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故事渗透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实践

2024-07-23唐玲

新教育·科研 2024年7期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爱国故事,是教师展开的创新教学探索。小学生对看故事、听故事、讲故事、论故事有特殊参与兴趣,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搜集、筛选、整合适宜的爱国故事资源,创设生动、真实的爱国故事情境,创新推出系列爱国故事活动,布设故事化训练任务,让学生在多样化实践中获得丰富学习启迪,在积极思考中建立爱国意识,在爱国故事熏陶下成长民族自豪感、民族归属感、民族荣誉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爱国故事;以生为本;教学实践

小学生对故事有特殊情结,这是可以利用的基本学情。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取向,对接学生生活实际,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渗透爱国故事内容,推出分享故事会、角色扮演故事、讲故事竞赛、课堂辩论赛等多样化活动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多接受爱国熏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对接性思考经历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教师不妨将学生纳入故事资源搜集工作,让学生从更多角度了解爱国故事,形成崭新学习调度。

一、整合爱国故事资源,启发学生爱国意识

爱国故事资源较为丰富,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取向、认知水平、接收能力等,借助教辅材料、信息技术、课外书籍等多种渠道搜集契合性更高的爱国故事,为学科教学带来更多信息支持。教师围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设计,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故事信息,让学生结合故事内涵理解学习内容,建立生活化对接思考,为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奠定基础。

教学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时,教师布设课前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搜集关于“保卫国土不受侵犯”的爱国故事,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五年级学生已掌握借助网络渠道搜集信息的能力,对这样的学习任务比较感兴趣,能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在爱国故事搜集、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势必对中国经历各朝各代疆土面积变化的历史和保家卫国的岳飞、霍去病、戚继光等英雄事迹有所了解,在细致剖析人物心理时产生情感共鸣,种下爱国的种子。在课堂展示环节,有的学生讲述故事时,着重描绘人物心理变化;有的学生喜欢渲染英雄大胜外来侵略者的场景;有的学生则关注英雄战胜后,为百姓带来的安定生活等。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解读故事内容,分享自己对爱国故事的理解,为其他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角度。

教师结合学生操作能力基础,在预习学习中投放搜集爱国故事的任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探索历史、了解历史、讲述历史的过程中,成长信息搜集、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爱国故事资源的整合工作,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国土的热爱,懂得祖国的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学会珍惜。

二、创设爱国故事情境,调动学生爱国情怀

在课堂导学环节推介故事,是切入的最佳时机,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教师借助多媒体的视听功能,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示故事情节,并示范讲述故事,推出讲述故事、演绎故事等活动,创设爱国故事感悟情境,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让学生在各种爱国故事情节中体验主人公浓厚的爱国精神,帮助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调动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小学生的认知大多来源于生活,教师对接学生日常生活,遴选贴近生活的爱国故事,有利于学生在故事解读中获得更多学习启迪。

在教学“中华民族一家亲”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导学环节投放一个民族团结的故事:2010年4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7.1级的大地震摧毁了青海人民的家园。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全国人民心系灾区,各省市陆续向灾区捐款、捐物,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青海总队投入3,700名官兵赶赴震区救援;青海周边的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武警部队相继派队增援。消防官兵4月14日18时02分和18时08分,国航西南分公司执行紧急救援包机的一架空中客车A319和一架波音757飞机共搭载302名消防救灾人员和搜救设备从成都双流机场起飞,火速赶往西宁,前往青海玉树7.1级地震震区救援。此外,灾区人民、当地僧侣、建筑工人、各地志愿者等皆加入救援队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从废墟中拯救出来。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由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教师顺势导入新课内容。

教师分享一个中华民族团结共渡难关的真实事例,借助多媒体展示多方救灾场面,营造直观、真实的救助情境,让学生了解中国的56个民族是一个整体,感受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这个故事是真实案例,图案、视频的展示对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冲击,感人的救助故事对学生的心理触动更为强烈,对促进学生的学科认知成长具有促进作用。

三、推出爱国故事活动,强化学生爱国认知

在学习活动组织时,教师不妨以“爱国”为主题,推出爱国故事讲述、爱国故事讨论、爱国人物解析、爱国事件评价等故事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表达、讨论、思考中完善学科认知的构建。故事呈现形式较为丰富,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设计故事活动方案,推出新颖、生动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学习思维启动、内化学科知识提供助力。

青铜器制造、丝绸生产、瓷器制造、工程建设等方面,是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技术创造。在教学“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时,教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探索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项目进行探究,制作研究报告单。报告单内容包含作品名称、技术特点、生产年代、价值影响,以及制造中发生的故事等。学生借助教材、教辅材料等展开搜集活动,顺利获得更多故事信息,完成研究报告单。在分享环节,教师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报告单展示,组织学生讨论故事内容,分享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项目进行探究,才能让项目探索更加深入、细致,并在倾听其他小组分享时,了解更多伟大科技项目背后的故事,逐步建立民族文化认同,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科技文化遗产的珍爱之情。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析科技文化发展的过程和各种技术对世界造成的影响,并通过研究报告单的完善、分享、讨论,以世界化的眼光审视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逐步建立爱国情怀,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从知识积累到情感激发的过渡。

四、延伸爱国故事训练,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在学科训练设计时,教师结合学生的操作能力,针对性推出爱国故事训练内容,布设搜集爱国故事信息、创编爱国故事情节、整理爱国英雄事迹、绘制爱国英雄画像、解读爱国故事内涵等训练任务,让学生在多感官参与下启动学习思维、完成学习任务,以发挥爱国故事的助学作用。学生对实践类学习任务认可度较高,能够主动参与训练任务,在深度思考和综合实践中完成学科认知构建。

人民是国家一份子,每个人的命运都同国家的命运相关联。在教学“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时,教师导入“鲁女爱国”的故事,鲁国有一位女子,有一天倚着柱子发出哀叹声,路过的人都觉得声音很悲惨。邻居大妈问她为什么悲伤,她说:“鲁国国君年老,而太子幼小,我为鲁国的前途担忧啊!”邻居大妈笑着对她说:“这是那些当官的该担心的事,与我们妇女有什么关系?”她却说:“不对,一旦鲁国有难,君臣上下都会受辱,还会牵连到我们普通百姓,怎么会与我们妇女没有关系呢。”大家想想谁说的有道理?学生纷纷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顺势组织课堂辩论活动:你赞同“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国家和个人发展有利?学生自动分为正、反方,课堂学习气氛极为高涨。

在课堂辩论过程中,教师留意学生辩论的角度和语言的表达,对偏离辩论主题的行为及时给予一定干预,确保辩论活动的顺利推进。在辩论结束后,教师对辩论情况做梳理、归结,从更多方向进行情感升华,强化学生对爱国故事的情感感悟。教师推出课堂辩论活动,为学生思想、情感表达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认识到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爱国故事的导入,为学生爱国意识的建立、爱国思想的培养、爱国精神的继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教师具备学情调研和创新意识,结合学生基本学情,针对性推出系统性爱国故事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故事化、生活化处理教学情境,让爱国故事成为助力学科教学的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多接受爱国教育的机会,引导学生形成崭新学习启动力。创设爱国故事情境、推出爱国故事活动、延伸爱国故事训练,都能对学生感官形成冲击,教师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展开助学设计,让学生在多元化实践中完成思想成长,在积极、正向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作祥.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教书育人,2023(28).

[2]左建新.课有深度 爱有温度—爱国主义教育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融合实践[J].湖南教育(B版),2023(11).

[3]叶卉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策略分析[J].青少年法治教育,2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