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碎昆山,芙蓉泣露

2024-07-22罗莹

现代阅读 2024年14期

箜篌,是一种古老的拨弦乐器。箜篌演奏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至盛唐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尤以唐宪宗时期的宫廷乐师李凭为最,“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李凭依靠精湛的箜篌技艺名噪一时,也受到诸多文人的热捧,其中就有“诗鬼”李贺。当李凭的箜篌和李贺的妙笔碰撞,《李凭箜篌引》应运而生。本期“诗风词韵”,让我们化身“角色体验师”,在感受诗歌之美的同时,聆听一千多年前唐人李凭的箜篌余音。

李凭箜篌独奏音乐会

演奏曲目:《李凭箜篌引》

乐手简介:梨园弟子,盛唐时期宫廷乐师

演奏地点:京都长安

一曲箜篌,玉碎昆山; 高山流水,千古绝唱。

沉浸式角色体验—且从名诗“听”妙曲

这场出神入化的箜篌演奏受到现场听众的热烈称颂,诗人李贺更是文思泉涌,挥笔写下名诗《李凭箜篌引》,清代诗论家方扶南将其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共同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时至今日,《李凭箜篌引》在中国文坛和乐坛依旧具有重要地位。跨越时光,让我们以不同的角色入诗,跟随李贺和李凭一起沉浸式体验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

李凭箜篌引①

[唐]李贺

吴丝蜀桐②张③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④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⑤紫皇⑥。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⑦不眠倚桂树,露脚⑧斜飞湿寒兔。

注释: ①引:古代诗歌体裁,乐府歌行体,篇幅较长,音节、格律较为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等。②吴丝蜀桐:指箜篌采用吴地之丝和蜀地之桐制成。③张:张设。④中国:即国之中央,指大唐都城长安。⑤动:感动。⑥紫皇:古代道教传说中的天帝。⑦吴质:三国时魏人,通达乐理,因多愁善感而生病。一说有指月中仙人吴刚之意。⑧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角色体验之“特别听众”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你跟随诗人李贺来到大唐长安城,入城便发现了奇异之象:茫茫天空中的白云凝聚、低垂,不再流动变化;湘水女神娥皇、女英在斑竹林中含悲洒泪,神女的鼓瑟之声也悲切凄楚。你疑惑不解,好不容易定了心神,便听见一阵婉转轻灵的乐声,周围的人们奔走相告:“大乐师李凭正在长安城中弹奏箜篌,吸引了好些人呢!”

你随着人流涌进观众席,只见一位文质彬彬的男子在台上专注地弹奏箜篌,动人的乐声响起,你仿佛随之进入一个奇幻世界:乐声时而清脆,像昆仑山的美玉碎裂之声;时而悠扬,宛如凤凰鸣叫;时而忧伤,似见荷花在露水中落泪;时而又欢快,连高雅的香兰都展露笑颜。这跌宕起伏的乐声消融了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又直冲云霄,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女娲闻之忘却了补天,一场秋雨从天破处骤至;乐声动人心弦,仿佛是山中神妪在弹奏,潜藏在深海里的大鱼长蛟,也随着音乐翻腾起舞。望着那轮万古长新的明月,伴着扣人心弦的箜篌乐音,令人不禁感叹时光飞逝。

一曲尽,四下无声,你仿佛还置身于那幽深渺远的神话世界里,耳边袅袅余音久久不散……

角色体验之“诗歌品析官”

“现场”聆听过李凭的箜篌演奏后,你化身“诗歌品析官”,从以下几个角度,将诗人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一一道来。(答案请倒置查看)

