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情节迷宫,打造命运波澜

2024-07-22李璐琳

现代阅读 2024年14期

导 读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中,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促织》讲述了一个孩子为帮父亲摆脱困境,死后魂魄化身为蟋蟀(古人称促织)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人物命运跌宕,是一篇充满“反转”之趣的小说。

技法精析

相传,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唐寅(字伯虎)曾应邀参加一位贵妇人的生日宴,其子请唐伯虎为母题词。他提笔挥毫:“这个婆娘不是人”。满堂宾客大惊失色,儿孙们也非常恼怒。而他不慌不忙继续写道:“九天神女下凡尘”。众人顿时眉开眼笑,齐声喝彩称颂。谁料唐伯虎又接着写出一句:“儿孙个个都是贼”,此时连贵妇人也勃然大怒,只见他笔锋一转写下最后一句:“偷得蟠桃奉至亲”。宾客无不拍手叫绝,儿孙们也对唐伯虎表示感谢。这一民间传说的真实性虽有待考证,但故事中唐伯虎运用层层“反转”一次次牵引宾客心绪的手法令人赞叹,人们随着他的落笔时而惊呼,时而称颂,时而愤怒,时而叫绝,这就是反转的魅力。在文学作品中,“反转”即为故事走向打破了原有的设定和预期,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在《促织》中,作者向读者展现了高超的反转技巧。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两个反转手法。第一,故事情节反转:在情节看似朝着某个既定方向发展的时候,展开想象,设计转变;第二,人物命运反转:设置一些跌宕起伏的经历,使人物命运逸出常轨,发生巨变。

一、故事情节反转

在小说创作中,作者往往会设计情节的反转,让故事朝着与读者期待相反的方向发展,制造悬念,将读者带入情境,吸引其继续阅读。

《促织》一文的故事情节围绕蟋蟀的得与失而展开。明宣德年间,皇宫里盛行斗蟋蟀,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蟋蟀,县官把这份差事分派给了各乡的里正。好的蟋蟀奇货可居,很多差役狡猾刁诈,借机向老百姓摊派费用。一个叫成名的读书人被迫当了里正,又碰上征收蟋蟀,他不敢勒索老百姓,又没有钱做抵偿,“忧闷欲死”,在妻子的点醒下决心自己捉蟋蟀,于是他早出晚归,用尽各种办法,仍未能成功,被逼得“惟思自尽”。这时,村中出现了一位“驼背巫”,成名的妻子向其问卜,在“驼背巫”的指引下,成名终于寻得一只“状极俊健”“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蟋蟀,准备到期限后送去县里交差。正当成名为完成差事舒了一口气时,故事情节出现了第一个反转——他九岁的儿子因好奇,导致蟋蟀意外死亡。成名短暂的喜悦消失殆尽,“怒索儿”,儿子却不知所踪。当读者对成名之子的踪迹正感疑惑时,故事出现了第二个反转——孩子死在了井里。怒气化为悲恸,成名夫妻二人墙角对泣,默默无言。然而,就在他们以为陷入深渊时,情节再生波澜,第三个反转悄然而至——儿子复苏了。可是此时成名看到空的蟋蟀笼悲伤得话也说不出来,也不再将苏醒后依然痴呆的儿子放在心上。故事逐步进入高潮,情节更具戏剧性,反转再次出现——成名儿子的精魂化为一只小蟋蟀,被成名捉住。这只蟋蟀与先前那只不同——状似蝼蛄,梅花双翅,方头长腿。成名拿小蟋蟀跟村里少年养的“蟹壳青”较量之后发现,小蟋蟀竟然十分善战,与鸡斗也不甘示弱,这令成名十分惊喜。小蟋蟀被成名献给县官,而后它被层层上献至宫里。

至此,成名因献虫有功而大获封赏,可谓苦尽甘来。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促织》中的几处反转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营造出故事的悬念,更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对统治阶级将享乐建立在民众苦难之上的批判。成名因受官吏的侵害而贫穷,讽刺了封建官吏以权谋私、为非作歹、压榨民众的社会现状;成名又因进贡蟋蟀而成为秀才并致富,讽刺了统治阶级将献虫作为当时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这一荒诞现实。几处反转对“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有力批驳。

