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奥尔夫教学法主体乐感培养策略

2024-07-23石静

新教育·科研 2024年7期

【摘要】音乐是美育的重要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但传统的音乐教学法难以满足其需求。奥尔夫教学法作为先进的音乐教学方法,更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能推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根据奥尔夫教学法的内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落实嗓音训练、强化声势训练、引入演奏训练,训练学生的乐感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奥尔夫教学法;乐感培养;主体教学

奥尔夫音乐法具有综合性,不仅为学生的音乐欣赏、歌曲学唱提供指导,还能将音乐、语言、动作融为一体,借助多类音乐媒介开展音乐教学,刺激学生的本能反应,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与潜能。奥尔夫教学法能有效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有必要得到重视。

一、落实嗓音训练,培养生本音乐歌唱能力

奥尔夫认为语言是音乐的根基,进行富有节奏表现的语言活动,将有助于掌握音乐节奏。奥尔夫教学法的主要内容之一为嗓音训练,即训练学生说话、朗诵、唱歌的声音,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节奏感,产生听辨意识,使其歌唱的声音更有感染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落实奥尔夫教学法时,应先通过嗓音训练巩固学生的音乐基础,采取理解歌词涵义、开展朗诵练习、组织小组合唱的手段,再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的训练,顺利发展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1.理解歌词涵义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简谱的理解能力较弱,难以理解音乐中的旋律、节奏、速度等概念,但歌词比较独特,能够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或多或少都能对歌词产生自己的认知。奥尔夫教学法不建议直接开始歌唱教学,而要针对歌词涵义展开教学。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细细阅读歌词,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歌词的涵义,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涵义,也可以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以便于奥尔夫教学法的顺利推进。

进行《金铃铛》一曲的歌唱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简谱中的歌词,有不懂的地方可以询问老师。待学生完成阅读后,有学生提问,“树上挂着的金铃铛”是什么,教师令其想象金铃铛的形状和某种水果非常相似,学生就明白了“金铃铛”指的是梨子。还有学生问“秋风跑进果木园很正常,但汽车为什么要跑进去?”,教师提示汽车是用来运货的,现在是丰收季节,应该运什么货?学生立即了然是采摘果子运出去售卖。教师解释这首歌的歌词表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应该用欢快激昂的语调唱,才能体现出农民的心情。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词涵义,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学生的问题经过教师的解答迎刃而解,为学生奠定了一定歌唱学习基础。

2.开展朗诵练习

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朗诵练习,不同于语文学科中的朗读,属于节奏型朗读,即在正常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节拍、语气、力度、速度、声调等,表现音乐的韵律,再辅以简单的身体动作,使学生初步形成一定节奏感。节奏型朗读不仅局限于歌词,也可以是普通的字、词、句,或者儿歌、童谣,甚至一些无意义音节的气音。小学阶段学生比较贪玩,对此类节奏型朗读更有兴趣,学生在愉快的过程中完成对音乐节奏的训练,便于进一步开展歌曲演唱教学。

《对十》这首歌相较于教材中的其他歌曲较为绕口,学生容易唱错歌词。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朗诵练习,先让学生跟随教师打的节拍,齐声朗读一遍歌词,再逐句轮流进行节奏朗读。为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与咬词能力,教师围绕歌词中出现的水仙,让学生随机列举了一些花卉名词,学生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进行节奏朗读,在反复练习后,学生轻松掌握《对十》的歌词,在歌唱训练中也取得良好进展。教师开展节奏朗诵练习,让学生针对歌词与特定的名词进行节奏朗诵,学生不仅熟悉歌词,也产生了较强的节奏感。

3.组织小组合唱

奥尔夫教学法的嗓音训练包括朗读与歌唱两个部分,歌唱训练也要采取一定技巧。奥尔夫关注学生的音乐灵感与创造力,但学生的情绪如果趋于平淡,就难以激发其潜能。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合作与竞争的环境,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完成歌唱,与其他的小组进行竞争,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迎合奥尔夫教学法的“寓教于乐”教学理念,充分训练学生的歌唱能力,达到奥尔夫教学法的预期目标。

