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香草美人,蕴理想追求
2024-07-22
导 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课文《离骚》(节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在《离骚》中,作者屈原运用了多种象征手法,从不同角度抒发了个人际遇和情感,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技法精析
象征手法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特定的事物、人物、事件或概念来隐喻和表达另一层含义、情感或观念。这些事物、人物、事件或概念即为“象征体”,一般是具体的实物;而作者用以表达的更深层的含义、情感或观念即为“象征义”,一般是抽象的思想情感。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让读者在直观的形象中感受到更丰富的内涵。在《离骚》中,屈原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提高了其艺术表现力,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艺术世界,表达了他对理想和现实的深刻思考,也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之情。屈原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也使《离骚》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与其本人的生平际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相融合,从而更具感染力,得到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文学传统。
一、选择恰当的象征体
象征体的选择往往与作者所生活的特定文化背景有关,选择合适的象征体,找到象征体与主题、情感之间的联系,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才能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在《离骚》中,屈原主要选用了带有楚地色彩的实物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对理想的追求。这些象征体主要可以分为四类。第一,香草类。如课文第二、三、四段,作者通过“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蕙”“茝”“芰”“荷”“芙蓉”等香草,构成一组具有芳香气味、亮丽光泽、缤纷色彩、繁复形态的植物意象群。第二,美人类。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中美好的“蛾眉”和妒人的“众女”,两者对比,更衬出前者的高洁。第三,禽鸟类。如课文第三段写到不群的“鸷鸟”,以及《离骚》全诗里写的“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中的“凤皇”,两者都象征着高尚和纯洁的人格;而与前两者相反,“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中的“雄鸠”,象征着诡诈和轻佻。第四,服饰类。例如,屈原在“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和“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中表示他将菱叶和荷叶制成上衣、将荷花(古时开放的荷花称芙蓉)做成下裳,加高帽子、加长佩带,以突出自己的美好品质。
《离骚》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如湖、江、花、草等,与楚国实际的地理环境相符合。楚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多样的植物形态,这为屈原选择象征体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屈原笔下的象征体主要以楚国的山川、风物、草木、鸟兽为主,各个象征元素之间相互关联,同时又具有整体性,共同构建了《离骚》庞大而系统的意象群。在写作时,我们要选择与作品的背景、情境和主题相符合的象征体,让象征体能够自然地融入作品,而不显得突兀。
二、融入深刻的象征义
象征手法通常将难以直接表达的主题、情感或概念通过一种暗示或隐喻的方式传达,所以我们在写作时要有意识地赋予象征体一定的意义,通过象征体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在课文第二段中,作者提出“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来为各种象征体赋予一定的情感和思想——作者希望保持高洁的品质并且不断塑造理想人格。于是,文中的香草不仅指自然景物,也象征作者对个人高尚品格和高洁修养的不懈追求;文中的“蛾眉”,不仅是众人嫉妒的美人形象,也象征了屈原独立不移、坚忍不拔的君子之德,映射了他所遭受的不公和曲解;文中的“鸷鸟”,不仅是刚毅不屈的禽鸟形象,也象征着屈原不向恶势力妥协、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坚定态度;文中的“高冠奇服”,不仅是对外形美的追求,也象征着屈原对超俗生活和理想信念的执着……象征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美,也彰显了诗人的人格美。
通过象征手法,屈原在《离骚》中创造了一个多元而深邃的诗意世界。我们在写作时,也要有意识地赋予象征体一定的象征义,让读者在阅读之后能产生联想。
三、运用细节进行刻画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可以通过具体的象征体来传达更深层次的含义,但象征体和象征义之间的联结不是天然生成的,需要作者的细致摹画。例如,课文第二段,屈原在写香草类意象时,描绘了一幅采摘香草、编制成衣的画面:“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不管是把江离和白芷披在肩上,还是把秋兰连缀起来做成佩饰;不管是在早晨采撷坡上的木兰,还是在傍晚摘取洲中的宿莽,都表现出作者对香草的珍爱与重视,象征了屈原对坚贞品德的追求和向往。
