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学探究
2024-07-23饶妃娥
【摘要】通过深入探讨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学的现状,阐述量感培养在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将围绕基于量感培养的长度单位教学策略展开探讨,提出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长度单位;教学策略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掌握的概念和技能。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学,不仅可以推动学生数学概念的构建,还有助于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抽象概念缺乏直观的认识,导致在实际问题解答中出现混淆和错误。因此,积极探索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量感,对提升数学长度单位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学的现状分析
1.抽象概念理解不清
在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学中,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抽象概念理解不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长度单位的抽象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例如,他们无法直接观察或感知米、厘米、分米等长度单位,这使得学生在理解这些单位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时存在困难。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能依赖机械记忆和符号操作,而无法真正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含义。另一方面,传统的长度单位教学往往偏重于笔记和书本上的操作,而缺乏实际操作和应用环节[1]。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难以通过抽象的文字描述和符号运算来深入理解长度单位的含义和应用。因此,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抽象概念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单位转换困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长度单位转换是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概念。它涉及不同数量级之间的转换,例如将厘米转换为米,或将分米转换为厘米。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确实是一个相对抽象且复杂的任务。他们往往难以直观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尤其在涉及多步转换时,容易产生混淆和困惑。同时,长度单位转换也涉及十进制的概念和运算。比如厘米和米之间的转换需要用到十分之一、十等概念,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因此,在进行长度单位转换时,一些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和挫败。此外,掌握换算规则和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厘米与米之间的转换需要乘以或除以相应的倍数。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涉及符号操作和计算,一些学生在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导致进一步的困惑和挫败感。
3.缺乏实际应用
在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偏向于机械记忆和符号操作,而缺乏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将学到的长度单位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相联系,导致他们对长度单位的意义和应用认识不够深入。同时,学生缺乏对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经验。他们往往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抽象概念理解和符号操作层面,而缺乏对长度单位在真实生活场景中的实际应用体验[2]。因此,学生很难将所学的长度单位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无法真正理解长度单位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缺乏实际应用还可能导致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学习兴趣不高。由于长度单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脱节,学生可能对这一知识内容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习动力不足,进而影响其学习效果。
二、量感培养在小学教学长度单位教学中的意义
1.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知
培养量感在小学教学长度单位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长度单位本身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例如厘米、分米、米等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直接感知的物体,因此他们很难直接理解这些单位的含义。然而,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长度,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测量的过程中,观察并比较不同长度的物体,并使用标尺等工具进行测量,从而形成对长度单位的直观认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标尺测量教室的门宽、书桌的长度等,让他们亲身感受不同长度单位所代表的长度,从而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直观感知。另外,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并测量比较不同的物体长度,他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3]。例如,让学生比较厘米和米的长度,可以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厘米是米的百分之一,从而形成直观的认识。相较于单纯依靠抽象的文字和数字描述,这种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认识更加生动和深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直观感知。
2.促进数学概念的形成
在小学教学长度单位中,培养量感对于促进数学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长度单位作为数学中基础且重要的概念之一,对学生来说往往很抽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不同长度单位间的比较和转换关系,例如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等。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长度,学生能够亲手参与并观察到这些单位间的转换关系,从而对长度单位有更深入的理解。这种通过实践操作获得的认识,远比单纯依赖抽象的文字和数字描述要来得生动且深刻,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形成与记忆。另外,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长度的活动,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
3.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学中培养量感,能够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比如衡量房间的大小、购买食材时需要测量的重量等。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长度,学生可以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培养了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真实场景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来解决。比如,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度和宽度,让学生算出课桌桌面的面积;或者通过测量校园内不同建筑物的高度,让学生进行高度的比较。这样的实际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长度,学生可以逐渐形成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利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的能力,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三、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学策略
1.实物比较和测量
“实物比较和测量”作为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学中的策略之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培养观察比较能力和增强学习兴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形成,提高其学习效果和兴趣。在长度单位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比如铅笔、书、桌子等,让学生用尺子或其他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并引导他们观察和比较不同实物的长度。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到不同实物的长度,并且可以理解不同长度单位所代表的实际长度[4]。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尺子测量铅笔的长度,并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记录;然后再用尺子测量书的长度,并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记录。通过这样的比较和测量活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长度单位所代表的长度差异,从而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直观认识。随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实物比较和测量来解决。例如,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并计算教室的面积;或者让学生比较不同同学身高的长度,并用长度单位进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测量和比较实际长度,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并提高了他们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此外,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长度单位的学习中去。
2.视觉辅助教学
“视觉辅助教学”是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学中基于量感培养的重要一环,它通过图形、图片、实物等视觉化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对长度单位的直观认识,并深入理解长度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示、图片或实物模型等视觉化手段来展示不同长度单位所代表的实际长度。例如,通过展示1厘米、1米等不同长度单位的实际物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它们所代表的长度差异。这样的视觉展示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从而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直观认识,并为后续掌握长度单位的转换和运用奠定基础。由于视觉辅助教学能够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抽象的长度单位概念,因此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例如,可以展示不同长度的绳子或尺子,并让学生用手指或工具进行测量,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此外,通过图形、图片或实物等视觉化手段呈现长度单位的概念,可以使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学生可以用手比划不同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并用口头或文字描述它们的差异。这种多感官参与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记忆深度,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3.生活应用实践
“生活应用实践”是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策略,它旨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长度单位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实际中,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实用性。通过这一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家庭或学校中的实际物体长度来进行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使用尺子或卷尺测量书桌、椅子、窗户等具体物体的长度,或者测量家庭中一些日常用品的长度,如书籍、文具盒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的长度单位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场景,从而深化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知识进行解决。例如,设计一些关于房间面积、窗户布料长度等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米、厘米等长度单位进行计算和测量,帮助他们理解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应用所学的长度单位知识[5]。例如,在购物时比较不同商品的长短、在装修时计算不同材料的长度、在出行时估算行走的距离等。通过这样的生活应用实践,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问题探究与解决
“问题探究与解决”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解决能力的教学方法。这能有效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深入理解长度单位的含义和应用,并培养其数学思维。比如,让学生测量课室里不同物体的长度,从而引发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疑问。通过提出“我们用什么来表示这个物体的长度?”和“如果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会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引发他们对长度单位的思考。在完成实际测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用厘米和用米来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结果不同?”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激发对长度单位的探究欲望。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比较,发现不同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例如,通过实际测量来验证1米=100厘米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不同长度单位来测量同一物体,观察并总结出规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并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当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享各自的解决方法和经验,然后引导他们总结出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比如在测量时应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通过练习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长度单位的含义和应用,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学策略通过实物比较与测量、视觉辅助教学、生活应用实践和问题探究与解决等多方面的教学手段,促进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直观感知和理解。这些策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为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庆松,梁杰瑜.基于小学数学实验的学生“量感”培养实践策略—以“长度单位”教学为例[J].西藏教育,2021(09).
[2]陈幼珍.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学探究[J].读写算,2022(04).
[3]熊雨佳.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
[4]杨小彬.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探析—以“计量单位”教学为例[J].新教师,2022(03).
[5]汤武英.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以“长度单位”教学为例[J].江西教育,2022(16).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新课标视角下小学生量感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FJJKZX23-49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