二、人物命运反转

写作时,作者往往会通过描写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实现反转,继而通过跌宕起伏的人物经历直击人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促织》中,成名之子的命运发展充满转折。儿子投井后,夫妻俩痛不欲生,故事已达到悲剧的高潮。然而,就在读者对这一悲剧情节感到唏嘘时,作者笔锋一转,竟给故事营造出一个意想不到的反转——儿子死而复生,魂化促织,替父解围,拯救全家。而作者在文章结尾时才颇具深意地交代这只勇敢善战的小蟋蟀是成名之子的精魂所化,这一看似无足轻重的情节,暗含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让人深刻体会到九岁孩子的不幸所折射出的黑暗时代下普通民众的苦难。令人惊奇的是,魂化促织一年多后,成名之子竟也精神复苏,并且自述了这一段奇妙之旅。此时,这一故事令人恍然大悟,迎来一个完满的结局。儿子从人化作蟋蟀,再从蟋蟀变回人,不仅是一段充满奇幻色彩的离奇情节,更是作者用以揭示主旨的巧妙设计。作者通过成名之子命运的反转,揭示了当时人的价值居然不如一只虫子的悲哀——人甚至要化作虫子才能提高价值,这对“人命如草芥,促织值万金”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与此同时,成名本人的命运也因促织发生了反转,前后形成了“逆势”与“顺势”的对立。一年多前,主人公成名因为受到官吏的逼迫和侵害,把本就微薄的家产赔光,一度到了“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的地步。一年多后,成名却“以促织富,裘马扬扬”,不仅加官晋爵,获得了丰厚的财富,甚至实现了阶级的跃迁,迎来了人生的大反转。人物命运大起大落,令人感慨。

但是,这个结局看似美满,实则虚幻;看似欢乐,实则悲哀。因为这一切的圆满并不是通过个人奋斗所得,而是拜统治者的意志所赐,它不来自功名政绩,而来自玩物促织,这种“反转”,虽然给予了主人公一个圆满甚至可以说是“逆袭”的结局,却揭示了当时“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示了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下普通民众生存之艰辛。

写作启示

《促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历经多次反转,既震撼人心,又具有极强的讽刺艺术效果。作者蒲松龄笔下的起伏、抑扬、开合、悲喜都让读者心随文动。在写作中,反转的设置让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一波三折,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令人唏嘘的人物命运、意想不到的桥段设计,都能在巧妙揭示主旨的基础上很好地增强作品的阅读体验,将反转的手法运用在考场作文上,也往往能令人耳目一新。

微写作

以“探索”为主题,运用反转的手法写一个小故事,300字左右。

运用反转前

我们学校有一个传说:图书馆里最古老的那本书的最后一页,藏有一个秘密。但从来没有人找到过。

好奇心驱使我去探索这个谜团。放学后,我跑进图书馆,开始翻阅那本最古老的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一页页地翻阅着,一直翻到了最后一页。

然而除了一些奇怪的符号,最后一页上什么也没有。两个小时的探索毫无收获,我失望极了,感觉被愚弄了。

那个秘密到底是什么呢?我依然百思不得其解。

运用反转后

我们学校有一个传说:图书馆里最古老的那本书的最后一页,藏有一个秘密。但从来没有人找到过。

好奇心驱使我去探索这个谜团。放学后,我跑进图书馆,开始翻阅那本最古老的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一页页地翻阅着,一直翻到了最后一页。

然而除了一些奇怪的符号,最后一页上什么也没有。我失望极了,感觉被愚弄了。

就在我准备离开时,图书管理员走了进来,看到了我手中的书。她微笑着说:“你也在看这本书啊,最后一页的秘密其实不在书里。”

我愣住了,疑惑地看着管理员。

她继续说:“传说中真正的秘密是,当你翻到最后一页时,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读完了整本书,而这个过程,就是最大的秘密。”

我恍然大悟,原来,探索的过程、阅读的体验和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宝贵的“秘密”。

点 评

修改后的写作片段以“校园传说”为背景,通过“我”的探索和图书管理员的启示,实现了一个情节上的反转:传说中所谓的“秘密”并非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结尾也显得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类文阅读

逛 (节选)

和军校

敦厚是个孝顺儿子,他到油田当了石油工人,每次回来,都给妈买好多好多好吃好穿的,帮妈干所有农活,用自行车驮着妈到观音镇逛两回集。敦厚的话变得多了,当着全村人的面,讲他的油田,讲他的油田有多大,讲他的油田有多好,讲得一村人都勤勤地朝敦厚妈递艳羡的目光。敦厚又要走了,临走,给妈留下了好多的钱,又叮咛媳妇小秋好好地侍候妈。就在这一年的年根,敦厚匆匆地回来了,又匆匆地走了,走时带着小秋。