第三段,作者提到“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写了一个美丽的女子遭群小嫉妒、散布谣言的画面,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里的“蛾眉”指的是女子美丽的眉毛,是屈原自比,用以象征自己的高尚品格和杰出才华。屈原忠心耿耿,却屡遭排挤和诬陷,这句诗表达了他的无奈和愤懑。
第四段,作者写到服饰类意象时有这样几句诗,“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用芰、荷的叶子制作身上穿的衣服,集荷花编织裙子,将头上帽子戴得高高的,将腰上绑的佩带拉得长长的。作者的衣裳冠佩钟情于香草,只为追求“昭质未亏”,展现出一位为追求美好品德而不懈求索的君子形象。
当然,好的象征体通常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可以承载多重含义,作品的深度和复杂性也随之增加,象征手法的运用应该给予读者一定的解读空间。
如果写散文,可以通过详细的描写来强化象征意义,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象征体的感官特征,从而更易与象征体产生情感联系,并且确保它与整个作品的基调和主题保持一致;如果写记叙文,应该确保象征体与故事情节紧密相连,象征应该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发展,反映或增强主要事件和转折点的意义。
写作启示
象征手法往往含蓄而委婉,不像叙述那样直接表达,而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能增加作品的美学价值,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写散文或记叙文时,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但要记住,象征手法的运用应该服务于整个作品,而不仅仅是为了象征本身。
微写作
以“青春的纪念”为主题,运用象征手法写一个校园生活小故事,400字左右。
运用象征手法前
学校的角落,有一座钟楼。它的墙面有些剥落,看起来非常陈旧,它陪伴我们度过了每一天。
钟楼的钟声每天会准时响起,提醒我们上课、下课的时间到了。虽然钟声总是那么单调,但我们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有时候,我们也会觉得钟声有些嘈杂,希望能有更现代化的设备来代替它。
突然有一天,学校里传出消息说,为了校园的现代化建设,这座钟楼可能会被拆除。听到这个消息,很多同学都感到非常惊讶和不舍。大家开始自发地行动起来,用彩带和气球装饰钟楼,表达对它的喜爱和想要保留它的愿望。
幸运的是,学校最终决定保留这座钟楼。虽然它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报时工具,但它依然是我们校园的一部分,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变化。
现在,每当钟声响起,我们还是会像往常一样,快步走向教室或操场。钟楼静静地站在那里,就像一个老朋友,陪伴着我们度过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运用象征手法后
学校的角落,静静地矗立着一座老旧的钟楼。它斑驳的墙面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仿佛一位沉默的老人,默默守护着我们的青春时光。
钟楼的钟声,每天会准时敲响,它不仅是提醒我们上下课的信号,更是我们成长路上的见证者。每当钟声响起,同学们总是匆匆地穿梭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或赶往教室,或奔向操场。钟声,就像是一位慈祥的老师,指点我们要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同学开始对钟声熟视无睹,甚至有些厌烦。直到有一天,学校推进现代化建设,打算拆除这座钟楼。消息一出,校园里顿时炸开了锅。许多同学开始自发地组织起来,用彩带和气球装饰钟楼,用行动表达对钟楼的不舍。
最终,学校决定保留这座钟楼。它不再只是一个报时的工具,而是成了我们心中的一种象征——象征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象征着时间的宝贵,也象征着我们对校园生活的热爱和对青春记忆的珍视。
点 评
修改后的写作片段,赋予了钟楼新的内涵,它成了学生心中的一种象征——“象征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象征着时间的宝贵,也象征着我们对校园生活的热爱和对青春记忆的珍视”。作者对钟楼象征意蕴的诠释,为这篇文章增加了文化的厚度。
类文阅读
片段1
阿迪克斯送给我们两杆气枪之后,却不肯教我们如何射击。还是杰克叔叔教给了我们基本要领,他说阿迪克斯对枪压根儿就不感兴趣。有一天,阿迪克斯对杰姆说:“我宁愿让你们在后院射易拉罐,不过我知道,你们肯定会去打鸟。你们打到多少冠蓝鸦都没关系,只要你们能打得着,但要记住一点,杀死一只知更鸟便是犯罪。”
那是我第一次听阿迪克斯说某种行为是犯罪,于是就去问莫迪小姐。
“你父亲说得没错,”她说,“知更鸟只是哼唱美妙的音乐供人们欣赏,什么坏事也不做。它们不吃人家院子里种的花果蔬菜,也不在谷仓里筑巢做窝,只是为我们尽情地唱歌。所以说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犯罪。”
(节选自译林出版社《杀死一只知更鸟》,作者:[美]哈珀·李,译者:李育超,有改动)
赏 析
在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知更鸟是一个重要的象征体,它象征着天真无辜的受害者。选段中,父亲阿迪克斯告诉他的孩子们,他们“打到多少冠蓝鸦都没关系”,但不能打到知更鸟,因为知更鸟除唱歌供人欣赏外,从不做坏事。通过这一象征体,作者表达了对无辜者遭受不公正对待的批判。
片段2
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鸿渐,是不是?”鸿渐摇头表示不知道。
辛楣道:“这不用问,你还会错么!”