1.通感比拟

《李凭箜篌引》运用通感、比拟等手法将诉诸听觉的音乐充分形象化,最为显著的两句便是: 。清代学者王琦的《李长吉歌诗汇解》有言:“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蓉泣,状其声之惨淡;兰笑,状其声之冶丽。”“玉碎”“凤叫”“蓉泣”“兰笑”巧妙类比出了箜篌乐声的急缓悲欢和起伏变化,以声类声,新颖贴切。同时,这两句诗中使用的意象营造出生动的画面感,“昆山玉碎”让人联想到山崩玉碎的清响叠杂,“凤凰叫”唤起了对“凤凰于飞,和鸣锵锵”的想象;“芙蓉泣露”与“香兰笑”则兼具比拟的手法,赋予荷花、香兰以人的悲欢情感,让哭声与悲容、笑声与欢颜交织在一起,给人强烈的视觉与听觉享受。(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侧面烘托

在《李凭箜篌引》中,诗人未置一词直接称赞李凭的箜篌技艺,也没有具体描写乐曲本身,而

。首句中的“吴丝蜀桐”,表面点明了箜篌制作之精良,实则写物亦写人,侧面衬托出演奏者技艺的高超;“高秋”搭配一个“张”字,让深秋的气象瞬间铺开,营造出丰沛高远的演奏氛围。此外,诗中有很多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动物,江娥、素女、女娲、神妪、玉兔……他们或闻乐生情,或流连忘返,皆沉浸在美妙的乐声中,甚至连神秘深山中擅弹箜篌的神妪,也要向李凭请教演奏技艺。诗人通过奇丽朦胧的美妙意境,通过侧面描写强化了音乐的感染力,令此诗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箜篌乐音之绝妙、乐师技艺之高超。(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着力渲染演奏的环境、气氛以及听众的情绪变化)

3. 想象奇特

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有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这句话的意思是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创作理念。诗人没有按照固定的时间或空间顺序进行叙述,而是随着思绪的流动变幻落笔,想象涉及天地人神、鸟禽鱼兔,融汇仙人神物入诗,同时又将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进行合理夸张,天马行空,不拘时俗,塑造出一个奇特瑰丽的音乐世界。用诗歌来描写音乐,难点就在于用文字精准传达出乐曲的美妙以及听者的感受,李贺却能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感觉转化成具体的物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他的笔下,诗歌本身就像是一首张力十足的乐曲,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极具艺术感染力。(诗人进行艺术创作时,思想可以纵横驰骋,不受时空的限制)

诗篇关联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描写音乐的佳作,试分析比较两者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有何不同。(答案请倒置查看)

参考答案:《李凭箜篌引》侧重于想象,主要通过侧面描写强化音乐的艺术效果和演奏者高超的技艺,对乐曲本身着墨不多。《琵琶行》则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大量笔墨描摹琵琶音色的强弱缓急,以直接描写为主,侧面烘托为辅。

角色体验之“情感领悟师”

通过两轮角色体验,大家对《李凭箜篌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在情感的理解方面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本诗虽然辞藻瑰丽、想象奇特,但只是在单纯描摹音乐气氛,没有寄予诗人的思想情感;另一些人认为,诗人虽然将大量笔墨放在乐声效果描写上,没有直接描述自我感受,但情感“兴寄”于诗中,神与物游的背后,寄予了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

《李凭箜篌引》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间,此时诗人李贺因避父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经宗人推荐在长安任九品小官奉礼郎,满腔才华抱负无法施展,自然郁郁寡欢。本诗开篇便用“高秋” “空白” “凝云” “啼竹”等萧瑟清冷的意象奠定了悲怆的情感基调,五、六句中,诗人则将自己的喜怒哀怨融入激越舒缓、哀怨明丽的音乐中,曲折地流露出怀才不遇、叹日月如梭的心境。纵观全诗,从“空白凝云颓不流”到“十二门前融冷光”“石破天惊逗秋雨”再到“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暗含了一个天色变化的过程,先是阴云凝结,接着云层明暗交替,而后秋雨大作,最后云开月明,诗人的情绪也糅合在这天气的变化之中,从悲凉惆怅而渐渐转悲为喜。

诗意品析

沉浸式赏析过诗歌后,你更赞同对诗人情感理解的哪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理由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