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传统与现代碰撞,怎样寻找新未来?

2024-07-22王淦生

现代阅读 2024年16期

特约名师:王淦生

江苏省盐城景山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盐城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撰写中学作文指导类文章三百多万字,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青年文摘》等报刊发表杂文千余篇。

教育宣言:阅读拓展世界,写作延伸生命。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作家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民族在向现代文明进发的同时,也告别了自由的山林、空灵的星空,辞别了传统的生活方式。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否就一定会消失?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点拨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在走向现代文明时,是否应该摒弃传统的生活、思维方式和文化影响?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虽然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拒绝现代文明,但追求进步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过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这启发我们,应在守好本和源、根和魂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因此,在写作时,应当在充分肯定现代文明的前提下,论述对待传统生活和思维方式应有的正确态度。如果没有传统文明的根基,现代文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且传统文明本身具有永恒的美,不仅不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而成为“化石”,反而在人文、美学等诸多方面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彰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当然,我们对待传统应持辩证的态度,应当摒弃传统文明中不合时宜的、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传承,使其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趋势。

总之,写好这篇作文需要具有强烈的辩证思维,这是我们写作时需要注重培养并充分体现的能力。

佳作选评

传统与现代的交接

◎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二(18)班 李文钧

生命的历程,就是不断告别昨天,又一次次跨进今天。(不说“生活”先言“生命”,通过类比导入话题)

我们告别昨天,并不是为了将昨天彻底抹去和舍弃,而是想要携带着无数个昨天的积淀,融入当下。一个个充满新意的今天,其实都少不了一个个昨天的铺垫和蕴藏。日积月累,才让我们一天天壮大,让我们的底气一日日强大,让我们的内在越来越充盈。(指出“昨天”和“今天”的辩证关系,为下文阐述“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作铺垫)

这就像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社会一步步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对传统的传承,并不是与传统进行简单的割裂,而是要让传统在新的时空中重获新生,让传统的基因流淌进新鲜的血液里。(导入话题,点明观点)

作家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书中讲述了鄂温克民族走向现代文明的故事。鄂温克人在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同时,告别了自由的山林、空灵的星空,辞别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读过这部小说的人可能会心存这样的疑问: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否一定都会消失?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之间,是否可以找到一个相容相契的点令两者共融共生?(触及命题材料,深挖主题,引领下文)

有人认为,传统与现代是一组对立的概念,接受现代理念就必须以革除传统观念为代价。例如,五四运动时期许多人提出倡导“新文化”必须以“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为前提。其实,“孔家店”何不能与“新文化”共存?回到两千年前,儒家文化是否也称得上是一种“新文化”?两千年后,能否从儒家文化中找到与“新文化”合拍的因子?在现代文明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难道只能充当“祭旗”的牺牲品?(指出一些人对传统和现代关系的错误理解,并举例分析,揭示其不当之处。有新意,有深度)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曾一度下令废除春节,要求民众改过公历新年。无奈“维新者”的“发展”之举敌不过传统的力量和惯性,这一“为维新而维新”的奇葩号令只能不了了之。这也证明:许多沿袭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早已通过了历史和时间的检验,成为人们的精神皈依。就像为了安全和环保,我们可以禁止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但改变不了中华大地上的回乡热潮、游子心中的归心似箭;为了与世界同步,我们可以用公历纪年,将时间精确到每分每秒,却遮掩不住元宵节的热闹、中秋节的圆满与二十四节气的魅力;我们可以让鄂温克人住进高楼、用上电灯,却永远抹不去在他们心中永驻的自由的山林、空灵的星空……传统文明不会因现代生活的出现而消逝,它们会化作一缕精魂,在现代文明中重获新生。(举例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辩证关系,极具思想性)

文明是水,抽刀断水水更流;文明是树,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明晰这一道理,我们也就找到了正确解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关系的密钥—二者不能割裂,也无法割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传承与更新,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交融与变化。(援引金句,从理论上进一步明确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传统与现代就像我们的昨天和今天—昨天是今天的根脉和源头,今天是昨天的赓续和升格。文明,因为根深,才会叶茂;因为源远,才会流长。(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教师点评

