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4-07-23王海燕
【摘要】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西方文化,轻本土文化的现象。文章探究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文化路径和措施。以英语课堂为主阵地,依托校本课程、主题活动,开展基于融入内容的选择、融入路径的探索和融入学法的实践研究,让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在每位学生身上真正亮起来,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人。
【关键词】中华优秀文化;小学英语;融入
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西方文化,轻本土文化的现象,学生在用英语交流中,只会谈论英语国家文化,而母语文化则存在失语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部分青少年盲目推崇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喜欢吃汉堡、披萨等洋快餐,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文化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要求学生能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与判断、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调适与沟通以及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播等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这一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召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要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因此,在英语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时代召唤。
培育英语核心素养的应有之意。《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将文化意识确定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其内涵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应有之意。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实需求。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英语课程的目标。跨文化沟通是建立在对中西方文化了解的基础之上,但英语课程中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学生所能达成的交际限于英语文化,不具备通过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造成了文化交流的失衡。
由此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本身,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一、中华优秀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内容梳理
基于“PEP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通过梳理教材自身文化内容,在内容选择上,整合融入包含文化常识、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神话故事的“人文味”,展示新四大发明、天宫寻梦、人工智能的“时尚味”,蕴含宁波人文典故、特色地标、地域美食的“乡土味”等中华文化“三味”元素。
1.人文味在英语学习中的浸润
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民俗礼仪、寓言故事是中华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能让学生在英语语言实践中接受中华文化熏陶、涵养中华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
(1)文化常识。学生用英语讲述12生肖的故事,解读12个动物的寓意,诵读英语诗歌,赞美“梅兰竹菊”清雅淡泊的品质,画思维导图阐述数字、颜色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含义,如6—顺利(lucky),8—发财(get rich),10—圆满(completeness & perfect)等。
(2)节令文化。以传统节日及节气为节点,利用网络搜集节令英语名称、习俗活动、特色美食,制作英语小视频、英语贺卡和英语小报。在节日到来时将贺卡、小报、视频发送给外国友人,共享节日乐趣。
(3)传统艺术。传统艺术类社团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有琴棋书画、瓷器、泥塑、武术、风筝、剪纸、戏曲等品类。向学生征集社团英文口号,在设计过程中伴随着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了解、寓意的探究,如风筝社团“放飞梦想 快乐共享(Flying dreams, sharing happiness)”表达了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和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武术社团“以武会友(Friendship through Martial Arts)”表达了崇德尚武,内外皆修的武术哲学。
(4)故事荟萃。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将故事与教材中的故事板块story time相整合,通过“读、讲、绘、演”传统故事,为未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内容、语言、文化内涵方面的准备。
2.时尚味在英语学习中的津润
中国不仅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技术领域中不断革新,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1)新四大发明。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中国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high-speed rail,electronic payment,bicycle-sharing and online shopping)闻名世界。结合六年级上册的“出行方式”、四年级下册的“购物”,和六年级下册的“今昔对比”单元,链接学生当下的生活情境,感知科技为生活带来的便利,让学生体验当代中国速度,学习敢为人先的精神。
(2)天宫寻梦。载人航天、“嫦娥”登月、北斗组网、“天宫”揽胜……中国航天经过60余年的探索发展,在问鼎苍穹的道路上奇迹不断、成果喜人。将航天技术和六年级上册“你将做什么?”、六年级下册“职业”单元相连接,使学生从小怀揣为祖国繁荣昌盛而拼搏的梦想。
(3)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正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结合五年级下册的“你能做什么?”单元,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生活中的人工智能能做什么,如家用机器人可以扫地(sweep the floor)、做饭(cook dinner)等,从中了解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3.乡土味在英语学习中的滋润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其悠久的历史源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理,知恩图报”的“四知精神”是宁波精神的内核。爱祖国从爱家乡开始,让学生尝试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家乡,成为家乡的小小推介使者。
(1)人文典故。曾经,梁山伯与祝英台、康王落难、田螺姑娘、戚继光造海马等一批宁波民间传说家喻户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故事日渐式微,组织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英语翻译民间故事、绘制四格漫画、拍摄故事研究视频,使宁波民间故事重焕生机。
(2)特色地标。设计地标打卡护照,内有天一阁、鼓楼、天封塔、城隍庙、鼓楼、老外滩、宁波博物馆、舟山港、天一广场等新老地标共计12个。学生在景点寻找中英文标识并对名称、建造日期、建筑特色等信息进行摘录,再小组合作绘制地标并用英语文字进行综合表述。
