生以正向的指引。文化对学生产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文化氛围中,学生感同身受,更好地品析与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精神特质。
受教材容量的限制,中职思政教材虽然内容丰富,但呈现形式相对单一,维度较窄,仅仅是文本教材的学习探索角度出发,展开探索。显然这样的操作无法将学科价值更好的展现出来。中职思政教学,教师完全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红色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都可以作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增进和提升思政认识。文化是思政课程的养料,能够让课堂教学焕发无穷生机。教师要更新教学认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手,适时将其融入到中职思政教学实践中,促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把握度。
四、议题加持,升级学生思维认知
让学生沉浸于知识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多方面因子共同叠加。学习活动的顺利推进需要话题支撑。话题相当于学习的引子,能够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让课堂教学更加灵动、活跃。议题活动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新型教学形式,是从学科属性以及核心素养目标出发,借助具体可感的话题或案例,贴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典型话题资料,给学生提供学习探知方向,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且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议题需要具体可感的场景作为支撑,让学生在具体资料和话题的指引下,以“议”为基本学习场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完成学习探讨交流,激发探究兴趣和欲求。学习“增进民生福祉”中“优先发展教育:学有所教”,学习内容并不难,但学生的认知往往较为浅显,他们的思考仅仅是从个人层面出发,尚不能统筹各种要素。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时没有直接学习文本理论知识,而是从两个对比性的案例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读完材料后心情沉重,有的学生愤愤不平,提出自己的思考。教师给出的材料体现了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从这一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均衡教育资源,为什么要有限发展教育。单纯的理论知识阐述看似简单,然而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排斥厌倦的。教师抓住学生的感知点,以材料对比的方式推进课堂,不仅优化了教学结构,还让学生对文本内容主题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学习效果异常突出。
议题活动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问题,而是在具体资料、载体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有联系、有序列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尽情表达,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对议题展开深度辨析,对知识的认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经历多样化、循序渐进的学习实践,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修养得到提升。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紧扣思政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和追求,围绕议题展开调研设计,给学生提供相关案例、话题,创设生动直观又富于启迪性的情境,让他们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活跃思维,生成崭新认知。
五、社会调研,形塑学生能力素养
沉浸式学习并不是要让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识记、背诵知识。作为一种高效化的教学方式,沉浸式教学是要在全方位调动学生认知、情感、思维的基础上,感受思政学科独特的魅力。教学目的的达成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沉浸式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探知活动中。思政课程往往需要理论数据的支持和辅助,教师完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调研的基础上获取更精准的信息,进而辅助课堂教学,让知识学习变得简单。社会调查是学生接触了解社会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手段。
作为思政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教师要从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现实需求出发,对社会调查主题任务进行设计优化。学习“关注国际社会”中“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学生对外交方面的内容还是比较陌生的。为了弥补认知短板,教师从我国外交的发展历程着手,展开讲解。在聆听感知中,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对我国的外交发展有了基本了解和把握,也为理解我国外交整体提供了保障。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社会调查。原来教师提前布设调研任务。学生随机调研100人,考察他们对我国外交相关内容的了解。一开始学生怨声载道,然而调研结束后,学生在梳理结果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进行社会调研是必要的,有那么多人对中国外交政策是似懂非懂的。在调研成果汇报中,学生的认知以及知识储备上升到崭新层级。
通过社会调查学生获取多元信息,自然能够更快的理解思政知识奥妙所在。中职学生很快就要步入社会,教师借助社会调研的方式,对某类社会现象进行考察、了解,进而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加工,为某一结论提供数据、理论支撑。社会调查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单靠学生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统筹设计,有效规划调查操作步骤,尤其要引导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全面参与到主题调查中。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调研的功效,让沉浸式教学真正发挥作用。
中职思政构建沉浸式课堂,意义非凡,具有较为广泛的实践运用空间。教师要有创新探索的意识,从多重视域出发,对教学操作过程展开设计引导,构建起沉浸式课堂,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中职思政课程教学具有自身独特属性,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科特点,以时事开讲,激活学生多元思维。借平台构建,培养学生自主习惯。文化资源的运用和渗透,探讨话题以及社会调研的融入,都能陶冶学生审美情感,升级他们的思维认知。教师要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呈现多元活动,引领互助合作探究,在思维的交互、碰撞中,强化知识迁移运用,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切实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延.分析中职思政课现状,构建课堂教学新亮点[J].现代职业教育,2021(08).
[2]石磊.中职思政课高效课堂构建研究[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05).
[3]王红丽.中职思想政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黑龙江科学,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