文章先从个人的成长谈起,以人生的“昨天”与“今天”类比传统与现代,巧妙揭示二者的关系。而后借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切入到传统与现代面临的困境,并以五四运动时期一些片面的观点为例揭示困境的成因,从反面阐述了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应是传承和更新的关系,同时通过典型史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论证自己的观点,极具说服力。(王淦生)

接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

◎ 江苏省盐城景山中学高二(6)班 周 围

现代文明的发展,必然会对传统生活造成影响。面对传统文化中田园诗意的渐行渐远,心有怀旧之情和思古幽情的人,在阅读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时,内心难免会泛起一丝淡淡的伤感。但是,人们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不可阻挡。(由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感受导入议题,点明观点)

就像我们不会为追求家人在旁的幸福,而拒全球化生活于千里之外;我们不会为欣赏炊烟袅袅的诗情画意,就关上燃气阀门、另起炉灶;我们不会因为眷恋见字如面的温馨,而放弃现代通讯;我们不会为了体验“共剪西窗烛”的温情,就只以烛火照明房间……当现代文明的便利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会重返旧式生活。(论据铺陈,强调一点:传统生活纵然满含诗情画意,却也无以为继)

所以,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人最终放弃猎枪、跳下爬犁、走出山林时,心中淡淡的怅惘阻挡不了他们去学习使用电子设备、坐上汽车、住进高楼,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会渐渐稀释他们内心对过往的流连,就像我们的远祖最初脱离树林来到空旷的地面时,一定也曾恋恋不舍、别情依依,可时至今日,谁又乐意重回“故里”?甚至连曾经主宰人类命运的“丛林法则”,今天提及,也已带有更多的社会属性。(通过列举现实事例和假设事例,证明生活方式的弃旧图新是必然趋势)

对于鄂温克人而言,如果一定要坚守什么,那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位女酋长、最后一个狩猎的部落、最后一种原始的生活方式……而是他们对大自然的倾心、对大地上所有生灵的亲近、对璀璨星空的挚爱、对真善美的追求……有这样一颗心,他们即便“结庐在人境”,也会“心远地自偏”。那些曾经的往事,会成为他们心目中永远的图腾。(就《额尔古纳河右岸》分析人类在新旧生活交替时的“弃”和“守”)

所以,坦然接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并不是让我们完全与传统割裂,而是去其形而留其神:在高铁上,亦能“坐看云起”;在快餐店,亦觉“人间有味”。(正面揭示我们对待新旧生活应有的态度)

在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慢生活”的呼吁,我们多多少少会觉得有些难以实现。恰当的平衡,应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否则,我们便无法与当下的生活合拍,以致被时代的车轮甩远。(再从反面阐述一味追求“慢生活”的不现实)

我曾经看过一则故事,讲述一位成功人士正躺在沙滩上接受阳光浴,一名衣衫不整的流浪汉就躺在他身边。成功者对流浪汉说:“你为什么不去工作,改善生活,和我一样享受阳光沙滩?”流浪汉回答道:“我现在不正是在享受沙滩和阳光吗?”(以此故事影射传统生活与现代文明,富有新意)

这则故事本想表达的是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和对金钱名利的淡泊心态,但在我看来,流浪汉眼前的快乐是易碎品,因为它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所以,两种形似的快乐实则有着迥异的内核。(对比分析,很有深度)

因此,不要对所谓的“田园牧歌式的诗意”过度着迷,或许它正如那位身无分文却不思努力,终日躺平于沙滩的流浪汉心中爆棚的“幸福指数”一样,一旦见识到真正的现代文明,这种“幸福感”可能会瞬间崩塌。而这种崩塌,究竟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更进一层,借对流浪汉心中的“幸福指数”进行分析,探究“田园牧歌式的诗意”的成色,拓展和延伸了主题)

传统需要坚守,但我们坚守的应当是其神,而非其形。(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教师点评

