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特质与实现路径
2024-07-23马天云
【摘要】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文献资料分析和理论研究等方法,针对深度学习的内涵展开探讨,分析深度学习的特质,而后对于如何推动深度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应用进行讨论。通过研究发现,深度学习具有发展性、过程性、迁移性以及学生主体等特点,而要推动深度学习的应用就需要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堂评价等多方面采取优化措施,切实提升深度教学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深度学习;内涵;特质;实现路径
深度学习对于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推动深度学习的应用势在必行。故而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深度学习的内涵、特质,基于学生的主体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遇到的困难,而后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使深度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成为现实,帮助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能实现系统性、层次性学习,实现知识、思维和情感三个维度的深度发展,更有力地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指的是基于知识内在结构以及知识点内在联系,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走向思维建构和学习能力发展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相比于传统的浅层次、碎片化学习,深度学习更加强调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而教师则应当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以此实现师生有效交互,既能促使学生深度学习,也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结合教学实践来看,深度学习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学生实现高阶思维能力与情感价值取向两方面的深度发展,而这种深度发展需要建立在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与此同时,从学习的过程角度来看,深度学习强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如兴趣、学习信心、学习效能感等,进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认知水平并实现新旧知识间的有效融合。深度学习的内涵可以进一步细化至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四个方面。
首先,从学习内容角度来看,深度学习突出学科知识的内在本质与联系,将碎片化的知识点整合为完整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以系统、整体的视角看待语文知识,以此锻炼学生的联系思维、整体思维,助力学生实现思维层面的深度发展。同时,学习内容需要具备相应的人文性和历史文化内涵,能明显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实现情感价值的深度发展。
其次,从学习方式角度来看,深度学习更加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与沟通反馈,让学生在交互的过程中拓宽眼界,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应当创设合适的交互情境,而后精心设置学习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进行深度思考,结合自身所学知识、教材内容与他人观点得出问题答案,同时也能给其他人提供一定的建议,从而实现有效交互、合作学习。不难发现,深度学习中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交流讨论、思考探究,既能使其在学习新知识、获得新观点以后产生更为强烈的效能感,也能使其高效学习,实现思维发展。
再次,从学习过程角度来看,深度学习强调知识的建构、应用,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结合布鲁姆认知学习理论来看,人类个体的认知过程可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六个环节,传统的教学停留在记忆、理解和应用三个环节,而且应用环节的占比较少,而深度学习则将推动学生进一步深入到分析、评价与创造三个环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来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评价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表现、学习所得进行评判,通过创造来进一步应用知识,实现新旧知识间的碰撞,创造出新的观点、新的作品[1]。可以发现,深度学习推动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低阶转向高阶,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分析、评价和创造的思维。
最后,从学习结果角度来看,由于深度学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价值,故而学习结果的评价应当由语文知识转向知识、思维和情感价值并重,在判断学生的学习结果时,需要以更全面、更具体的视角对学生进行评判,尤其关注学生在学科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发展。
二、深度学习特质分析
在组织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构建对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帮助下形成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并在情境中理解知识、建构知识、思考探究、交流讨论,实现知识、思维与情感的协同发展。结合教学实践来看,深度学习的特质主要如下。
1.指向学生发展
深度学习的应用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层面的发展,是由知识层面延伸至思维、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层面,而且要做到学习活动聚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因此,深度学习下的学生发展更为全面、更为具体,打破了传统教学活动中的片面发展。与此同时,深度学习的发展性还体现在持续发展层面,不仅要促进学生在当下的学习活动中实现发展,更要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发展做好铺垫[2]。
2.聚焦学习过程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比如,学生是否掌握语文知识、是否理解课文内容以及是否能够把握课文主旨,这就导致一些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知识,但学生却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容易遇到理解障碍,困扰其学习活动。与之相对的,深度学习更为聚焦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表现。比如,学生是否能主动思考、是否透彻理解知识内容、是否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互沟通,而且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能及时给出对应的指导意见,让学生结合自身在前面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
3.强调知识迁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个人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应用,为学生提供应用的机会,而且使其进行高质量的迁移应用。具体来看,知识迁移主要是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比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阅读文本的写作技巧与情感表达,而后用于自身的写作训练,由此完成知识的迁移,实现读写能力的协同发展。同时,知识的迁移还可以表现在思考探究、口语表达等方面[3]。
4.突出学生主体
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深度学习推动课堂教学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而且指出必须让学生在主动的状态下参与学习,不能是教师强制命令学生学习,否则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导致学生更加地厌恶学习活动。因此,在突出学生主体的现实要求下,教师要采取对应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效能感或内生动力,比如设置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或者设置思考性、发散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力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在主体身份下成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