(3)地域美食。将鲜咸的海味、软糯的汤圆、酥脆的千层饼等传统美食与教材中的假期、食物单元融合,开展学习理解类活动;与学校美食节融合,制作美食英语招牌,开展应用实践类活动;与“和外国友人走进南塘老街”研学融合,用英语向外国朋友推荐美食,开展迁移创新类活动。
二、中华优秀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路径探索
在课程实施上,以英语课堂为主阵地,依托特色托管课程、主题实践活动、校际研学项目,建构基于大主题、大单元、大情境的中华文化融入小学英语的教学体系。
1.多彩课堂打造中华文化学习主阵地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以及教材同一话题在不同册次中有复现,将中华优秀文化知识多点式分层融入教材内容。
(1)基于教材文化元素,梳理整合有机融入。通过对教材文化元素的梳理,根据各册各单元主题和内容,科学融入“三味”中华优秀文化,并做到有机链接、前后呼应、螺旋滚动、融会贯通,打造多维度、立体式文化课堂。
(2)结合课程单元设置,有效链接螺旋上升。将中华优秀文化与英语学科内容进行逻辑编排,实现文化主题与各册话题、单元、模块有机融合,形成横向联动、纵向延伸、螺旋上升的体系。如围绕“端午节”,可将“粽子”的名称、种类融入三、四、五年级“饮食”单元,划龙舟(row dragon boats)、喝雄黄酒(drink xionghuang wine)、戴香囊(wear sachet)、挂艾蒿(put up the wormwood)等习俗融入五年级上册“活动”单元、五年级下册“节日”单元,对端午节日期、起源、节令食物、传统活动做整体语篇性输出,呈现“端午节”全貌。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刻领悟中华文化的精神,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3)开展多方学科联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英语学科中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实践可以和其他学科有机衔接,协同配合,共同起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如与美术课程整合,开展寻找身边的“宁波味”;与体育课程相结合,了解蹴鞠、投壶等传统体育活动;与综合实践节气内容整合,学习节令文化。
2.第二课堂奏响中华文化学习主旋律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校本社团、英语节、戏剧表演等多元载体给学生创造了解和体验文化的机会,享受文化探究、提升文化表达能力。
(1)开展校内社团,体验文化乐趣。开设英语社团“Wonderful China”,《中国风》阅读教材,内容涵盖中国古代人文历史、地理、传说、诗歌、童谣与传统习俗,通过“中心教材+练习册+音频+视频+APP”五位一体,打造多方位、多媒体辅助学习与教学系统。
(2)丰富节日内容。开展以“中国文化,世界表达—Hello, world!This is China!”为主题的英语节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知、体验中华优秀文化,通过积累、展演、竞赛等活动,在丰富英语知识,提升表达能力的同时,体会中华文明精髓,坚定文化自信,初步尝试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
(3)组织文艺汇演。以“英语艺术展演”为平台,实现语言应用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学生用英语吟诵经典诗歌、演唱爱国歌曲、讲述经典故事、展示传统艺术。学生在参赛前自己查阅、收集资料,自己学会查有道词典读单词,不仅增加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词汇量,促进了英语口语的提升,也展示了用英语来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3.校际研学打造中华文化传播主项目
(1)开展“跨国课堂”,感受文化碰撞。我校自2018年起与新西兰丘吉尔公园学校结对,在每年的3—5月份开展每月一次的空中“跨国课堂”上,向新西兰学生介绍节日传统美食或节日特色手工制作;通过talk show和讲故事等形式分享中西传统节日,找到中西文化异同点,发现文化背后的故事。
(2)走进“第二家庭”,担当文化使者。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在真实情境中交际,根据任务单,完成向住家朋友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如介绍赠送的礼品,分享中国传统美食,表演一个传统节目,介绍一个传统节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3)打造“多维平台”,拓展沟通渠道。以中华优秀文化和民俗文化介绍为主题,和新西兰丘吉尔学校开展书信计划,共计五年级300余名学生结交笔友,让跨文化交际真正实现双向交流。除书信计划外,及时将学习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以照片、微电影、PPT、随笔等形式展示,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三、中华优秀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学法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结合融入的内容,采用增补、迁移、对比等教学手法构建高效课堂,综合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1.增补式扩充中华文化新内容
以教材单元主题为依托,深入思考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系统地增加补充一些中华文化内容,作为课堂教学与教材的组成部分或附加部分,尤其是当教材内容不足以帮助我们开展中华文化理解能力的发展活动时,我们可以使用这一方法。六年级上册 Unit 3 B Read and write 的主题是中秋节,但语篇中关于节日的习俗仅限 “团聚(get together)” “团圆饭(have a big dinner)”“做月饼(make moon cakes)”“讲故事(tell a story about Chang e)”“诵诗歌(read a poem)”,内容比较简单。本节课中,教师可增加中国农历相关知识、中秋习俗活动、特色食物、中秋诗词的音译版、《嫦娥奔月》英文绘本,通过探究中秋节的文化要素,提炼中秋节的精神主旨和价值观,做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
2.迁移式表达中华文化新说法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需要对教材中隐性的文化元素做细致观察和挖掘,对同类、相近或相异的文化要有敏感性,适时迁移,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为“今昔对比”,其中提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带领学生在学习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基础上,创设与现代科技创造相关联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明白,无论是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是现代的各项科技成就,中国灿烂辉煌的科技文明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对比式发现中华文化新高度
中西方文化发展的路径各具特色,导致中西方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念迥然不同。教师要跳出文化惯性,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学习,如颜色、数字、动物、节日习俗等在中西方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通过对现象的对比发现背后深刻的文化寓意,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各国文化,扎根中国、放眼世界,在自尊平等的基础上和他国人学习、相处、合作,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立身之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的使命和责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在中西方文化比较中形成跨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未来在国际沟通中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简文艳.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J].赤子(上中旬),2015(19).
[2]陈贤德.《课标》小学英语文化意识目标的全视野解读及分析[J].小学教学设计,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