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困生”的数学思维

2024-07-23何淑红

新教育·科研 2024年7期

【摘要】为了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困生”的数学思维,本文采取教学案例分析、理论研究、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针对培养“学困生”数学思维的价值意蕴展开探讨,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此培养“学困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学困生”;数学思维;培养策略

“学困生”主要指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遭遇学习困难、学习障碍的学生,“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在新时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而后针对不同成因的“学困生”采取针对性策略,引导“学困生”主动探究数学世界、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本文对此展开详细研究。

一、培养“学困生”数学思维的价值意蕴

1.可行性研究

首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培养“学困生”的数学思维提供技术支撑,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通过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数学知识,降低学困生的理解难度,帮助“学困生”花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理解数学知识,增强“学困生”的获得感、效能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自信具有积极意义,也为学生摆脱学困生状态、培养数学思维提供可行性[1]。其次,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针对“学困生”的教学优化、数学思维培养等课题展开研究,并且得出相应观点或结论,比如,马丽娜(2022)指出学困生的成因多种多样,除了以往的研究中关注的重点以外,不恰当的教学评价也是导致学生陷入学习困难状态的重要因素[2],这一观点为培养“学困生”的数学思维提供新的思路,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相应帮助。

2.重要性分析

首先,为学生学习发展奠定基础,传统的数学教学将知识传授与讲解作为重点,而根据建构主义、情境学习理论等教育理念来看,科学完善的学科思维才是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因此,培养“学困生”的数学思维不仅能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更能为其日后的学习发展做好铺垫。与此同时,一些学生只是暂时性处于“学困生”状态,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在培养其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对其加以适当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在日后的学习中具备更高效、更积极的状态。

其次,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学困生”的数学思维能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体来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学困生置之不顾,而为“学困生”讲解数学知识、解答问题会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与之相对的,培养“学困生”的数学思维能使其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数学知识、解答问题,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节奏,从而加快教学进度,使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实现教师与全班同学共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最后,促进数学教师的职业发展,培养学困生的数学思维对数学教师的能力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必须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分析“学困生”出现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使“学困生”摆脱学习困境,而在帮助学困生培养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能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水平,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这对于数学教师日后的职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学困生”产生的成因分析

1.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兴趣是驱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动力,如果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趣,就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科目无感,甚至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抵触和厌恶的情绪,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同时,由于学生对数学科目不感兴趣,容易在课堂学习期间出现走神、开小差的情况,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没能掌握某一关键知识,给后续的学习和解答问题造成阻碍。

2.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指导

结合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障碍,对此,教师的指导和建议变得尤为重要。然而,一些教师却并没有给出有效的学习指导。具体来看,部分教师没能关注到“学困生”的学习困难,无法对“学困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致使学困生的学习受阻。与此同时,在“学困生”遇到学习障碍时,另有一些教师直接给出下一步的解题步骤或方法,这就剥夺了“学困生”思考纠错的权利,同样会对“学困生”的数学思维发展造成一定阻碍[3]。

3.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偏弱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不足是导致“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根据已学知识对原有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弱,就无法进行有效推理,或者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并没有获得预期效果,打击学生的数学信心,致使学生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学习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渐成为学困生。

4.教学内容设计不当

教学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当前数学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并没有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导致教学内容的类型单一、难度把握不当。具体来看,单一类型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趣,无法吸引学生主动探究数学世界和思考数学问题,而难度把握不当则无法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如果难度过高还会导致学生产生气馁、低落的情绪,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导致学生遭遇较多的学习困难。

5.家庭教育作用发挥不足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来看,家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但一些家长没能认识到自身的重要价值,并未主动关注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发展情况,没有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形成监督,学生未能及时完成作业、巩固知识,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便会遭遇一些障碍,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成为“学困生”。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困生”数学思维的策略研究

1.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针对部分学生缺乏足够学习兴趣的情况,教师应当坚持做到推动游戏教学、情境教学或主题探究等教学模式的协同应用,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科目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概率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设计抽奖游戏,以此激发学生对概率这一部分内容的兴趣,而后由教师抛出题目,让学生通过思考来计算抽中奖的概率,让学生在学习主体的状态下动脑思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此同时,教师让学生思考是否还存在其他方法得出答案,相较于前面的题目,这一题目对于学生逆向思维的要求较高,一些“学困生”的思维能力不足,无法及时得出答案,对此,教师可以对“学困生”予以指导,指出可以将全部的可能性归为100%,将抽不到奖的概率计算出来,记作a,而后利用100%-a,最后得出的答案就是抽中奖的概率[4]。