5.强调师生交互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实现深度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交互。一方面,师生交互要有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师可以通过交互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能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保持正确的思路,而后使学生通过思考获得相应的观点,或是把握文章主旨、培养情感价值。另一方面,教师应借助师生交互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短板,而后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更顺利地进入到深度学习的状态。此外,有效的师生交互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思考与发展,还能帮助语文教师实现职业发展,具体来看,在师生交互的过程中,教师能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了解学生的课堂体验,发现自身在教学期间存在的问题,而后加以改正,不断提升深度学习的有效性。
三、初中语文深度学习实施路径研究
1.优化整合对应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必要前提,如果课程资源不够丰富,或者课程资源质量不高,学生就难以进入深度学习和思考的状态。因此,优化整合与课程教学对应的资源尤为必要。结合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来看,教师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实现新旧知识间的有效关联,以及课内、课外知识间的有效关联,同时,还要以不同的形式呈现语文知识。例如,在学习《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古诗时,教师准备前面学习过的有关杜甫的文学知识,如杜甫的生平事迹、作品风格等,而后让学生在原有的旧知识的帮助下去探索两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主旨,实现新旧知识相结合。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入当地好人好事的相关新闻报道,作为课外资源与课内资源深度融合,其中,新闻报道中的主人公身上所呈现的精神品质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在呈现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教学资源以外,还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可以搜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朗诵音频,让学生从声音中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或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现本地好人好事的新闻报道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兴趣,使其在兴趣的驱动下进入到深度学习的状态[4]。
2.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
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学情境的构建尤为重要,合适的情境能增进学生的理解记忆,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反之,则会对学生的学习思考造成一定阻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构建对应的语文学习情境。比如,在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并未亲自到过黄土高原,没有接触过安塞腰鼓的实际表演,一些学生仅凭教材内容无法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壮阔,就需要教师通过影视片段、图片或鼓声音频来构建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安塞腰鼓表演现场,在陕北汉子的表演中感受腰鼓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在构建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避免情境要素过多而干扰学生的正常理解。
3.推动多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共用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教学的方式,导致学生处于低效率、浅层次的学习状态,而结合深度学习的要求,教师应当推动更加多样化、更加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应用。例如,教师可以采取问题驱动或任务驱动教学,根据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问题、学习任务,既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正确的思路和方向,也能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思考,积极动脑。再如,教师将小组合作学习与问题驱动相结合,按照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能力将其划分为等额小组,而后布置小组问题,组长分配问题,各组员带着问题展开思考探究,从而在整个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获得答案,实现彼此之间的进步,也能在语文课堂中实现深度学习,构建高效、交互的语文课堂[5]。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做好课堂管理,避免教学秩序混乱而影响学生的深度学习。
4.做好教学评价反馈与作业设计
教学评价是语文课堂学习的重要一环,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新时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在给予评价时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做到全面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表现、情感价值取向是否得到对应发展,确保教学评价符合深度学习的应用要求。其次,给出发展性评价。比如,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待提升,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点出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加强思考,主动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获取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最后,实现多元主体评价,既要有教师给出的评价,也要有学生自评和互评,才能让学生以更全面、更客观的角度看待自身的学习表现。
语文作业具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查缺补漏的重要功能,而为了推动深度学习的落实,教师要进一步强化作业设计。比如,在学习某篇课文以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与该课文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允许学生通过课后思考给出多样的答案,充分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使学生在思考期间实现思维的深度发展,而且培养善于思考探究的优秀品质,这也是学生得以实现情感发展的直接体现。
四、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推动深度学习的应用极有必要,对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有鉴于此,教师应当从教学目标、内容、方式和结果四个方面把握深度学习的内涵,做到聚焦学习过程、指向学生发展、突出学生主体以及关注知识迁移应用,在此基础上做好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为学生创设对应的学习场景,多种教学模式协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后结合教学评价、作业设计,推动深度学习的有效应用,切实发挥其应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毛丽嫔.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3(26).
[2]姜梅.文化视角下初中语文深度学习能力提升—以《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为例[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五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2023:166-169.
[3]周华章.“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以深度学习理论优化初中语文复习课的策略例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3(06).
[4]罗朝宽.立足本位、实践、批判性思维三要素建构深度学习策略—初中语文深度学习教学策略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3(04).
[5]郭涛.浅析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特质与实现路径[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