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标点为理想驻足
2024-07-22陈婕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与人教版高中语文老教材有哪些区别?整体选文不一样?单元构建体系不一样?……拿到新教材后,可以将它和老教材进行对比,会发现较大的变化。现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为例,在新旧教材的变化中寻求文本新读的可能性。
两个版本的选文在标点符号上有较大改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不难发现,两个版本的课文内容至少有两处不同:一处是整体上的断句处理不同,统编版在曾皙询问孔子“哂由”的原因后,依旧有步步追问的对话,而人教版是将孔子的所有回答集中在一个“曰”字后面;第二处是细节上的不同,“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后究竟是用感叹号还是句号?新教材的这些更改有何意图呢?我们来做对比分析。
两个版本的文意是大致相同的,针对曾皙的“夫子何哂由也?”之问,孔子给予了回答,并顺便评价了其他弟子的志向。子由态度不谦虚,行为过于直率显得有些鲁莽,所以孔子“哂由”,“哂”即笑了笑。冉有和公西华态度谦逊,孔子又会怎样评价他们的“志”呢?冉有和公西华虽然谦虚,但从根本来看他们和子路的志向其实是一样的,都强调“我能做什么”,立志为政治国,积极入世。
在课文前文中,我们听到“舍瑟而作”的曾皙说“异乎三子者之撰”,然后描绘出一幅传颂千年的“暮春咏归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阳光明媚,春风吹拂,穿上崭新的春装,邀上五六个青年朋友,带上六七个少年,一起来到沂水边,用洁净的春水把身体洗干净,然后来到舞雩台上,感受阵阵春风,夕阳西下,大家一起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去了。
这个理想看似是子路、冉有、公西华之“志”的结果,似乎也暗含着曾皙对太平盛世的期许,但本质其实是不一样的,曾皙的关注点不是“我能做什么”而是“百姓们能得到什么”,这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儒家价值观更相符。孔子的“与点”,是对这种真正把百姓放在至上位置的为政理念的赞同,而“喟然”之举看似费解,实则是孔子为这种理念处处碰壁的现实而叹息。在这声叹息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孔子以民为本的思想。
增加断句,场景与人物生辉
先说第一处不同。新教材对此文的整体断句处理增多,有何意图呢?
对照日常学习,我们知道标点除了标明句子的结构,在停顿、语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两个版本的标点处理,似乎在场景维度启发我们更多思考。
人教版采取的是一问一答。曾皙问“夫子何哂由也?”,孔子一口气说出理由,不仅点评了子路,还“问一送二”,同时点评了冉有和公西华。在这个版本里,孔子是主动的输出者,想让弟子明白他自己对“志”的理解:读书人的志向,要更多考虑百姓的安居乐业、和谐美好,为政是为民,而非为己。因而我们可以去设想这样的画面:曾皙恍然大悟地点头,孔子慷慨激昂地陈述。孔子似乎不是在“评志”,而是在“述志”。由此反推,曾皙的志向描述也有模糊之感,好似并非出于自己笃定的追求,他的“异乎三子者之撰”更像是一种形式上的“异”,直到孔子的这段陈述,我们才明白“异”的本质。
统编版断句处理增多,其实是将对话变为了三问三答,有种曾皙步步追问之感。“唯求则非邦也与?”“唯赤则非邦也与?”强调自己和他们三个的志向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着眼点在入世从政,而“我”的关注点是百姓安康。这样来看,曾皙是在刻意追求诗意化表达。再进一步来看,为什么要追问?曾皙想引导孔子关注到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人的本质区别,而孔子却没有直接点明。那么在问答之间,我们可以解读出另外的意思:孔子当然看到了曾皙与子路他们的志向的本质不同,但通透的孔子回归现实发现,百姓期望的和谐美好,是要从富国强兵的现实和礼乐教化的精神两方面入手实现的,“暮春咏归图”是理想,但不能成为“空中楼阁”。怀抱美好图景的孔子周游列国十余年,最终弃政从教,内心也曾经出现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念头,他赞同曾皙之志,却也知道于年轻的弟子们而言,哪怕世道混乱也要有所作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甘与执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积极入世才是最终的路径。因而孔子在曾皙的追问中作答,蕴含着“曾皙啊,你的志向是美好的,但是终归要脚踏实地去做、去实践”的意思,当理想照进现实,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基石之志或许更有可行性。
这时再来看选段前的“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一句,就会很好理解了。现实生活中,对他人的赞同态度本应是积极的,可是此处孔子却喟然长叹。这声叹息里有人到暮年的孔子理想处处碰壁的无奈妥协,一个“与”字却透露他依然怀有报国之志且期待后辈们坚守初心的倔强。
相比较而言,一问一答的场景显得孔子壮志满怀,旗帜鲜明,侃侃而谈;三问三答的场景构建,则更符合孔子的性格,从容委婉,循循善诱,师者之智更为凸显。
变换标点,物质与精神携手
再来看新教材将“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后的感叹号改为句号的意义所在—
对上文的整体断句处理理解透了,就不难理解新教材将此句标点由感叹号变为句号的意图:人物语言是为人物性格服务的,是与场景背景相契合的,这时候的孔子已经人到暮年,周游列国后回归本心,有了更大的包容度,学生的述志过程其实也体现了他对大同社会实现过程的理解。平和的孔子让学生述志,评志的时候自然也能心平气和地讲出“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而非似含褒贬之意、情感更为浓烈的感叹语气。
曾皙的理想世界有如陶渊明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美则美矣,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可实现性不强。
新教材对这一标点的处理,可以解读为“为理想而做的驻足”。理想要有,但是实现理想的过程是分步骤的,就如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为齐宣王描绘的理想境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物质的充盈是第一步,精神的和谐是第二步,物质与精神携手,美好大同才会如约而至。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述志似乎成为曾皙之志的“标点”,成为他实现理想的步骤,有这一次次驻足停留,才能有抑扬顿挫的乐曲奏响。
孔子花费十几年奔走列国,却四处碰壁,“累累若丧家之狗”,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讲学授徒,获得了智慧的驻足和心灵的包容。三问三答的驻足,一个句号的圆融,新教材对标点的处理,让人想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透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标点的一次次驻足里,我们似乎读到了在政治理想里艰难跋涉的孔子的妥协与倔强、赤诚与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