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综合训练营(高中内容月度测评七)
2024-07-22梁开喜
湖南省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发表教研论文九十余篇,主持了《基于单元学习任务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
1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山月记①
◎ 文/[日]中岛敦 ◎ 译/徐建雄
李征,陇西人氏,学问渊博且文才出众,唐天宝末年,以弱冠之年名登虎榜②,补江南尉。他天性狷介,自视甚高,不屑厕身于稗官贱吏之流,故不久辞官而去,回到故乡虢略(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城关镇),闭门绝交,孜孜矻矻,潜心诗作。他以为,与其屈居小吏,长年在恶俗不堪的大官面前卑躬屈膝,不如以诗名流芳百世。
不等扬名于世,他的日常生活已窘迫不堪了。渐渐地,他焦躁不安起来,往日名登虎榜、进士及第时那少年得志的俊朗风姿,早已荡然无存了。数年之后,他终于不堪贫困,为妻儿衣食计,不得不做了个地方小官。时过境迁,曾经的同僚如今已身居高位,而他却不得不受命于从前为自己所不齿的那一班蠢物。他终日郁郁寡欢,原本就狂悖不羁的秉性也愈发地难以自抑。一年后,他因公出差,夜宿汝水(位于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河畔时,终于发了疯。夜半时分,他脸色陡变,从床上无端跃起,口中莫名其妙地狂呼着夺门而出,突入漆黑夜幕,一去不返。人们寻遍周边山野,却未发现一点踪迹。
第二年,监察御史袁傪奉敕命出使岭南,途中夜宿于商於(今河南省南阳市)之地。次日凌晨,天色未明,他就急于赶路。这时,驿站小吏劝诫他说,前面的路上常有食人猛虎出没,目下天色尚早,还是过会儿上路为好。然而袁傪仗着自己随从多,声势壮,依旧上路了。
他们借着晓月微光,走过一片林中草地时,草丛中果然跃出了一只猛虎。眼看那老虎就要扑向袁傪,却又猛一转身,隐没在先前的草丛里。随即,草丛中传出人声:“好险,好险。”
这声音,袁傪听着耳熟。尽管他惊魂未定,却不觉大叫道:“听此声音,莫非是我的故友李征?”原来袁傪与李征同年进士及第,李征的朋友极少,而袁傪就是他最好的朋友。一时间,草丛中没有回应,片刻之后,才有一个声音低低地答道:“在下,正是陇西李征。”
袁傪忘了恐惧,下马走近草丛,与李征亲切地叙起了阔别之情,并问他:“你为何不出来相见呢?”李征的声音回答道:“我如今身为异类,又怎能恬不知耻,在故人面前出乖露丑呢?何况倘若我现身出来,你定会心生恐惧与厌恶。然而,今朝得与故人不期而遇,我倍感亲切,以至于忘了羞愧之念。不知你能否不嫌弃我的丑恶外貌,与你的故友李征交谈片刻?”
袁傪命令手下人停止前进,自己则站在草丛旁,与这个看不见的声音交谈起来:京里的传闻、旧友的消息、袁傪如今的身份地位……谈过这些之后,袁傪问起李征变成这副模样的原委。于是,草丛中的声音便如此这般地讲述起来:
“约一年前,我奉公出差,夜宿汝水之滨。半夜醒来时,只听得屋外有人呼唤我的名字。我不由自主循声而去,不顾一切地奔跑着,不觉循路跑入了山林,也不知从何时起,竟然左右手着地奔跑起来了,又觉得自己浑身是劲,山岩巨石,轻轻一跃便能跳过。此时天色已明,我跑到山溪边往水中一照,见自己已然变成了一只老虎。
“当明白这绝非梦境之时,我惊恐万分,茫然不知所措。
“恰好这时,一只兔子在我眼前跑过。我一看到它,体内的人性就踪迹皆无了;等到人性再次恢复的时候,发现嘴上已沾满兔血。自此至今,我的所作所为,实在难以启齿。好在一天之中,尚有一段时间恢复人性,在此期间,我与往日一样,能够说人话、思考复杂的问题,甚至还能背诵经书章句。以这样的‘人心’来看自己作为老虎的暴虐行径,回顾自己的命运之际,便是最觉可悲、恐惧与愤慨之时。
“然而,随着光阴的流逝,就连这恢复人性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了。过去我还会为自己变成老虎而惊诧不已,最近却发现自己竟在为曾经是一个人而纳闷,真叫人不寒而栗。也许再过些时日,我心中的人性就会被兽性所淹没。待到心中的人性消失殆尽,或许反倒能让我心安理得吧。 对于终将忘记曾经是人,我是多么惶恐、悲切和沉痛啊。如此心情,若非有着与我相同的遭遇,是绝不会懂的。哦,对了,在尚未彻底丧失人性之前,我有一事相求。”
袁傪一行人全都凝神屏息。那声音继续说道:“我本欲以诗成名,如今非但一无所成,反而遭此厄运。昔日所作数百首诗,其中有数十篇我至今仍能记诵,还望为我笔录下来。我并不想借此以诗人自居,也不论诗之巧拙,只是想让我为之执着终生,乃至丧尽家产、心智迷狂的成果流传后世,哪怕仅仅一部分也好。”
