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每个人心中的“阿勒泰”
2024-07-22邹恒羽
2024年夏初,荧幕上吹来了一缕名为“阿勒泰”的风——改编自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本期“知行视界”,我们一同置身于李娟笔下的阿勒泰苍茫草原,在浪漫主义的“诗与远方”与现实主义的“家长里短”间,于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与交融中,思索这方天地的现实、传统与梦想,奔赴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阿勒泰”。
印象阿勒泰 现实与理想的“梦幻氧吧”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被称赞为“大美新疆宣传片”,正在于它以温暖明亮的笔触和舒缓治愈的节奏描绘了阿勒泰的山川异域,带给身处城市喧嚣中的观众以“精神吸氧”的酣畅感。
风土人情:“复得返自然”的传统精神
李娟的“阿勒泰之美”来自山川大地,辽阔壮美的北疆风光,勾勒出观众心中“诗意”的轮廓,满足了对“远方”的想象,令快节奏生活下的都市人群心生向往。这片土地孕育出的,不只是纯净的空气与河水,更有牧民们热情淳朴的气息。牧民们逐水草而居,“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跟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牧羊“转场”(迁徙到另一处牧场)、举办盛大的“拖依”(乡村舞会)……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为观众呈现出浓郁的传统民俗风情。镜头下的天空与旷野、帐篷与羊群,全都别具性灵,让人在精神上回归传统,“复得返自然”。
生活哲学:“心安是吾乡”的现实心声
尽管故事背景被设置在遥远陌生的北疆阿勒泰,但作品的精神内核与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之间并不存在隔阂。阿勒泰的生活艰苦而寂寞,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里的人们却总能为生活涂上彩虹色,“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呀”,这般乐观、坚韧的传统生活哲学感染了女主角李文秀,而她对文学梦的孜孜以求,她在笔记本上记下的“去爱、去生活、去受伤”的人生信念,也与荧幕前观众的心声取得共鸣。
不止于治愈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没有回避游牧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的冲击,作品中的阿勒泰也不是完美无瑕的世外桃源。时代裹挟下,传统与现代、传承与演化,观念的碰撞和交融,反映在角色的不同处世态度中。
信仰与追求:时代洪流下的道德坚守
“这深山的社会看似远离现代的文明秩序,实则有着自己的心灵约束。”
粗犷和质朴是哈萨克族牧民的天性,随着女主角李文秀对当地认识的加深,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逐步展示了牧民族群的生活方式。他们重义轻利,按照传统习俗,自家放养的牛、羊、马只能供自己、朋友和客人享用,不能作为商品获取利益;他们敬畏自然,会因仙女湾的美好传说而在“转场”时主动绕道前去祈求好运;一心想在阿勒泰“淘金”的反派人物高晓亮用虫草牟利、不惜破坏草原环境,这在哈萨克牧民眼中是难以理解的。草原环境孕育了当地部族的信仰与追求,时代洪流冲刷下,有的传统生活方式被迫改变,但传承千百年的传统观念,让他们在新时代依然坚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理念。
适应与坚守:社会变革中的人生选择
“这个世界,一定要这样发展吗?”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写道:“从土地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地的束缚。”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大半辈子以驯鹰、狩猎为生的哈萨克族老猎人苏力坦是守旧的代表,原著作者李娟慨叹“他周围的那圈空气都与我们所能进入的空气断然分离着”。他不愿意上交刀具,因而不能乘车只能骑马。他“喜欢的生活一样一样地消失了,鹰不能养了,猎不能打了,枪也要没收了”,茫然于“大家转场,也不再走仙女湾小道,都开着车走公路”。苏力坦不理解社会变革的不可阻挡,痛惜于游牧文明的没落,尽管他努力适应新生活,上交了猎枪,也与儿子和解并放任其离开,但他内心依旧认同传统秩序和规矩,执拗地独自“转场”去了深山牧场,如他的哈萨克名字寓意的“统帅”一般艰难地固守着“最后的阵地”。这样的人生选择也为观众带来思索:变革是否意味着对传统的彻底否定与抹除?在作出选择时,应当如何回答“我是谁”的内心之问?
生活艺术家 奔赴我们的“阿勒泰”
在作家李娟眼中,阿勒泰是梦想中的“远方”,是疗愈内心的精神原乡,亦是再度出发的起点,“在这里,无论身在何处,都处在‘前往’的状态中,哪怕已经‘抵达’了”。现实、传统与梦想交织下,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阿勒泰”。
1拥抱变化,传承文明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女主角李文秀认为,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只有一直变化才是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文化的侵染,越来越多的牧民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摩托车取代了马,楼房取代了帐篷,草原上长大的孩子去城里接受现代教育,“游牧生活很有可能在下一代就消失了”。但在更新观念、接纳变化的同时,也应意识到传统与现代不是孰是孰非的对立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如今人们不缺乏物美价廉的工业化商品,但依旧会为精致的民间手工艺品而惊叹;时下衣食住行与互联网等现代元素息息相关,但在旅游中,人们依旧热衷体验骑马、穿汉服等传统民俗项目。现代发源于传统,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精神品质又塑造了现代的人们。唯有在拥抱变化中守住本和源、根和魂,在鉴别扬弃中正确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方能让传统与现代同向同行,让传承与梦想交相辉映。
【适用话题】时代进步;传承发展;文化包容
2向内求索,找寻“真我”
《我的阿勒泰》中“有用与无用”观念的碰撞,亦是对“真我”的追寻与确立。李文秀口中的“我有用”,反映出此时她对文学的追求尚且依附于他人的肯定,而“向外”的探寻往往隐含了对自我身份的迷茫。“草原上的树和草,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母亲张凤侠的教诲,让她开始“向内”求索写作对于自己的意义,“去爱、去生活、去受伤”不再是他人给予的建议,而是发自内心的省悟。近年来,“精神内耗”一词频频出现在社交媒体上,部分人瞻前顾后于自己在社会中的形象,不自觉迷失了自我。追梦征途上,不妨适当过滤外界嘈杂的评价与诱导,聆听内心“真我”的声音,变“我有用”为“我要做”。
【适用话题】保持自我;调整认知;有用与无用
3身处荒野,心向仙境
从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英文标题“To the Wonder(通往仙境)”来看,女主角李文秀的“仙境”是她从未放弃的作家梦。她用苦中作乐的精神对抗粗犷落后的生活环境,帐篷漏雨,便挂上大小错落的塑料袋集水引流;纸用完了,就在桦树皮上继续创作。她身在乡野,却心向明月,最终在这片名为“阿勒泰”的人生旷野中找到方向——对传统民俗的观察和丰富的生活沉淀化作笔端厚积薄发的力量,李文秀的作家梦终成现实,她浑然天成的清新文字也被世人“看见”。
【适用话题】艺术点亮人生;志存高远;追求梦想
联动·寻古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一代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深深植根于幅员辽阔的神州热土。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受到一定的冲击。你在现实生活和文艺作品中了解过哪些传统文化、民俗项目,它们当前的处境如何?请与好友一同进行实地探访并查阅相关资料,记下你们的“寻古”收获。
寻古笔记
1.桦树皮制作技艺
李文秀使用桦树皮代替纸张,不懈追求自己的作家梦。桦树皮质地薄软、压痕清晰,剥取树皮不会破坏树体,是一种环保美观的书写载体,同时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风情。2006年,桦树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