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综合训练营(高中内容月度测评八)

2024-07-22梁开喜

现代阅读 2024年16期

1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论城市商业文化空间正义

—以城市实体书店空间为中心的考察

◎ 江 凌

城市文化空间是“得到城市居民普遍认同的,具有文化记载、传播、生产和消费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在现代城市社会中,随着城市商业化日益加剧,城市商业文化空间越来越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类型。城市实体书店空间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商业文化空间。

当下,如何改造和利用城市商业文化空间,克服日益严重的人的异化危机,已成为城市空间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近些年来,线上书店不断挤压城市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消费者的电子阅读习惯直接威胁着城市实体书店的发展前景。城市实体书店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倒闭潮”后,依托空间改造转型升级。从资本的空间化到空间的资本化,城市实体书店由同质化文化空间复制转向追求异质化文化空间符号价值;从文化的空间化到空间的文化化,城市实体书店空间由单纯的售书场所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复合型生活空间。实体书店空间的改造升级是对消费空间变革的一种回应。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城市实体书店空间改造找到了解决其生存发展的门路,但从人文关怀角度来看,城市实体书店空间改造在获取利益的同时,是否有利于书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否与城市文化共生发展,能否支撑城市居民的空间权利均等化,还有待讨论。

“建立公众互动对话空间、心灵静思空间及关爱弱势群体空间”是城市文化空间正义的题中之义。非正义的空间常常是服务于资本的工具,通过隐蔽的手段维持着资本的扩张,扩大了权力的不平等。而正义的空间,则具有公平、平等、包容,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特点。

实体书店的选址依据是该地区是否有足够的客流量、受众是否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书店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截至2020年11月,西西弗书店在全国七十多个城市拥有三百多家实体连锁书店,主要分布在北京、重庆、成都、上海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于城市内部空间而言,实体书店多分布于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地,为了增加客流量,这些场所对书店偏爱有加,甚至提出:只要实体书店愿意入驻,商厦、购物中心可以减免租金并给予装修补贴。

人们进入城市实体书店,可以享受到实体书店空间提供的文化资源,也有机会建立人际关系,积累社会资源。在这个意义上,有城市实体书店分布的区域,人们可以利用书店空间,将经济消费转化为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这种转化又反过来促进新一轮资源的再生产,但并非只有这些区域的居民才能去实体书店阅读和消费,没有实体书店入驻的区域,其居民并没有被排除在外。

相较于传统实体书店,如今的新型实体书店空间功能分区更加多元。比如,在PAGEONE书店空间,咖啡区、文创商品区、小型展览区等均是空间延伸的功能分区,但只有支付了一定金额的消费者才可以进入咖啡区,而舒适宽敞的付费课程区也只有书店会员才可以进入,小型展览区和讲座区则提供给具有一定知识素养的群体。

传统实体书店空间布局多以书籍类别为标准进行分区陈列,而新型实体书店空间则是根据书籍内容、封面设计、受众点评意见等要素进行划分,并根据书籍内容和风格,在书籍周边空间摆放关联产品。顾客在传统书店空间阅读书籍文本与在转型后的实体书店空间阅读书籍文本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在新型实体书店空间中,顾客可以快速感知和体验书籍文本丰富的符号价值与意义,同时,“在阅读文本时所产生的理解,不完全受文本自身的束缚”,或能生产出新的文本意义。

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大多数普通艺术家总是难以实现机会公平,而实体书店作为城市商业文化空间,不能脱离受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需求。从2010年开始,诚品书店发起“艺术家驻店计划”行动,邀请艺术家、设计师等参与书店空间场景营造,还提供专门的展演和公关团队,为艺术家制订宣传推广计划,使书店成为艺术作品创作和展演的空间。全球化和城市化时代,许多国际性大城市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来人口,对他们来说,语言、习俗、生活方式会成为他们获取城市空间资源的障碍。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外文书店为他们提供无障碍接触书籍的空间,减少了因地域身份差异带来的空间使用权利不平等。少数族裔群体的生存状况和被霸占的话语权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比如,美国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为支持非洲裔作者,专门为他们设置书架,每周更新一次书籍;而书店外南侧墙壁上则涂鸦着由少数族裔艺术家完成的作品。总之,城市实体书店空间试图关怀处境艰难的艺术家、身处异乡的外国旅居者、位于社会底层的边缘群体,正是借助空间正义追寻社会正义的一种尝试。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7月,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商业文化空间在城市商业化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其改造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人的异化危机。

