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文化解读与鉴赏能力培养研究
2024-07-23许晓斓
【摘要】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领域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激趣、感悟、升华这三个环节,促进学生逐步提升文化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创意实践包括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对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验,生出独特的想法并转化为艺术成果。”由此可见,新课标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引导他们生成独特的感悟,最后要促使他们将感悟转化成创作。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激趣、感悟、升华的活动,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文化理解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激趣——设计主题活动
1.融合式,深化文学情操
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就要促使学生对文化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特点,设计融合式、表演式、探索式等类型的主题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融合式活动指的是将音乐和语文学科融合在一起,设计赏析诗词、吟唱改编作品、自主创编作品等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在音乐作品中深化文学情操。
在“古风新韵”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活动项目,帮助学生提升感悟能力。活动一,赏析《水调歌头》《游子吟》《花非花》等古诗词作品,说说这些作品分别展现了哪些意象,如何构筑审美情境,包含着怎样的思想内涵。如有一名学生认为《水调歌头》不仅展现了作者在中秋节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且还展现了旷达超脱的胸怀。活动二,尝试吟唱《但愿人长久》等古诗词改编的音乐作品,说说这些作品是否展现了古诗词的内涵。如有一名学生表示:“《但愿人长久》改编自《水调歌头》,它的曲调淡雅、演唱者的声音空灵,我觉得很好地体现出作者超然世外的心境。”活动三,组织学生参加古诗词吟唱活动,学生可以演唱课本中的作品,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为其谱曲,唱出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在融合式主题活动中,学生从语文学科的知识和学习技巧中得到启迪,融合运用到音乐学科中。这样能让他们在陶冶文学情操的同时深入挖掘蕴藏在艺术作品中的民族精神。
2.表演式,演绎艺术形象
表演式活动指的是给学生介绍艺术作品的背景故事,让他们深入体会艺术形象的特点,并通过歌唱、舞蹈等表演,演绎艺术形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该人物的精神,促使他们得到启迪,反思自己。
在“京腔京韵”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作品,并参与表演活动。首先,安排学生上网搜索,了解《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选自哪一部京剧作品,它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如有一名学生提出:“该作品选自《铡美案》,它展现了包拯不畏强权,依法制裁了为非作歹的驸马陈世美,彰显了正义和公正。”其次,引导学生了解京剧有哪些典型的动作,思考这些动作如何烘托出包拯的艺术形象。如有一名学生发现:“我看到在京剧中包拯有不少抚摸胡须的动作,它们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有的展现包拯正在思考,也有的表示包拯发怒的状态,它们都能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再引导学生参与到表演活动中。此时可以让学生模仿京剧唱段,演绎出包拯的动作。学生各自展现创意,体现了包拯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人物形象。通过上述表演活动,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包拯刚正不阿的英雄形象,而且还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了独特的京剧动作及其代表含义。他们对如何演绎艺术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探索式,阐释民族意义
探索式活动指的是设置一些值得探究的主题,并引导学生围绕主问题找到探索的方向,自主解决各种问题。教师可以围绕民族音乐设置问题,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作品中是否蕴藏着独特的民族意义。
在“悠扬民歌”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小河淌水》《赶圩归来啊哩哩》等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并设置主问题:“你知道不同民族的民歌有什么特点吗?请选择一个民族,上网搜索该民族的音乐作品,对比分析并总结该民族民歌的特点是什么。”围绕该问题,学生可以从若干角度入手探索。角度一:从作品的旋律、结构本身入手,分析一下该民族民歌的特点是什么。角度二:从作品的歌词入手,分析一下该民族民歌一般讲述的是什么内容。角度三:了解该民族的民风民俗,看看是否对民歌的风格有所影响。如有一名学生围绕这三个角度入手,分析了彝族民歌《赶圩归来啊哩哩》,认为其曲调男声调高亢雄浑,女声调柔和细腻。彝族民歌的内容大多围绕爱情、自然景物和生活琐事展开。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意义。该活动不仅让学生拓宽了视野,而且还让他们认识到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
二、感悟——组织深度鉴赏
1.听,倾听节奏旋律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赏析作品,并生成独特的感悟。这可以分成听、辨、评三个环节,让学生一步步深入下去解读。在“听”的环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倾听作品的节奏旋律,尝试读懂曲谱,听辨旋律线条的特点。这样能为后续解析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学生赏析《阿细跳月》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曲谱,说说该作品的节奏是什么,在曲调中哪几个音比较多。学生发现,该作品采用的是5/4节拍,在旋律中do、mi、sol这几个音比较多。此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5/4节拍和其他节奏的音乐,说说5/4节拍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如有一名学生解析认为:“5/4节拍给人的感觉富有动感,节奏比较欢快。这让我感觉仿佛和少数民族小朋友一起在月下跳舞一般。”此后教师安排学生再次赏析,说说旋律线条的特点。教师让学生先倾听本作品的主题旋律,然后再倾听整首作品,看看主题旋律在作品中出现了多少次。如有一名学生发现:“本作品的主题旋律在整首作品中出现了很多次,但是并不让人感觉乏味。”教师进而引发其思考:“那么,为什么听的时候不感觉乏味呢?请结合音色、速度和力度说说。”一名学生有所感悟:“该作品用了多种民乐合奏,在音色上给人多变的感觉。而且,该乐曲在速度和力度上也富有变化性,所以不会让人觉得乏味。”在倾听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情感分析,思考该作品的旋律特点是什么,分析作者为何如此设计。
2.辨,辨识情绪情感
在倾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互动探讨,说说作品中蕴藏了哪些情绪情感。如果学生之间的观点不一致,则教师还可以让他们辩论一番,看看谁能说服对方。