除了采取游戏教学以外,教师还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使学生在情境事物的帮助下动脑思考,掌握知识并锻炼思维。比如,在讲解负数这一部分内容时,一些“学困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无法准确理解负数的概念,教师就可以展示地下楼层、冬天气温等包含负数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思考负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结合地下楼层进行讲解。例如,地下三层表示为“﹣3”,那么再往下两层,就是减去两层,表示为“﹣5”,如果从地下三层往上一层,就是“﹣2”层,这类生活化教学既能增进学生理解,又能启发学生思考,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帮助“学困生”锻炼其数学思维能力。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握教学干预和指导力度

结合前文内容,一些教师的教学干预和指导力度不足致使学困生未能有效排除学习障碍,而且阻碍学困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鉴于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突出“学困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合适的指导建议。比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点拨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反思前面的解题步骤是否存在问题,让学生对其进行验算,从而做到让学生自主纠错。相较于教师直接指出错误,这种自主纠错能加深学生对错误环节、错误步骤的印象,而且让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逻辑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数学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针对某一观点做出初步判断,而后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验证。比如,在讲解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指出,通过前面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学习,发现正方形属于特殊的长方形,那么在长方体、正方体之间是否存在同样的关系。针对这一问题,全班同学进行假设,一部分数学基础扎实的学生率先进行验证,而且得出对应答案,但“学困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较弱,教师可以将两类学生组成学习互助小组,让优秀学生将自己的逻辑推理和验证过程讲解给“学困生”,帮助“学困生”理解知识,锻炼逻辑思维。此外,为了方便学困生进行回顾复习,教师可以让其将推导思路记录下来,标注出推导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使其在课下阶段能及时巩固,而且增强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优化教学内容,合理把控课堂内容难度

针对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考虑到“学困生”的学科基础和接受能力,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求“学困生”掌握基础性的内容即可,针对基础性的内容展开思考,避免给“学困生”造成过大的学习压力和负担。与此同时,教师在对学困生进行提问时,应当注重问题难度,要让“学困生”能够在课堂上顺利回答问题,既要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也要使其通过回答问题形成信心,避免出现越学越吃力的情况。比如,在讲解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讲到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可以向“学困生”提问在这一问题中,6是3的倍数,学困生在通分的时候也相对方便,可以避免学生出现通分失误而算错的情况。当“学困生”准确回答这一问题以后,教师应当及时对其进行肯定和鼓励,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使其有更强烈的热情学习接下来的内容。

5.做好作业优化设计,增进家校联动

针对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缺失,教师需要从作业设计和家校联动两方面入手。从作业设计的角度来看,教师要积极推动双减理念融入数学作业,做到作业设计减负增效,尤其是针对“学困生”而言,要降低他们的作业量,比如,普通学生需要完成八道题目,而学困生只需要完成五道题目即可,在此基础上再思考一道趣味性探究题目,既能减轻学困生的作业负担,避免学困生在面对作业时出现畏难情绪,也能让“学困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锻炼“学困生”的思维,培养数学兴趣。与此同时,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家校联动,通过班主任获取家长的联系方式,当学生学习出现问题时及时联系家长,给学生布置针对性的作业,而后让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督促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勤加思考,锻炼思维。此外,在家校联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有余力的家长帮助学生完成作业,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实现家校协同育人,共同帮助学困生解决问题。

6.优化教学评价用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前文提及,教师采取的教学评价用语不当会打击学生的信心,导致学生陷入学习困难的状态,有鉴于此,教师应当从下述三方面采取措施,以此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数学思维。首先,教师要给出全面性的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关注学生是否实现数学思维、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是否在课堂中主动思考和交流。如果学生能做到发散思考、创新思考,教师应当及时予以鼓励,肯定学生勤于思考和交流互动的行为。其次,教师要给出发展性的教学评价[5],比如,教师通过教学评价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较弱,究其原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惯于套用数学知识,而没有思考能否对其进行变式应用,那么教师就要对其给予发展性评价,指出学生应当对数学问题多加思考,结合他人的意见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此提升思维水平和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最后,教师要优化教学评价用语,多用鼓励性、肯定性的评价用语,少用消极、否定的评价用语,如果学生的学习表现实在很差,教师也应当在批评以后对其提出指导建议,帮助“学困生”逐步摆脱困境,树立对数学科目的信心,而后积极投入思考探究,培养对应的数学思维。

四、结论

结合本文不难发现,在当前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困生”的数学思维是可行的,而且对于促进“学困生”的持续发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学困生学习受阻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困生”的兴趣,结合把控教学干预和指导力度、优化教学内容、优化作业设计、加强家校联动等举措,切实提升学困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胡超.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困生的数学思维[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08).

[2]马丽娜.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扶转化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2(01).

[3]张华.浅谈提升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J].家长,2021(32).

[4]安爱弟.应用深度学习的策略转化数学学困生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2021(44).

[5]万再华.小学高年级学困生数学思维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