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设计新视点
2024-07-23盘鹤玲
【摘要】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课堂实践的导向作用,以问题为主线,对教学内容展开串联处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要关注学科独特属性,对学生学力基础以及兴趣点有精准把握,再结合文本相关内容,设计精准化的问题,确保学生对问题感兴趣,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综合能力,为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问题设计
问题法是教学常用手段,也是激发课堂活力的有效形式。问题融入教学看似简单,好像只要将问题展示出来就可以,但真正高效的问题一定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多种教学影响因素,从多维度出发,设计问题,体现问题的科学性、趣味性。学生在问题的调动下,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激发,课堂教学品质快速提升。
一、以情境创设凸显问题趣味
问题助力教学已经成为教学趋势。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尽力避免问题概念化。如果问题是以固化的形式展示出来,很难真正激发学生探知欲求,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要摆脱传统提问陈旧模式的束缚,教师必须引入现代因子,抓住新课改精髓,以多元情境,提升问题呈现的时代感、新鲜感。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具有极强思想性、政治性,文本探知过程中,必须营造浓郁学习氛围。在多重问题情境的助力下,学生逐渐进入思考状态,学习活动渐入佳境。
问题设计要用独特视角观察社会,用现代思维评说价值观念。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不同视角和维度出发,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将问题融入情境中。学习“亲情之爱”,教师先从感官视角出发,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热闹非凡的景象。学生本身对视频观看非常感兴趣,再加之展示的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所以他们的观看热情极高。视频观看结束后,学生依然沉浸在视频画面中,教师顺势给出问题:“在你的认知中,家意味着什么?是一个简单的住所?一个固定的区域?一群人的堆叠?抑或是……”在视频的触动下,学生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浓郁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教学成功的有效保障。教师以多媒体情境为触发点,将问题与情境进行融合,给学生以思维指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教学调动效果异常显著。
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武装课堂,以具体场景牵引课堂,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这样的操作让问题呈现更加灵动鲜活,问题不再是以呆板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他们更容易受到触动,自然有探索分析的欲求,思维快速启动。
二、以悬念布设助力问题呈现
悬念设置有极强吸引力。教师在布设悬念时,不要过度追求高深莫测,只要能够快速吸引学生关注,对文本进行针对性解读,与课堂教学形成对应就可以。初中阶段,学生对具有矛盾冲突或疑问的内容有浓厚兴趣,有急切探知欲求。如果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期待,在设置问题时辅助以悬念,定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因子。
给学生设计新奇独特的问题,需要教师调动各种资源,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找到教与学的矛盾点,这样问题设计才会更加精准。学习“交友的智慧”,教师根据现在学生的交友习惯,以网络交友为引子,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指引。“小王特别喜欢上网交友,这一天,他的一个网友找到他,向他借一百块钱,小王一开始是不愿意的,但网友说如果小王不借给他,就说明他们之间不是真正的友谊,这让小王很为难,请你为小王出出主意,你觉得他应该怎么做?”教师以悬念场景呈现,给学生带来直观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对交友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悬念的设置与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感到非常兴奋,他们的手脑眼完全得到调动,思维由一个维度延伸到另一个维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的思维受到触动,自然能够跟随着教师的提问开展教学分析、探索,学习状态得以保持,课堂教学活力因子迸发。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点不同,心理差距较大。设置悬念性问题时,要抓住初中生好奇心重的特点,以灵活巧妙的问题,对接学生认知。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对接学生感知点,抛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争论、辨别的方式,对道德与法治相关内容有重新认知,对相关知识有深度剖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以生动阐述优化问题效度
问题教学法相对单调、枯燥,学生对问题往往缺乏感知欲求。问题本身的属性无法改变,唯有从外在因素着手,进行积极有效引导,才能让问题“活”起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包含诸多理论知识阐述,同时也涉及相关案例分析、故事阐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文本中的案例资源,借助生动形象的课堂陈述,投放问题,将文本内容进行具体化、形象化处理,促使学生在丰富的内容和情节的带动下,构建其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对文本观点、态度有更科学有效的感知。
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引入趣味性浓厚的小故事。学习“友谊与成长同行”,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给学生讲述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友谊。“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大唐文坛上,却有这样两个人,他们惺惺相惜,共患难,即使遇到困境,也是相互鼓励、相互劝慰,为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大家知道他们是谁吗?”学生对这些内容还是比较陌生的。为此,教师展示二人的相关诗句,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深入思考,学习探究文本知识。教师要注意少讲精讲,以趣味化的内容引发学生探索欲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设计问题时,教师从生动性角度出发,提炼课堂问题,帮助学生梳理出清晰的学习思考路径,充分调动他们的识记热情。让他们在知识领会中,掌握问题实质。
精细化的问题对调动学生思维有积极帮助。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找到生本文本思维契合点,进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让学生进入问题感知状态,为问题顺利解决奠定基础。
四、以精准切点还原问题本源
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设计还涉及到一个角度切入的问题。教学切点选择决定教学成败,问题切点选择则会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呈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教师在实践操作中,要以文本为基础,从不同维度出发,找到精准化的问题设计切入点。尤其要结合学生思想认知实际,巧设妙引,凸显课堂品质。道德与法治知识看似独立,实际上他们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从系统性角度出发,对相关思想、观点进行探究,找准切入点,体现问题设计的灵活性、丰富性。
问题切入角度不同,答案的中心点自然存在差异。教师从灵活性角度出发,调整教学引导思路,关注学生认知起点和思维视角。学习“绽放生命之花”,本课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明晰生命的意义,让他们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主动发现生命的美好。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必须选好教学切入角度。为此,教师从身残志坚的模范着手,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大家读过《谁都不敢欺负你》这本书吗?你知道这本书的作者力克·胡哲是一个怎样的人吗?”大部分学生是不了解的。在学生感到迷茫困惑时,教师给出视频资料,让学生对这个虽矮小但却很伟大的人物有了基本了解。视频观看结束后,学生非常兴奋,对这个生活的强者有了崭新的认知,也对人物坚韧不拔的精神、永不放弃的信念等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再引入文本相关内容,学生自然能够快速触摸知识核心区域。“假如你是力克·胡哲,你觉得你会不会像他一样,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坚决不向命运低头。”学生陷入深思中。教师转变问题设置角度,学生自然感到新鲜,感知积极性、参与热情快速提升。因为问题呈现相对开放、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迅速抓住学习关键点,思维与文本很快形成一一照应。
教材文本、教辅材料都是问题设计的重要参考。教师要从中提取信息,找到教学精髓,在统筹梳理的基础上找准切入角度,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科学改造,以提升教学厚度,直触知识内核。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题设计会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甚至会决定课堂走势。设计精华问题,提升教学契合度,是落实核心素养,践行新课改理念的有效手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教师以情境创设凸显问题趣味,以悬念布设助力问题呈现,以生动阐述优化问题效度,以精准切点还原问题本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让课堂进入正确轨道。
【参考文献】
[1]李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做到“五有”[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4(03).
[2]刘晓慧.“教—学—评”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设计研究[J].辽宁教育,2024(07).
[3]程广鹏.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