袁傪当即命人加以笔录。顷刻间,草丛中不断传来李征吟诵诗句的朗朗之声。他的诗作有长有短,共有三十来首,每一首都格调高雅、意趣卓异。然而,袁傪在感叹之余又稍嫌不足:诗人的资质无疑是一流的,却在某个微妙之处欠缺了一点什么。
李征背诵完旧作之后,陡然改变语调,以自嘲的口吻说道:“说来也不怕你见笑,尽管我如今已成这么一副丑模样,却也梦见过自己的诗集摆放在长安风流人士之案头的情景……既蒙见笑,我就索性即兴赋诗一首,以述此时心怀。”袁傪再度命随员执笔录下。其诗云:
偶因狂疾成殊类,灾患相仍不可逃。
今日爪牙谁敢敌,当时声迹共相高。
我为异物蓬茅下,君已乘轺气势豪。
此夕溪山对明月,不成长啸但成嗥。
此时,残月辉冷,白露满地,林间寒风阵阵,喻示着天将破晓。一行人皆肃然沉寂,为诗人的不幸而慨叹不已。草丛中,李征的声音再次响起:
“方才我说,不知为何会遭此厄运,但细想起来,倒也并非茫然无绪。在我还是人的时候,尽量避免与人交往,人们也因此说我倨傲不逊、妄自尊大。人们不知道,其实是我心中某种近似于羞耻心的东西在作怪。我想以诗成名,却不投师访友、相互切磋琢磨;与此同时,又不屑与凡夫俗子为伍。我生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于我而言,这种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就是野兽,它毁了我自己,害苦了我的妻儿,伤害了我的友人,最后又将我的外形也变成与内心一致的模样。如今想来,我自己仅有的那么一点才华也都付诸东流了。到如今,我已经无法再过人的生活了,即便在脑中吟成多么出色的诗作,也无法公之于世了,更何况我的头脑正在日益趋近于猛虎。纵然我呼天抢地、哀叹连连,也绝无一人懂我的内心,正如我尚为人时,没人懂我那极易受伤的内心一样。淋湿我这身皮毛的,并非仅仅是浓重的夜露而已啊。”
此时,四周的黑暗终于渐渐退去。远处,哀婉的晓角之声隐隐传来。
“已经到了非告别不可的时刻了……在临别之前,我还有一事相求。我的妻儿并不知晓我所遭受的厄运,你南归之后,请告诉他们我已经死了,决不要提及今日之事。你若可怜他们孤苦无依,施以援手,以免他们冻馁于街头,于我便是莫大的恩德了。”
言毕,草丛中传出痛哭之声。袁傪也热泪盈眶,应允了李征的请求。这时,李征的声音又突然恢复了先前那种自嘲的口吻,说道:“倘若我是人,本该先将妻儿之事托付于你的。可比起冻馁之中的妻儿,我竟然更念念不忘自己的诗作。唉,或许正由于我是如此之人,才落到沦为野兽的下场吧。分别之后,请你登上百步开外的小丘后再回望此处,让你再看一眼我如今的模样。我想用丑陋的野兽模样,打消你重来此地见我的念头。”
一行人登上小丘,依言回望。只见一头猛虎,忽地自草丛跃上大道,遥望着他们。随后,那虎仰首对着银光散尽的残月,咆哮了两三声,复又跃入草丛,再也不见了踪影。
(来源:三秦出版社《山月记》,有改动)
注释
①本篇创作于1941年,取材自唐代张读创作的文言传奇小说《人虎传》,后被选入日本高中国语教科书。②虎榜:龙虎榜的简称,即进士榜。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征为了妻儿的衣食违背心志出来做官,后来又放下自尊,求朋友帮忙照料妻儿,可见他对妻儿心存爱意。
B.文章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态历程。对于自己身变猛虎,李征先是惊恐、不解,接着逐渐接受、认同,最后心安理得。
C.结尾处猛虎对残月咆哮,既包含着威吓友人打消重见之念的善意,又宣泄着内心愤怒、无奈、孤独等复杂的情感。
D.文章与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都讲述“变形”的故事,前者侧重探讨人心的幽微,后者则将批判指向其时社会对人的异化。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少年得志转到抑郁发狂,由途中遇虎转到故友重逢,文章开头短短几段情节跌宕起伏,呈现一波三折之妙。
B.文章既用李征自述的视角,又用全知视角, 既能“入乎其内”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能“出乎其外”灵活把控全局。
C.文章用故事套故事的写法,在李征的讲述中不时插入对听者的描写,目的是一再蓄势,逐步加剧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D.无论是李征化虎还是袁傪遇虎,均以黑夜为背景,夜色的昏昧可以营造神秘的氛围,而夜色的变化又能配合情节的推进。
3.在对话过程中,身为李征唯一挚友的袁傪表现出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文章梳理概括。