偌大的一个屋子,空荡荡的只剩下敦厚妈一个人了,她常常盼敦厚盼到天明,只要碰到村里的人,敦厚妈就一直说她的儿子敦厚。有一回,孙四海他妈说:“敦厚咋不带你到他的油田逛一逛啊?”因为孙四海刚带他妈逛了咸阳。每逢这时,敦厚妈就替她的儿子说话:“敦厚也是叫我去的,我想咱一个农村妇女,腿又不好,话也不会说,走不到人面前去;再说了,敦厚又要忙公家的事,咱去了给娃惹麻烦呢。”村里的人也就信以为真了,不再说这类话。敦厚妈回到家里就犯嘀咕了,敦厚可从没说过接她去美丽的油田逛一逛这话!再说了,她也真想去敦厚的油田上逛一逛了。所以,当敦厚再次回来的时候,敦厚妈就有心问一问敦厚了:“敦厚,油田上真像你说的那么好?”敦厚说:“好,娃能骗你吗?几十万人的大油田,顶咱几千个泔河村,高楼房,宽马路,人山人海。”敦厚妈说:“妈这腿不争气,要不,妈也想到你的油田上逛一逛呢。”敦厚的口吻就变了,躲开妈的目光,含糊着说:“其实也没啥好逛的。”这一天,敦厚的舅也来了,他也对敦厚说:“你和小秋一走,你妈一个人在家里孤着呢,你把你妈接到油田上逛一逛。”敦厚还是说:“其实也没啥好逛的。”

此后,泔河村人的话变得难听了:“真看不出敦厚是个没良心的。”

敦厚妈说:“是我不去,油田没啥好逛的。”孙四海他妈说:“没啥好逛的?说得比唱得还好听,没啥好逛的他为啥把他媳妇带去逛呢?”孙长明他妈也附和着说:“可不咋的,往后少跟这人打交道。”村里人都这么说,次数多了,敦厚妈就觉得脸上不光彩,人多的场合去得也少了。

敦厚妈的身子一日不济一日,年底就突然不行了。支书张大昌做了主,一封电报把敦厚从油田上招了回来。敦厚夜夜陪着妈,给妈端吃喂喝,无微不至。小秋更是殷勤,尽着一个媳妇的孝道。敦厚把妈驮到县医院查病,医生冷着脸叹了口气说:“准备后事去。”敦厚把妈驮回村里了,急着要去油田。在村口,支书张大昌拦住了敦厚的去路。

张大昌说:“敦厚,你妈是有今没明的人了,赶紧接她去油田逛一逛。要有良心。”

敦厚说:“叔,我知道。等翻过年,我就给我妈看病,就是走到天南海北,我也要给我妈把病看好。”头一低,那泪就“叭叭叭”地砸下来。

张大昌说:“你妈是没几天的人了,你现在就把她接走。”

敦厚说:“叔,我有难处。”

张大昌沉了脸,说:“敦厚,你要是今日不带你妈走,从今往后,你就别再叫我叔,泔河村就没你活人的地方了。”

敦厚咬咬牙,走了。

敦厚走了,泔河村的骂声也就起来了。

敦厚走后第十九天,小秋正在给妈熬药,门外来了一辆小车,下来几个人,说是接小秋和敦厚妈,还有村支书张大昌。

一见面,小秋就抱住张大昌,哇的一声哭了。

一行三人来到油田,来到了敦厚所住的单站上。这里,就他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住着敦厚一个看井人,四野茫茫,杳无人迹,比他们的泔河村还荒凉。小秋的感觉是准确的,敦厚死了。有三个盗油人,开着四轮车,敦厚拦车,他们送钱,敦厚不要,他们吓唬,敦厚不怕。敦厚伸手拦在路中央,说:“想把油拉走,就从我身上碾过去。”

装满一车油的四轮从敦厚身上碾了过去……敦厚死前,留下话:把我妈,还有支书张大昌接到油田来看看。还说,他这几年攒的钱,全用来给他妈看病……

(来源:2022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有改动)

思考:这篇小说是如何设计反转的?

小说开篇介绍“敦厚是个孝顺儿子”,给母亲补贴吃穿、帮干农活、陪玩陪逛、临走塞钱……不仅有着令人骄傲的工作,还将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在邻居的提醒下,敦厚妈也想去敦厚说的“高楼房,宽马路,人山人海”的油田逛一逛、见见世面,但是敦厚对这一要求却含糊其词,似有隐情,此处是文章的第一个反转——看似孝顺的儿子却藏着秘密。再后来,敦厚的人物形象朝着“不孝”的方向发展:敦厚的舅、孙四海他妈、孙长明他妈、村支书张大昌几位人物的出场,都在有意无意地提醒敦厚带母亲去油田逛逛,可是敦厚一直推脱。敦厚再次走后,泔河村人的不解、谩骂巩固了敦厚“不孝”的形象。结尾处,作者通过文章的第二处反转揭开了真相——敦厚宁愿顶着“不孝”的骂名也不向母亲解释,原因竟是油田环境简陋,荒无人烟,不宜居住。而敦厚不仅是一个忍辱负重的孝顺孩子,还是一个勇敢忠诚的油田工人。文章运用先抑后扬、多次反转的手法写出了敦厚的孝顺和有担当,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戏剧化,文章主题更加深刻。