在《跳竹竿》一曲的教学中,教师考虑到歌曲属于节庆民歌,需要营造欢快、热闹的氛围,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别进行合唱练习,再让各组抽取对手进行表演竞争,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民主投票选出最喜欢的小组。学生的竞争热情受到鼓舞,都认真地投入练习,并在表演时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教师根据歌曲性质,组织小组合唱,让各小组之间进行竞争,为学生提供竞争舞台,给予了学生成就感,唤醒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也使学生精进了自身歌唱能力与协作能力。

二、强化声势训练,培养生本音乐表现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训练指的是让学生通过身体语言来表现音乐,训练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唤醒学生的音乐感知。声势是最直观的音乐情感呈现方式,每位学生都具有使用声势的身体本能,因此声势训练实质上是十分享受的过程,能带领学生领略到音乐的魅力。

1.创设音乐情境

声势训练依托于课堂氛围与学生配合度,只有做好充分的铺垫,将学生逐渐引入声势训练,才不会在课堂教学中显得突兀,让学生不知所措,一时难以进入声势训练的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欣赏音乐,在音乐中产生愉快、激动的情绪,自然而然地跟随音乐节奏开始体态律动,同时产生更多的音乐想象,这才符合学生的天性,也使奥尔夫教学法与音乐课堂教学的融合更加自然。

《阿细跳月》一曲的听赏教学中,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彝族火把节的视频片段,彝族的人们穿着民族服饰,围绕着篝火载歌载舞,气氛十分欢快、喜庆。学生观看视频片段后,也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聆听《阿细跳月》时也情不自禁的律动,教师鼓励学生跟随音乐节奏大胆舞动,不需要有顾虑。有部分学生不太放得开,但在其他同学的带领下,也开始舞动,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一触即发。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被情境吸引,情不自禁地开始体态律动,教师抓住此机会对其进行声势训练,潜移默化地达到教学效果。

2.实施动听联觉

联觉的意思是对一种感官的刺激唤起了另外一种感觉,所谓动听联觉也就是指学生通过耳朵这一感官听到了音乐,而唤起了其身体本能反应。每位学生的联觉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天生可以跟随音乐起舞,而部分学生对音乐的浅略感知不足以使其产生其他动作。这就要求教师强化动听联觉,将舞蹈肢体动作传达给学生,带领学生跟随节奏进行舞蹈,在反复的训练中,学生能掌握动听联觉能力,也能自主创编一些独特的动作,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教学《学飞》一曲时,由于此曲选自儿童歌舞剧,所以歌曲有对应的舞蹈动作。教师先播放一遍歌舞剧原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指导学生学习舞蹈动作,教师解释舞蹈动作的来源,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天空中高飞的小麻雀,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时,表现得十分喜悦,似是体会到舞蹈的乐趣,在短短的一课时便能跟随歌曲跳出完整的舞蹈。教师实施动听联觉教学,让学生学习舞蹈动作,加强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理解舞蹈与歌曲之间的紧密关联,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音乐表现能力。

3.启用音乐游戏

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对游戏有着深厚的兴趣,相对于枯燥的课堂,课堂游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创造力。奥尔夫的教育理念是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学习体验,教师应该启用音乐游戏,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使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音乐的乐趣,形成创造性思维,令音乐课堂唤发新生活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选择合适的音乐游戏,让学生更轻松地参与到音乐游戏中,打造高质量的音乐课堂。

教学《我的朋友就是你》一曲时,教师制作了一些名牌,上面标注了do--si这七个音乐的基本音级,还有1-7这七个数字。教师启用音乐游戏供学生游玩,让学生随机抽取名牌贴在身上,学生一边唱着《我的朋友就是你》这首歌,一边寻找自己对应的“朋友”,在曲毕之前找到才算胜利。在游玩过程中,学生十分激动,在教室里不断奔跑、绕圈,但嘴里依然唱着歌,获得一定教学成果。教师结合教学主题,启用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玩耍的同时,对歌曲更为熟练,还能加深与其他同学的友谊,使学生对音乐学习更为感兴趣,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充实度。

三、引入演奏训练,培养生本音乐节奏感知

奥尔夫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演奏训练,即通过简单的节奏型乐器,进行演奏训练,以培养节奏感。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奥尔夫乐器,并组织学生进行演奏训练,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演奏乐器、感受音乐节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快乐,并产生一定的音乐学习动力。