4.“诗”作为一个重要元素, 在文章中起到关键作用。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文言文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材料一:
适 威
◎ 编/[战国]吕不韦
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马,轻任新节,欲走不得,故致千里。善用其民者亦然。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苟得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其谁能当之?《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有雠而众,不若无有。……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而不知善,此多其雠也。……
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 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曰:“善。” 以为造父不过也,使之钩百而反焉。颜阖入见。 庄公曰:“子遇东野稷乎?” 对曰:“然。臣遇之。其马必败。”庄公曰:“将何败?”少顷, 东野之马败而至。庄公召颜阖而问之曰:“子何以知其败也?”颜阖对曰:“夫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造父之御,无以过焉。乡臣遇之,犹求其马,臣是以知其败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
材料二:
政 理
◎ 撰/[汉]刘 向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
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言明其化而已也。
…………
水浊则鱼困,令苛则民乱,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阤。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御也。……
…………
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而毋畏?”
(节选自《说苑·卷七》)
5.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民日夜祈 A 用 B 而不可 C 得 D 苟 E 得为上 F 用 G 民 H 之 I 走之也 J 若决积水 K 于千仞之溪
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多其雠也”中的“多”,与“孔子师郯子”(《师说》)中的“师”用法不一样。
B.“乡臣遇之”与“非及乡时之士也”(《过秦论》)中的“乡”都表示时间。
C.王者,文中指施行仁政治国的君主,行仁政的主张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也有体现。
D.偃,文中描述草,意为倒下、倒伏,与成语“偃武修文”中的“偃”意思相同。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王对待百姓,就像驾驭良马,让它载运轻物,手持马鞭节制;而当今的国君则不然,欲望繁多,对待百姓的方式也不恰当。
B.魏武侯向李克询问吴国为何会灭亡,李克认为原因在于吴国屡战屡胜—屡战让百姓疲惫,屡胜让国君骄纵,最终导致亡国。
C.东野稷在庄公面前表演自己的驾车技术,庄公称赏,认为造父也不能超过其技艺,颜阖却预言其马必败。颜阖的话后来得到应验。
D.季孙请教孔子“诛杀无道,亲近有道”是否可行,孔子先是反对诛杀,接着指出施政者为善会感染百姓,并以风和草为喻具体阐述。
8.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2)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御也。
9.材料一使用东野稷御车马之事,材料二引用孔子关于御马的言论,这两则材料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
试题解析
