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阅读路径之“理—聚—探—移”
2024-07-22李小军
李小军
中学一级教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师。致力于提升“创意写作”在中学生读写实践中的转化与运用,曾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教育宣言: 以创意融通读写,以读写点亮人生。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最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第一个:“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依据新课标要求,《红楼梦》是学生在高中必修阶段需要阅读的文学类名著之一,这部作品的整本书阅读也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的单元任务。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一座高峰,《红楼梦》具有宏大的结构、多样的人物、复杂的情节以及深邃的思想,因此《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对师生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课本中介绍《红楼梦》“不以波澜壮阔的场面或曲折离奇的情节取胜,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细腻叙写中寄寓作者对社会人生的透彻观察和深刻思索”,呈现出“生活性”特征。这为我们提供了开展创意阅读的可行性,即将作品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联结,构建有效的情境任务,从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场景、语言、故事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与品味,深入探究,欣赏作者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经典场景乃至整体的构架,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内心,从而带领学生走进《红楼梦》深邃的艺术世界,从中获得审美的提升、智慧的增长、生命的启发。
从教学层面而言,整本书的创意阅读要始终围绕“梳理”“聚焦”“探究”等活动展开,其最终旨归应该是让作品滋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并“迁移”到自我成长中,使整本书阅读产生持久的效力。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将整本书创意阅读路径归纳为“理—聚—探—移”四个环节,下面就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深入阐述这种创意阅读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理”文本梳理是起点
“理”,即情节内容的梳理。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教学,必须着眼于“整”,必须立足于“整本书”。虽然整本书阅读会有关于书中某些章节和精彩片段的重点品鉴和探究,但必须守住“整”的底线,从整本书出发,运用整体思维和策略来展开阅读梳理,这个过程是一个极具创意和挑战的过程,也是一段愉悦的阅读之旅。具体而言,文本梳理有三种方式:
1.主题式梳理。师生围绕书中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题,通过内容重构、前后勾连、整体观照等来梳理相关情节内容。如以“贾宝玉的烦恼”为主题,进行细读梳理:在整部作品中,贾宝玉有哪些烦恼?结合文本具体梳理概括出来。若是以“贾宝玉生命中的舍离”为主题进行梳理,主任务则可以设置为:梳理整合与贾宝玉有关的舍离场景,并尝试分类。主题式梳理操作比较简单,但创意阅读的可贵之处在于选取主题的角度要新颖,并与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经验相契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容易着手;同时,主题指向性要清晰,便于学生准确地锁定内容,展开有效梳理。如果主题庞杂而模糊,难度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就会不知所向,难以清晰地梳理作品内容。比如有的老师让学生梳理“《红楼梦》的十个大事件”,这个主题就有点模糊,具体什么是“大事件”,每个人心中的标准不一致,就会导致梳理对象宽泛而难以深入。
2.情境式梳理。设计情境化的任务,通过项目化方式让学生梳理相关的内容。如: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套“宝黛爱情”主题明信片;为贾探春创建个人网络空间;为林黛玉设计个人衣橱,等等。注意情境的设计既要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唤起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又要利于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旨归。任务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能为情境而情境,为活动而活动,为创意而创意,造成对作品的误读、浅读、俗读。若设计这样的情境式任务:《红楼梦》中,如果贾宝玉得了传染病并传染给了五个人,最有可能是哪五个人?这样的情境任务,除了引导学生进行一番无端的猜想之外,对于作品的理解作用甚微,且有恶搞经典之嫌。
O259VuAYwcWZDX9HBFwXRrNBWWodfM8EfuhDGTHaYsk=3.活动式梳理。通过画思维导图或关系图、举办主题演讲、撰写人物传记或读书报告等活动来引导学生梳理内容。这种方式不仅利于课堂展示,也能从听、说、读、写等多个维度开展创意阅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如: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王熙凤的人生经历,用一个字来概括她在相应阶段的行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妙玉写一份简历或人物传记;替远嫁的探春写一封家信;以“宝黛爱情”为专题召开小型交流会,等等。
二“聚”筛选聚焦是关键
“聚”,即聚焦研讨点。整本书阅读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拓展空间,在整体梳理的基础上,师生要不断筛选、聚焦、论证研讨点,从而为深入而集中地展开文本研讨作好准备,这样才能把书读深、读透,而不是浮于情节或内容的表层。《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非常复杂,我们若要研讨其中的人物,就要在整体梳理完主要人物的基础上,再聚焦其中一个或几个人物进行重点研讨。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步骤逐渐“聚焦”:
1.在赏读这些人物的时候,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2.其中哪种方法,可以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整体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
3.如何理解《红楼梦》中塑造人物的方法:二元对立,一元为主?