B.作者认为,依托空间改造,城市实体书店能否突破被线上书店挤压的困境,能否实现人文关怀,还有待讨论。

C.客流量是实体书店考虑是否入驻的因素之一,而购物中心等商业空间吸引实体书店入驻也为了追求客流量。

D.传统实体书店空间主要按书籍类别分区陈列,人们在此空间阅读书籍文本产生的效果与在新型实体书店完全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于消费空间变革的当下,城市实体书店通过出售书籍营利的同时,还要满足人们在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B.“其居民似乎并没有被排除在外”,说明非实体书店入驻区的居民也能利用书店空间实现资源转化,但是便利性不足。

C.从第六段的内容可以看出,新型实体书店的功能分区打破了空间区域的门槛限制,使人们能根据自身需求进入不同功能区。

D.城市实体书店邀请艺术家参与书店空间场景营造,既能为受众提供审美体验,又能让艺术家借此平台展现自己的才华。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北京人文考古书店看似冷清,实则常有来自博物馆、研究所的客户来消费、交流,依托书店形成庞大的考古文博圈。

B.日本Book Truck书店以卡车作为流动空间,运行于城市各个角落,不同地区的城市居民可以到此购买需要的书籍与服务。

C.顾客通过预约进入上海朵云书院,置身于配有巨大的盆栽喷水池和石墩的书店“空中花园”,可观赏黄浦江两岸景色。

D.单向空间书店创办人许知远曾发出求助信,直言“书店撑不住了”,后在读者、社会人士的捐赠支持下,顺利渡过难关。

4.举例论证有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两种事实形式。 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不同事实形式证明了城市实体书店的空间正义特点。 请根据文本完成下列表格。

事实形式 事例阐述 空间正义特点

概括总体性事实 新型实体书店根据多样元素进行空间划分 空间互动性及多样性

5.梅溪书院曾作为湖南省长沙市的地标, 是集书店与艺术馆于一身的城市文化综合体。 其建筑外观呈现钢琴形象, 空间结构错落有致; 书店内的文创、 手工、 展览等众多项目互补共存; 书目甄选则考虑文化主题、 湖湘文化、 时下热点等。

请结合材料中关于城市实体书店的阐释,对梅溪书院的商业文化空间特点加以分析。

2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讲故事的人①(节选)

◎ 莫 言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母亲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的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派活,默许我去集市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会改变故事的结局。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边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极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大部分文学价值不高。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秋水》这篇小说里, 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就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污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来源:浙江文艺出版社《讲故事的人》,有改动)

注释

①本文摘编自莫言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表获奖演讲时,“我”最怀念的人是母亲,因为“我”的小说都是为她而写的,她却无法分享“我”获奖的荣光。

B.母亲认为说书人油嘴滑舌、不务正业,认为“我”讲故事也是“耍贫嘴”,说明她没有认识到讲故事的价值,为“我”的未来担忧。

C.听到的许多鬼神故事、逸闻传奇让“我”有强烈的现实感,其原因与文言小说《促织》虽情节荒诞却充满现实感的原因不尽相同。

D.作者用“炫耀”“文学价值不高”“阅读并不认真”等词语描述自己的行为及自己的早期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真诚、坦荡。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六段中四个“有时候”领起的一组句子,将“我”在荒草滩上放牧牛羊的孤寂感外化为具体场景,让孤寂变得鲜活可感。

B.第九段“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作者以“农民”自比,以“土地”喻小说《秋水》,精妙贴切,充满乡土气息。