1.B项 “对于自己身变猛虎,李征先是惊恐、不解”是忠实于原文的持之有据的解读,但“接着逐渐接受、认同,最后心安理得”则是对原文的误读。“自此至今,我的所作所为,实在难以启齿……回顾自己的命运之际,便是最觉可悲、恐惧与愤慨之时”“真叫人不寒而栗”“对于终将忘记曾经是人,我是多么惶恐、悲切和沉痛啊”“我的头脑正在日益趋近于猛虎……淋湿我这身皮毛的,并非仅仅是浓重的夜露而已啊”,以上这些句子,都充分说明李征始终生活在悲痛、惶恐、怀疑和悔恨之中,所谓“接受、认同”,实在是无从谈起。该题的干扰性来自“待到心中的人性消失殆尽,或许反倒能让我心安理得吧”这句内心告白,但这显然是一种拟想,是“或然”,而不是“已然”。
参考答案:B
2.C项“在李征的讲述中不时插入对听者的描写”没有问题,这是常见的小说叙事手法,但这不是“故事套故事”,而是侧面烘托,因为这里并不存在时空的转换。纵观全文,李征讲述中对听者描写的插入共有三处:第一处是“袁傪一行人全都凝神屏息”,第二处是“一行人皆肃然沉寂,为诗人的不幸而慨叹不已”,第三处是“袁傪也热泪盈眶,应允了李征的请求”。三处描写主要关乎听者的表情与心理,与“故事”没有什么关系,“故事套故事”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另外,该选项中“目的是一再蓄势”的说法是有几分道理的,但“逐步加剧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说法有误,这不是插入对听者的描写带来的故事效果。
参考答案:C
3.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细读文本、处理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作答时,需要将有关袁傪的文字进行分析鉴别和整合归类。比如,由最初的“袁傪听着耳熟。尽管他惊魂未定,却不觉大叫道:‘听此声音,莫非是我的故友李征?’”及其补叙“袁傪与李征同年进士及第,李征的朋友极少, 而袁傪就是他最好的朋友”可知,袁傪与李征尽管多年未见,但他对李征的声音仍感觉“耳熟”,足见李征在他心中的分量。又如,由“昔日所作的数百首诗……还望为我笔录下来”“袁傪当即命人加以笔录”,以及“还有一事相求……应允了李征的请求”等内容可知,袁傪被李征当作唯一可以托付后事的人,而袁傪的情绪反应和郑重承诺也表明他的确是情深义重、值得托付的人。
参考答案:
①多年不见,他听到声音便能辨出友人,始终把友人放在心上。②常人遇虎惊慌退避,他却站在草丛旁与虎对话,对友人充分信任。③他赞赏李征的诗歌,同时看出其中的不足,既懂诗也了解友人。④他听友人讲述后为之热泪盈眶,与友人共情,富有同情心。⑤他承诺会帮助友人传其诗作并照料其家人,是重情重义的人。⑥他身居监察御史高位仍愿为友人效劳,能够平等待人。
4.毫无疑问, 李征的命运与“诗”高度相关,在情节演进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开头即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李征,陇西人氏,学问渊博且文才出众,唐天宝末年,以弱冠之年名登虎榜,补江南尉”。众所周知,“诗”是唐朝的标志,唐朝的文人多是诗人。文章加入“诗”这一元素,无疑为故事的发生和人物性格的变化提供了典型环境。李征“天性狷介,自视甚高……不如以诗名流芳百世”“我本欲以诗成名……哪怕仅仅一部分也好”“比起冻馁之中的妻儿,我竟然更念念不忘自己的诗作……才落到沦为野兽的下场吧”,这些语句都是李征痛彻肺腑的反省,也是他对自己由人异化为虎的深度解剖。他成于诗又毁于诗,“诗”贯穿文章情节的始终,并与人物命运息息相关、难分难解。“我想以诗成名,却不投师访友、相互切磋琢磨……伤害了我的友人”“尽管我如今已成这么一副丑模样,却也梦见过自己的诗集摆放在长安风流人士之案头的情景”等,揭示了人物因为“诗”与外部世界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内心的纠结,诗句“此夕溪山对明月,不成长啸但成嗥”透露出的孤寂与哀痛,让文章具有劝诫世人的普遍意义。对李征而言, “诗”是高雅之物, 也是命运之桎;是存在的理由,也是苦难的源头。文章的悲剧性与“诗”这一元素也因此建立起了惊心动魄的内在关联。
参考答案:
①文章以中国唐代传奇故事为背景,“诗”是当时常见的文体,加入这一元素可以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②李征因傲于自身诗才而辞官,又因作诗而心智迷乱,最后仍不忘拜托友人传扬其诗作,“诗”贯穿情节始终。③出于错误的羞耻心和自尊心,李征作诗时,不与师友切磋又不屑与凡夫俗子为伍,他既想留下诗名又悔恨疏忽妻儿,“诗”是人物内心各种矛盾的凝聚点。④诗句“此夕溪山对明月,不成长啸但成嗥”以“不成长啸”写远离常人生活,以“但成嗥”写异化为虎,反映出人物内心的痛苦,也为文章增加典雅美感。⑤“诗”本是高雅之物,却因诗人过分偏执、太想以此博取声名而招致巨大的灾难,作者以诗寄寓警世意义。