慎明道:“不管它鸟笼罢,围城罢,像我这种一切超脱的人是不怕围困的。”
鸿渐给酒摆布得失掉自制力道:“反正你会摆空城计。”结果他又给辛楣罚了半杯酒,苏小姐警告他不要多说话。
斜川像在寻思什么,忽然说道:“是了,是了。中国哲学家里,王阳明是怕老婆的。”——这是他今天第一次没有叫“老世伯”的人。
(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围城》,作者:钱锺书,有改动)
赏 析
小说《围城》中,“围城”象征着婚姻和人生——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想逃出去,正如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又如方鸿渐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人生。
片段3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节选自江苏文艺出版社《囚绿记》,作者:陆蠡,有改动)
赏 析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写常春藤,将其比作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考场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这句话饱含深情,让青年学子心潮起伏,热泪盈眶;这句话充满力量,激励青年学子星夜兼程,砥砺前行。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你的学习及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佳作
车 票
◎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K2118班 邓湘瑜
山高水远,小小的车票,承载着人世间最朴素美好的心愿。三张车票,记录着我的成长,也勾勒出一个村庄的变迁……
我的家乡是一个很小的村子,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叫作桃花村。或许很多年前这里种过桃花,然而,在我的记忆里,村里的土地却布满岩石,放眼望去,几乎看不到一棵树。距村子二十里就是镇子,听赶集的婶子们说,镇子可大可气派了:宽大的马路、结实的楼房、时兴的吃用……镇子对桃花村的人来说是一个诱惑,尤其对像我这样的孩子来说,那里简直是个梦想之地。
我的第一张车票是自己画的。那时,我在被拍平的烟盒内侧写了“桃花村—桃花镇”的字样,模仿车票。我和小伙伴们嬉戏的时候总玩扮演乘车的游戏,那张稚拙的车票在一双双小手里传递着,仿佛真的把我们带到了繁荣的桃花镇,带到了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之中……
后来,我去省城念中学,必须乘火车。火车站修到了桃花镇上,为桃花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我记得那一天,父亲送我到站台,他郑重其事地把一张车票递到我手里——不同于我随意画的车票,这张长方形的票上有一股油墨的香气,厚厚的质地捻在手里,是多么新奇的体验。“娃儿,好好念书,念了书回家做个老师。”父亲的话语,在我耳边回响……我不禁想,一张小小的车票究竟送走了多少村庄里的青年,把他们带到更宏大的世界?
如今,买一张回乡的车票已不再是难事。高速发展的科技带来了购票的新气象。只要打开手机上的出行App,找到桃花村,不仅可以直接选择乘车时间,甚至还有多条线路可供选择。年前,父亲的一个电话坚定了我回乡的想法:“……娃儿,现在家乡旅游业发展得好啊,新来的游客都说,每到日落,这漫山遍野的石头,像极了大地上朵朵的桃花……”
我的目光透过火车宽大的玻璃,车窗外,依稀可以看见新起的楼房。金黄的田野上,几架无人机正在空中盘旋。我情不自禁地想: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又会买一张车票——不是离开,而是向更多的人介绍我的家乡。
小小的车票,不仅加速了家乡现代化的脚步,也帮助大山里的人们去往更广阔的世界。时代的列车为每个有梦之人都准备了一张车票,在幸福之路上,我们都可以成为追梦人。
教师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将作者的心愿和思想寄托在“车票”这一象征体上,化虚为实。小小的车票,是桃花村通往现代化道路的一个缩影,也是桃花村人民追寻梦想的印证。“车票”象征着“我”对美好生活的追寻,也象征着桃花村与外界的交流和桃花村人民对现代化建设的不懈追求。(李璐琳)
(同步链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取得湖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多次指导学生在作文比赛中获奖,曾获长沙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