4.如果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例进行人物对比分析,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通过这样的四个步骤,我们从《红楼梦》广阔的人物世界中逐渐聚焦到了“二元对立,一元为主”的人物塑造方法上,进而引导学生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具体人物进行赏析。
例如,我们研讨贾宝玉的人物形象时,学生在整体梳理的基础上对宝玉的形象进行了概括,形成了“我眼中的贾宝玉”人物轮廓,接下来可以通过以下环节来逐渐“聚焦”:
1.“非打即骂”和“畏父如虎”是贾政与贾宝玉亲子关系的全部吗?
2.贾宝玉为何不喜欢读书,是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吗?
3.贾宝玉为何会产生“水、泥骨肉”之论,是呼吁男女平等吗?
4.作者为何要塑造贾宝玉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这样的研讨过程充满创意,培养了学生思考、辨析、表达等综合能力,这是整本书阅读中引领学生思考逐渐走向深入的一种关键手段,对学生思维发展和审美提升都有重要意义。
三“探”研讨探究是核心
“探”,即研讨探究。聚焦的目的是为了深入地展开研讨,如果只有梳理和聚焦而没有探究,那么整本书阅读就无法走向深入。有了前面的“梳理”“聚焦”作铺垫,再到“研讨探究”环节,如同曲径寻幽、深海探珠,师生将集中在一个重点问题上进行深入研讨。
例如,我们探究“贾宝玉生命中的舍离”时,通过梳理、聚焦,重点探究“哪一次舍离是促使贾宝玉诀别尘世最重要的原因”,从而深入到小说“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的情感主旨,领悟贾宝玉“抱情而遁”的人物归属;研讨林黛玉时,重点探究“林黛玉与友人在相处过程中是如何化解矛盾的”,从而引出小说中人物的相处之道,引导学生学习人际关系的处理;研讨王熙凤时,可以重点探究“王熙凤为什么具有如此复杂的个性特征,这个人物的悲剧命运有何典型意义”;研讨贾府中的仆人形象时,可以重点探究“作者塑造这些小人物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深入解析小说的创作艺术;研讨书中的教育理念时,可以深入探究“《红楼梦》中世家教育与家族兴衰的关系”,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揭示煊赫一时的贾府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加深对小说批判意义的认识。
研讨探究是师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重、难点的集中突破,只有通过这一步,学生的思维之花才能在作品的深处绽放。在对问题的深入交流中,学生的高阶思维产生了;在对主题的研讨中,学生的深刻认知发生了;在对语言的品咂鉴赏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了。因此,研讨探究是整本书阅读最核心的步骤。
四“移”迁移生发是旨归
“移”,即迁移运用,就是将阅读中产生的感悟和体验即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联结,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指引现实人生,享受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和获得感。面对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学生如果能将其中的人事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并且获得某种给养,这部作品才真正对人的自我成长产生了意义。
在探究“贾宝玉的烦恼”时,可以将他的诸多烦恼与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烦恼进行迁移,比如,与父辈价值观的背离、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情感与友谊的冲突、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的错位等,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探究“林黛玉与友人的相处之道”时,可以将其迁移到学生生活中与朋友的相处方式,从而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探析贾探春这个人物时,可以通过对其人生经历的梳理,发现她一生都在不断地和命运抗争,呈现出对生命尊严、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执着追求,从而让学生明白: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以葆有精神的高贵。
下面是一位学生在“贾探春的个性空间”主题研习中以人物口吻写的一篇空间日志:
时间:秋天
天气:小雨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2班
申展培
日志内容:
又是一年金秋月,我要走了!