5.画波浪线部分的意思是:百姓日夜祈求被任用却不能够被任用,如果能够被君主任用,百姓为君主奔走,就像积水从千仞高的溪流决口中冲出来。其中,“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是个完整的句子,“民”作主语,“祈”作谓语,“用而不可得”作宾语,故中间不能断开;接下来的“苟”意为“如果”,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假设的内容不是“得”,而是“得为上用”(能够被君主任用),故E处和F处都不能断开;后面部分“民”作主语,“之”是助词,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亦即让“民之走之也”充当主语成分,与“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也”在这里属句中的语气助词,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故J处应断开。
参考答案:D G J
6.D项前半句正确。“草上之风必偃”的意思是:风从草上吹过,草就跟着倒伏了。“偃”在这里意为“倒伏”。后半句的“偃武修文”即停止武事, 振兴文教, 这个成语中的 “偃”是“停止”的意思。该题比较容易判断错误的是A项。“多”是使动用法,“此多其雠也”的意思是“这只能使仇人增多啊”。 “师”则是意动用法,“孔子师郯子”的意思是“孔子以郯子为师”。
参考答案:D
7.A项“而当今的国君则不然,欲望繁多”将原文中“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的“欲”理解为“欲望”,实际上这里的“欲”是“想要” “希望”的意思。因此,“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意为“现在世上的君主,大都想使本国百姓众多”。该句关键还在于对概述之外的“众”的理解,学生如果联系到前句语境“有雠而众,不若无有”,就会明白,这里的“众”是针对百姓而言的,与“欲望”无关。
参考答案:A
8.文言翻译固然要着眼于整个句子的大意,但让学生普遍感到纠结和棘手的,恰恰是个别实词。很多时候,是某个实词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对全句的理解。第(1)题中的“导”,第(2)题中的“急”“辔衔”和“御”,正是这样的实词。由此可见,第(2)题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第(1)题的难度。第(2)题中的“辔衔”是指驾驭牲口的缰绳和嚼子;“御”指驭手,即驾车人;“者……非……也”,是表示否定的判断句。应对文言翻译中的实词障碍,除了根据文意作合理推断,最可靠的办法还是丰富积累。
参考答案:
(1)用忠诚和守信引导百姓,致力为民除害,想着为百姓带来福祉(思考着为民造福)。
(2)大弦拉得太紧,小弦就会绷断。所以说:拉紧缰绳和衔勒的人,不是驱驰千里的驭手。
9.该题考查的实际上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材料一是事例论证(类比论证),材料二是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它们所印证的观点同中有异。对此,首先,学生必须读懂“东野稷御车马之事”和“孔子关于御马的言论”;其次,还必须在议论性文字中找出与之相对应和匹配的看法,进而才能明白这样的论据究竟是为怎样的论点服务的,这样的论点又在统御怎样的论据。“东野稷御车马”的特点是“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东野稷对他的马太过严苛,势必会把马累坏。这个事例,显然是用来论证“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马,轻任新节,欲走不得,故致千里。善用其民者亦然”这一观点的。材料二中,孔子关于御马的言论 “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意为“内心危惧,如同用腐朽的缰绳驾驭奔马一样”,孔子是用“以腐索御奔马”的严重后果来反向说理,以论证“道”和“王者之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答案:
①东野稷御车马之事:国君应该善待百姓(国君应该爱惜民力;国君对待百姓不可严苛)。
②孔子关于御马的言论:治民者应该用正道引导百姓(治民者应该用仁政教化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