文章最大的亮点在于不随大流,一味为传统生活方式大唱赞歌、对现代文明挑三拣四,而是理性分析了旧式生活在现代文明面前必然走向变革。文章列举了充满诗情画意的传统生活在现代文明面前渐趋没落的事实,并结合对小说情节和一则故事内涵的综合分析,阐述了对传统生活方式须留其“神”而去其“形”的道理,有深度,有新意。(王淦生)

生活与艺术

◎ 江苏省盐城景山中学高二(9)班 殷芝芳

文艺评论家们在阐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时有一句名言:“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然“高于生活”,那艺术就已经不再是生活,而是一种精神的映象、一种心灵的图腾、一种曾经的生活标本。(开篇点题,强调生活与艺术之别,为下文谈论传统生活的“转型”作铺垫)

而作为艺术之“源”的那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很多在现实中已不复存在,但它们都被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留存在艺术作品中,成为永恒。曾经的生活,都会走远,却都不会真正逝去。(引出议题,揭示生活和艺术的转换—消逝的生活会在艺术作品中留存于世)

当我们徐徐翻开《诗经》,沉吟其间时,数千年前的俊男秀女、山川田园、飞禽走兽、草木花卉……都会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即便窗外已是车水马龙、喧嚣市廛。(举例论证曾经的生活会在经典中永生)

所以,当我们手捧《额尔古纳河右岸》,为鄂温克人告别自由的山林、空灵的星空,辞别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伤感时;当我们细品《最后一个匈奴》,为一个曾经搅动了中国历史千年的无比强悍的民族悄然消逝而嗟叹时;当我们翻阅《白鹿原》,为曾经氤氲华夏大地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的变革而怅惘时,我们完全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其实它们一直都在,它们留驻于古往今来众多时代的记录者的笔墨间,留存在人们口口相传的民谣中,存活在民族的集体意识里,并时时浸润着我们的心灵,影响着我们的言行,导引着我们的方向。(紧承上文,进一步拓展,揭示留存于艺术作品中的古老文明的精神价值)

当现代文明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我们的生活,不要以为一切传统文明都会被荡涤。就像人类在远古时代的近亲—已经灭绝了的尼安德特人,有他们留下的化石和工具,我们便可以复原他们的模样,勾画他们的轨迹,甚至构想他们狩猎生活的场景。进入现代文明时代,人类古往今来的文明积淀亦会以各种文化遗存的方式呈现给后世,这当中,人类创作的文艺作品便担负起了重要职责。(举例论证文化遗存对于保留传统文明的意义,特别强调了艺术作品的价值)

我们阅读、学习着那些蕴藏传统文明积淀的文艺作品,在匆忙的生活节奏中追念昔日的“慢生活”,在闹钟的提醒下畅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惬意,在辗转于高铁与机场的缝隙里瞭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惬意,从办公桌上那一盆绿萝中探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在为生活的东奔西走中反刍“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恬淡……(以一组排比句凸显心存诗意的意义,侧面论证艺术作品的作用)

然而,就像沈复在《幼时记趣》中所呈现的那样—你的心之所向,就是世界的模样。只要我们有一颗追求诗意的心,有一腔慎终追远的挚情,有一个不受羁绊的灵魂,那么,以贮满人类文明的书本为媒,我们便可以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亦可以回望历史,听远古回声……(心存诗意,以书为媒,可以让我们重温传统文明。再次凸显经典文化的意义)

不要为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中渐趋式微的传统文明而叹息,其实,它们一直都在,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现实中,留驻于一处处文化遗存中、一本本文化典籍里,深藏于我们民族的记忆中、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收束全文,重申主题)

真正的文明,绝不会消逝,至多是换一种形式存在。(暗扣主旨,总结到位)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切入巧妙,论述有新意。文章开篇没有直接论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而是从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谈起,以此带出鄂温克人生活方式的变迁,自然推出传统文明不会消逝,而是会以另一种形式存活于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观点。文章旁征博引,论据充分;观点极富新意,给人启发;表达流畅,斐然成章。(王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