1.应用节奏乐器

奥尔夫乐器其实就是节奏乐器,具有简单的特征,任何人都能轻易地使用这些节奏乐器进行演奏,大多是打击乐器,不具有固定的音高,能够发出节奏型的声响。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类型的乐器极易操控,能快速上手,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独奏、合奏,让学生产生音乐参与感,在实践中掌握节奏感知技巧,对音乐节奏进行充分理解。教师要看顾好学生,保证学生正确使用节奏乐器,避免在演奏过程中出现意外。

《听一听 猜一猜》一曲涉及到一系列节奏乐器,包括三角铁、沙锤、响板等。教师将节奏乐器带入课堂,随机抽取几名学生使用节奏乐器,按照歌曲的节奏进行演奏,这一批演奏者完成任务后,再抽取下一批学生担当演奏者。演奏者在台上演奏,而其他学生闭眼坐在台下,猜测是什么乐器响了,抢答最快者则胜利,将获得教师的表扬。学生认真聆听节奏乐器的声音,纷纷进行猜测,课堂氛围极佳。教师应用节奏乐器,让学生猜测乐器,使学生更加熟悉乐器,而演奏者也有机会演奏歌曲,不仅为学生创造了熟悉乐器的机会,也有效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

2.设计创编活动

音乐创编活动作为一项创造性音乐活动,能够让学生表现自身音乐节奏水准的同时,充分发挥其音乐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指导,待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与技巧后,为学生提供自主创编的机会,让其在全班面前进行演奏表演,鼓励学生展现自我、大胆创造。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情绪,对学生的创编行为进行更多的鼓励与褒奖,避免学生的创造力受到扼杀,为学生未来的音乐发展之路做好铺垫。

开展《交城山》一曲的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进行了原曲的练习,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后,教师让学生使用这首歌曲的歌词,进行歌曲创编活动。学生自由选择小组,配合不同的乐器,共同进行歌曲创编的思考与讨论,教师在讲台下巡视,查看学生的情况,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在展示创编成果时,每个小组都演奏出了不同的感觉,台下的学生很积极配合,基本都会真诚地鼓掌。有几个小组一开始支支吾吾,不知如何开始,也受到台下学生的鼓励与支持,成功地完成演奏。教师设计音乐创编活动,让学生自由分组,选择合适的小组成员与乐器组合,积极参与创编活动,学生之间也互相鼓舞,使学生通过音乐产生成就感、建立自信心,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创造水平,也陶冶了学生的思想道德。

3.进行演奏评价

小学音乐课程一般都有期末评价,偶尔也会有期中评价,这说明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只能获得一至二次的评价,学生对于自身的音乐学习情况难以获得正确认知,无法判断自己存在的不足,甚至也无法体会到自己的优点。教师可以组织全体学生开展演奏表演,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演奏评价,让学生发现天赋并找到努力的方向,对自身在音乐方面的成长抱有更大的期待,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音乐节奏感知等综合音乐能力,使音乐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为河南民歌,《锣鼓歌》的中心思想就是乐器演奏,教师选取此曲作为本单元的教学评价曲。每位学生需要选择一种乐器,在演奏的同时进行歌曲演唱,将表演呈现给其他所有学生与教师,接受两方的评价,两方评价的综合即为最终评价。在演奏过程中,学生呈现两极分化,一种是擅长演奏,但演唱较差,另一种是擅长演唱,但演奏跟不上。教师并未对这两类学生给出低评价,而是直接夸赞其优势,揭示其劣势,要求这类学生针对自己的劣势多训练,学生受到了比较客观、公平的评价,呈现出较高的接受度。教师开展演奏评价作为教学评价,学生在评价的驱使下,了解自身的优劣势,找到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有助于学生演奏水平、音乐节奏感的不断提升。

奥尔夫教学法是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相比具有巨大优势。但是奥尔夫教学法由国外引入,具体的教育情况有所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基于奥尔夫教学法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不断调整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措施,使其适应国内的教育背景,全方位训练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展示素质教育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鲍鸣慧.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考试周刊,2023(48).

[2]邓敏.小学音乐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音乐剧,2023(06).

[3]李燕宏.小学音乐教学中奥尔夫教学法的价值与应用策略[J].学周刊,20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