C.第九段“颐指气使”和“独断专行”两个成语一般作贬义使用,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说明作家创作时应当充满自信,大胆书写。

D.第十一段中,作者用“那个得奖人”“他”来称呼作为“争议对象”的自己,凸显了他跳出当事人身份冷静面对争议的态度。

8.莫言说:“ 我曾经说过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其实也可以说,我是一个观察人、研究人,包括研究我自己、观察我自己的人。”作者研究、观察“自己”,获得了哪些认识?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9.这篇文章为什么以“讲故事的人”为标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

1.B项对应材料中的观点“城市实体书店空间改造在获取利益的同时,是否有利于书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否与城市文化共生发展,能否支撑城市居民的空间权利均等化”可以概括为“能否实现人文关怀”, 的确是“有待讨论”的话题,但“城市实体书店能否突破被线上书店挤压的困境”则没有讨论空间,因为城市实体书店的发展已经越过了这一阶段,并“找到了解决其生存发展的门路”。简而言之,实体书店的空间改造已成为行业趋势,“有待讨论”的只有“能否实现人文关怀”。该项将“有待讨论”的内容与无须讨论的内容混淆在一起,属于张冠李戴。

参考答案:B

2.由第六段中“但只有支付了一定金额的消费者才可以进入咖啡区,而舒适宽敞的付费课程区也只有书店会员才可以进入,小型展览区和讲座区则提供给具有一定知识素养的群体”可知,实体书店的功能分区设置了不同的准入门槛,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畅通无阻地进入。因此,C项的表述曲解了原文。

参考答案:C

3.该题考查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根据画线句提炼、概括出观点至关重要。该句逻辑上有点绕,但进行话语转换后,其实是在讲:经济消费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可见,这个句子实际上讲的是经济消费与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成长。B项体现了实体书店的空间流动性特点,但顾客只是将经济消费转化为文化资源,这种转化是否体现了对新一轮资源再生产的反哺作用则无从知晓。C项只是指出了实体书店空间给人带来的舒适的审美体验。D项体现了社会资源对书店的帮助支持,但读者和社会人士的行为不属于“消费”,而是“捐赠”。A项“来自博物馆、研究所的客户来消费、交流”体现了经济消费向考古文化和社会资源的转化,“形成庞大的考古文博圈”又体现了资源转化对这一群体文化、社会交际等的再生产所带来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A

4.解答此题要特别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对该题所对应的阅读区间的搜索、筛选和确定;二是对“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这两个概念的充分理解;三是对例句的语言组织形式和特点的分析。由“新型实体书店根据多样元素进行空间划分”可知,该题所对应的阅读区间是原文最后一段。至于这两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完全可以化繁为简—“概括总体性事实”是从普遍性上来讲的, “枚举个别事实”则是从特殊性上来讲的。联系材料内容,“概括总体性事实” 是对书店的泛指, “枚举个别事实”一般特指某家书店,明确了这一点,让相关事

实对号入座即可。“空间互动性及多样性”以及“空间包容性”所暗示的要求是,对相关空间正义特点的表述最好采用“××性”的方式。那么,在“全球化和城市化时代,许多国际性大城市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外来人口,对他们来说,语言、习俗、生活方式会成为他们获取城市空间资源的障碍。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外文书店为他们提供无障碍接触书籍的空间,减少了因地域身份差异带来的空间使用权利不平等”这段话中,“许多外文书店为外来人口提供无障碍阅读”便是一个概括总体性事实,“减少了因地域身份差异带来的空间使用权利不平等”(空间平等性)便是这种空间正义的特点。这样,第①②处所要填充的内容也就呼之欲出了。据此方法分析,其他各处也都可迎刃而解。

参考答案:

①许多外文书店为外来人口提供无障碍阅读。

②空间平等性。

③诚品书店发起“艺术家驻店计划”行动。

④空间公平性。

⑤城市之光书店支持少数族裔群体。

5.该题考查学生借助材料中有关实体书店的理论来印证和分析现实情境,其关键是要找到梅溪书院的商业文化空间特点,以及材料对城市实体书店的阐释,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梅溪书院“集书店与艺术馆于一身的城市文化综合体”的特点,与材料中“城市实体书店空间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商业文化空间”以及“城市实体书店由同质化文化空间复制转向追求异质化文化空间符号价值……由单纯的售书场所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复合型生活空间”的阐释相对应;其“文创、手工、展览等众多项目互补共存”的特点,与材料中“根据书籍内容和风格,在书籍周边空间摆放关联产品”以及“相较于传统实体书店,如今的新型实体书店空间功能分区更加多元” 的阐释相对应;其“书目甄选则考虑文化主题、湖湘文化、时下热点等”的特点,则与材料中“实体书店作为城市商业文化空间,不能脱离受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需求”的阐释相对应;等等。

参考答案:

①梅溪书院是具有文化传播、消费等功能的城市商业文化空间。

②梅溪书院追求空间的异质化(独特性),是城市居民的复合型生活空间。

③梅溪书院与城市文化共生发展(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具有人文关怀。

④梅溪书院的空间功能分区多元,陈列标准多样,实现了空间正义。

6.文章前面写到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我”对母亲不能分享光荣的遗憾,还有母亲对“我”的包容与担忧,等等,但“‘我’的小说都是为她而写的”于文无据。

参考答案:A

7.对“《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这个长句作语法分析,“这片土地”无疑是指“高密东北乡”。作者在演讲中还两次提到了“高密东北乡”,不论是“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还是“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作者都是把“高密东北乡”当作自己的创作源泉、素材富矿及小说背景的。因此,这里的 “土地”, 不是指小说《秋水》, 而是指“高密东北乡”。

参考答案:B

8.该题要求学生对相关内容作出梳理和概括。大凡演讲都是叙议结合的,并且往往都是先叙后议,这篇演讲也不例外。由此,针对材料中作者的认识,应从叙事之后谈自己感受与感想的文字中去寻找。比如,作者在第九段谈到了自己创建文学领地的过程,同时谈到了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自己的影响,接下来的“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便是自己对一个作家的文学源泉与文学个性的思考与认识。当然,有些认识是需要提炼和概括的,比如,最后两段中,作者谈到了自己面对争议的态度,这种态度是用打比方的方式和十分形象的语言来表达的,对此,学生必须清楚所谓“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说明了什么,“坦然地站在一边”意味着什么,“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又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文学态度和文学信仰。

参考答案:

①认识到曾经的农村生活是一笔财富,“高密东北乡”是自己文学经验的滋生地。

②认识到作家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作家在创作时要有“颐指气使”“独断专行”的气魄。

③认识到自己受到福克纳、马尔克斯等作家的影响,是源于灵魂深处与他们相似,从而更清醒地认识到要离开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

④认识到面对争议时应跳脱出来,保持冷静,坚守作家的本分和职责,坚信写作的价值。

9.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的理解与把握。“讲故事的人”,既指自己,也指别人;既是文章的核心内容,又隐含着自己的创作经历和对创作的理解。具体而言,学生应从三个方面来建立答题的角度:其一,“我”本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其二,“我”受惠于许多讲故事的人;其三,讲故事就是“我”的文学主张。

参考答案:

①全文围绕“讲故事的人”展开叙述。文章讲述了自己如何一步步成为“讲故事的人”的过程,其中又杂以议论,说明自己讲故事的内容、方式,以及自己作为作家,对讲故事的执着。

②切合演讲者的身份。作为小说家,作者的职责就是“讲故事”,作者也正是因为讲出了精彩的故事而获奖。

③“讲故事的人”是作者文学创作的启蒙者、启发者、引领者。从童年时代起,作者就深受说书人、作家蒲松龄和众多善讲故事的村里人的影响。

湖南省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发表教研论文九十余篇,主持了《基于单元学习任务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