考场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导语说:“对他人的不幸抱有同情,心怀悲悯;鄙弃丑恶,追求正义,坚守良知:这些都是人类应该具有的品格。”也有人说:“坚守道德品质,是要付出代价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学生佳作

得失寸心知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K2118班 唐婉奕

晚高峰时等车是一个格外漫长的过程,夕阳走过它最辉煌的路程,只余下一抹不甘心的橙光染红了天空的一角。

好不容易等来了一辆公交车,人们就像沙丁鱼一样挤进车里。人群熙攘,车厢的空间被挤压得仿佛变了形,我只能缩在一角,紧紧抓住身旁的栏杆。

车辆走走停停,突然,我看到了一个高个子的男人,戴着一顶几乎要将整张脸都遮住的黑色帽子,他迅速伸手摸走了一个姐姐外套口袋里的钱包,又慢慢钻过人群的缝隙,背过身去。我震惊地瞪大了双眼,想要大喊:有小偷!可下一瞬间,我犹豫了,因为那个男人锐利的目光、奇怪的装扮和敏捷的身手引起我的猜测——他是一个惯犯。于是我抬起的手又慢慢放下。四周的人都低头紧盯着自己手中那一方小小的屏幕,我不由得想:揭露之后呢,我会面对什么?是不善的目光,是言语的威胁,还是凶狠的拳头?我不敢去想。犹豫让人在前进与后退之间举棋不定,我紧攥着栏杆,心中焦急又矛盾。

公交车继续向前行驶,离下一站越来越近。我想要保持沉默,却又感到良心不安,于是我钻到驾驶座旁,小声跟驾驶员说:“阿姨,我看到有个人偷了……”可未等我把话讲完,就看到阿姨脸色一变,她浓密的眉毛拧到了一处,转头用不大的声音呵斥我:“小孩子不要多管闲事!”我愣住了,她不再看向我。我失望了,既然连大人都不发声,那我又凑什么热闹呢。我望着窗外摇摇晃晃的树影,路过的车灯忽暗忽明,心中只想快点结束这疲惫的一天。然而这时,车身在几下剧烈震动之后,猛然停在了半路。司机大声说:“车坏了,门也开不了,只能等一会儿叫别的车来接!”人群刹那间就嚷嚷起来了,人们焦急却也无可奈何。我再次抬眼望向那个男人,他似是有几分焦急,伸手想要拨开人群靠近车门。被他推开的乘客不满地说道:“挤什么挤,反正要等!”他嘴唇微微动了动,最终只是抿了抿唇,保持了沉默。

过了大概十分钟,才听到司机说:“维修车来了!大家等会儿依次从前门下。”门开后我顺着人群走动,心中不免感到些许疑惑——刚刚看到窗外有红蓝相交的光点离这里越来越近,最终停在了公交车旁,“莫非是因为公交车停在路中间阻碍交通?”我心想。突然,不知从哪冲出来几个警察,三两下就将那个男人按倒在地,并给他铐上手铐。是谁报了警呢?

重新上车之后,我看到身边一位老大爷在跟驾驶员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大爷道:“妹子,你也是机灵,倒也是不怕的哦。”我一惊,只听驾驶员笑着答道:“我也有点怕,但总不能叫小偷把咱们的良心也偷了去。刚刚这个小妹子还准备大喊呢,也很勇敢。”我看着驾驶员在光影下沉静的侧脸,心中一暖。

明代心学家王阳明曾说:“人生所求,不过良知二字。”我们能用良知引导自己,修炼自己向善的心,但同时,我们也要铭记:坚守良知,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失去良知,是个人和时代的悲哀,我们应不断完善自己,歌颂与弘扬身边的敢于坚守良知的行为。

教师点评

小作者以记叙文的形式表达了她对“良知”的看法——坚守道德品质也许要付出代价,但是对的事情一定要有人去做。文章设计了一处反转——一个“我”原以为冷漠怯懦的驾驶员却勇敢机智地设法捉住了小偷。这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反转让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文章主题更加鲜活。(李璐琳)

(同步链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李璐琳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取得湖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多次指导学生在作文比赛中获奖,曾获长沙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