嫁妆已尽数搬上车,连同我的字画、诗稿,以及一切过往。微雨打湿了青石阶,升起阵阵凉气,我披上红裳,方体会到稼轩先生所言非虚:“天凉好个秋!”
透过层层芭蕉叶,我看见了那座熟悉的小阁,曾经我吟诗踱步的地方,已散落一地杂物,罢、罢、罢,反正,它已经不再属于我了。想想远赴的新楼吧,那里依然可以种上芭蕉、铺上新石,修葺成另一个秋爽斋,我依旧做我的蕉下客。得、得、得,快上路吧,已不必再胡思乱想。
你问我为什么流泪?唉,眼泪是有限的,伤离别,当地上落满斑斑点点的泪痕,人便淡然了,讲得难听点,便麻木了。
眼中景,眼前人,没有一个不让我潸然泪下的。草木尚有荣枯,曾经与我调侃笑骂的林妹妹,已然病逝;曾经温柔浪漫的宝玉,如今也疯疯癫癫,玉石无光。几多伤感几多愁,我的眼泪怕是已经流尽了。
时辰到了,该出发了,我在喜庆的簇拥中上了车,留下身后隐约的啜泣。马车缓缓启动,驶离了我的秋爽斋,前方尚有三千风雨等待着我,但我无甚感想,既然造化这般,那不妨接受它。在车上,我不禁想起,太太夫人常念叨,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为世人安排缘分。那么,悲欢离合也应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这不免令人沮丧,成王败寇,风花雪月,竟只是他们的一段唱本。但既已入戏太深,那就老老实实演完吧。于己虽无甚裨益,但至少不坏,于他们,饭后谈资,快快活活,也实属不错。
夜深了,车马依旧行着,万籁俱寂,只余车轱辘吱吱呀呀,我睡意蒙胧,恍惚间,眼前忽然开朗,一曲绵绵的清曲萦绕心头,我喃喃地唱道:“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奴去也,莫牵连。”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探春远嫁前夜的见闻感受。首先,学生所写的人物心理是符合人物处境的。探春远嫁在原著中未作详细描述,学生紧扣人物情感,将探春的不舍和悲伤通过“芭蕉夜雨”、告别“熟悉的阁楼”、听到身后“隐约的啜泣”等镜头呈现出来。其次,探春的伤感是清醒的,感性中带着理性,这也符合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性格特征,甚至连探春喜书法这样的生活特点,也通过“连同我的字画、诗稿……”这样的细节表现出来,学生对人物的体察可谓深刻。同时,这段文字语言细腻生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缠绵悱恻的伤感之情,尤其是最后一段唱词,引自原著,十分贴合这篇日志的情境,读来特别打动人。透过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学生已经循着文本走进了红楼人物的内心世界,懂得体察人物的苦痛,理解了探春应对人生苦难的方式:宽容、豁达、随分,这是十分可贵的。当这样的理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生命自觉,整本书阅读才真正提升了学生的精神素养。
诚然,“迁移”一定是在梳理、聚焦、探究的基础上自然流动生成的,教师要有创意地设计一些恰当的任务,来促成学生阅读迁移的有效达成。不能为了迁移而随意拔高或者将生动的文本教条化,任何课堂策略都必须服从于课堂的生成性和学生阅读的适配性,尤其是面对《红楼梦》这样一本思想内涵丰厚的大书。正如鲁迅先生说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以阅读的时候更要注意不能随意迁移、胡乱拔高。
“理—聚—探—移”的整本书创意阅读路径,融合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运用这种创意阅读路径对名著进行深入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让读书、读整本书成为学生一生的习惯,让名著真正滋养学生的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