在倾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继续辨析《阿细跳月》中蕴藏的情绪。“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发现《阿细跳月》在音色、速度、力度上富有变化性。那么,你能否从这种变化中感受到情绪和情感的联动呢?请一边倾听,一边联想,然后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有的学生感受和想象能力不够强,所以他们的表达也比较表面化。如有一名学生表示:“这首作品十分欢快,我觉得展现了少数民族同胞在月下玩耍的愉快场景。”但是有的学生认知则比较深刻,想象力也比较丰富。在辨析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某些作品看似旋律比较简洁,但是依然可以通过调整力度、速度等方法,展现不同的情绪情感。所以在欣赏的时候要细细品味,挖掘出这种变化。
3.评,评述人文内涵
在评论的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评论一下音乐作品中蕴藏的人文内涵。此时要让学生结合特定地区或民族的风俗文化来分析,尝试品味独特的人文风情。
在辨识《阿细跳月》蕴藏的情感后,教师可以让他们从人文内涵角度入手分析。“请尝试了解一下《阿细跳月》中蕴藏着哪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思考一下我们要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首先让学生搜索资料,让他们认识到“阿细跳月”是彝族传统的节日。该节日展现了阿细人对火的崇拜。阿细先人成功钻木取火,所以才告别了洪荒时代,传承了新的文明。但是,阿细先人又不擅长使用火,所以他们通过阿细跳月的风俗祭祀火神,希望幸福地生活下去。其次,让学生思考今日的“阿细跳月”民族活动中蕴藏了哪些新时代的元素。如有一名学生表示:“阿细跳月的风俗不仅展现了民族传承,而且还体现了阿细人的集体娱乐,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最后,教师再安排学生赏析《阿细跳月》,思考如何从文化角度进行评论。如有一名学生表示:“我觉得从《阿细跳月》那简洁而欢快的旋律中能感受到一种力量,是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彝族文化传承千年,流传到了今天,以后也必将继续传承下去。”通过评论,学生拓展了知识面,也能分析得更深刻了。通过听、辨、评这三个层层递进的学习环节,学生对作品的感悟更深刻。
三、升华——参与社会实践
1.游戏体验型,生成审美愉悦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让他们升华体验,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提升文化理解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很多,包括游戏体验型、创意创编型、节日庆祝型等多种不同的类型,能起到不同的作用。游戏体验型实践指的是带领学生参与和文化有关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审美体验,进而提升文化理解能力。
在 “百花园”单元中,学生学习了《对花》《采花》《编花篮》等各种与“花”有关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结合这些作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游戏“对花唱山歌”。将学生引入到小区花园或者公园中,让他们采集漂亮的花朵,并了解这些花朵的名字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此后,组织学生参加“对花”活动,一名学生选择一种花,结合《对花》的曲调编出与之有关的歌词,其他的同学则要应对,猜出对方说的是什么花。若有条件,还可以邀请更多的人参与到该游戏中。如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和小区的其他居民也参与其中。这样能将该游戏变成社会体验、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学生生成了审美愉悦感,他们认识到音乐作品能陶冶性情,让自己感受到快乐。这样,他们会更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中,自主设计并参与和文化有关的音乐游戏。
2.创意创编型,输出价值观念
创意创编型实践活动指的是让学生围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题设计艺术作品,并参与到表演中。教师要指引他们利用这个机会输出价值观念。
学习《北京喜讯到边疆》时,学生认识到这首作品展现了少数民族边寨在得知喜讯后的欢乐之情,展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也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教师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编活动,创作《XX喜讯到XX》。首先,让学生上网搜索信息,了解目前我国有哪些喜讯,选择自己觉得最有代表性,最能引起人们激动之情的新闻。其次,组织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民歌风格是什么,想象家乡民众在听到喜讯之后的喜悦之情,试着自主编创歌曲。考虑到有些学生自主编曲的能力较弱,教师可以建议这部分学生在《北京喜讯到边疆》原曲的基础上改进,填入新词。最后,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唱一下自己编写的歌曲,并说说自己想表达的是什么价值观念。如有一名学生表示:“我看到奥运健儿夺得金牌的信息,觉得很激动,我编写的是《奥运喜讯到家乡》,我想要歌颂的是为国拼搏的精神,想要表达家乡人民对奥运健儿的崇拜之情。”通过创编活动,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了华夏文化的传承,历久弥新。在新时代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不仅要传承民族传统,更要融入时代因素,展现出新时代的活力。
3.节日庆祝型,培育团队精神
节日庆祝型实践活动指的是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学生参加民俗文化类的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一系列任务。教师要指导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样能提升他们的团队精神。
结合《划龙船》,教师可以组织节日庆祝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端午节庆祝活动。该活动分三个环节展开,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小组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任务。环节一为“了解节日传承”。教师安排学生分工合作,通过上网搜索、去图书馆查询、询问民俗学专业人士等方式,了解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独特的风俗活动。他们不仅要分头收集信息,还要整合起来,共同讨论,总结出家乡端午节最独特的风俗活动是什么。环节二为“参与端午活动”。学生要和小伙伴一起,选择一项有代表性的活动,加入进去。如有的小组选择的是包粽子,他们要分工完成购买材料、清洗加工、包裹粽子、烹调粽子这几个环节。环节三为“创编端午主题节目”。该活动同样需要学生小组合作。他们要分享自己听过哪些和端午节有关的音乐作品,商讨如何在其中加入创意歌舞,展现出自己对端午节的理解。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以民间节庆习俗为切入点,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传承传统文化,还要靠大家共同努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在文化理解引领下,设计音乐教学活动。这样能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探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性学习能力。久而久之,学生认识到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增强文化自信,逐步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参考文献】
[1]骆艳芳.小学音乐单元主题下欣赏教学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2(18).
[2]万紫晶.“双减”下小学音乐教育的“减”与“增”[J].乐器,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