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乡土资源,提升学生公共参与能力

2024-07-19詹光明

中国德育 2024年11期

摘 要 乡土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资源。以乡土文化资源为载体,培养学生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既有利于厚植乡土情怀,又能强化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共秩序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引入乡土热点新闻、巧用乡土文化习俗、巧借乡土历史遗迹,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道德与法治教学;公共参与能力

作者简介 詹光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月塘初级中学,高级教师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责任意识是指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并能转化为实际行动。[1]有序参与公共生活是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本文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依法行使权利”专题为例,探讨如何巧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深度参与,在体验和感悟中建构知识,培养学生有序参与公共生活能力的实践路径。

一、巧引乡土热点新闻,培养守规矩意识

乡土热点新闻是一个地区的热点事件,在当地的社会关注度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生活性、真实性、鲜活性等特点。把富有乡土气息的内容引入教学,把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法律知识融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是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的追求。

讲授“依法行使权利”时,笔者以福建省莆田市政府推出“莆阳开春,开河、开街、开村”“莆田元宵·迎福闹春”等乡土热点新闻导入,开展议题式教学。学生观看视频“木兰溪十里风光带”,木兰溪沿岸水陆相通,如画的美景让学生沉醉其中,兴趣盎然。教师结合视频内容提问:若要游览此美景,可选择哪种交通工具?学生不约而同回答:游船。教师顺势以“购买游船船票”为情境,设置子议题一“自由有界——分析绶溪水上巴士乘坐规则的制定依据”。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船票背面的“乘船须知”,围绕子议题一,提出如下问题:(1)你乘坐过“水上巴士”吗?请分享你的游玩经历。(2)请结合“乘船须知”的规定,分析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什么?(3)若有游客不遵守相关规定,你会如何劝阻?

问题(1)意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游玩经历,学生可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多角度进行回答,该问题旨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分享中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其对家乡、社会的责任感。问题(2)意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例如,“乘客须在所选班次出发20分钟前抵达码头”,这是让学生懂得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觉维护他人的合法权利;“乘客严禁携带易燃、易爆、腐蚀性、尖利等危险品及家禽宠物上船”,这是让学生知道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以及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乘客须穿好救生衣,服从管理,游览中不得在船上随意走动”,是为了保障行船安全,保护其他乘客人身安全。

对“乘船须知”子议题的探究,让学生懂得了“自由有界”,能增强学生的规矩意识,懂得作为公民要依法、依规参与公共生活,必须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法律法规。

二、巧用家乡民俗文化,养成重程序观念

家乡的民俗文化,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为学生所熟知和喜爱,也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之一。将家乡民俗文化活动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增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对家乡民俗文化的认同感。

在讲授“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这一内容时,教师播放视频“村落踏马迎春民俗活动”。踏马迎春,古风古韵,自清朝传承至今已有300余年,当地人以这种特别的方式表达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向往。马蹄缓踏、锣鼓喧天,巡游队伍经过古建民居、祠堂牌坊、街道村落,所经之处人山人海,所到之处都秩序井然。教师结合视频情境,开展子议题二“巡游有序——探究村落踏马迎春民俗活动如何做到秩序井然”的探究,设置了“踏马迎春民俗活动前,主办方需要做哪些工作”“探究村落踏马迎春民俗活动如何做到秩序井然”等问题。学生对于这些民俗活动已有过感知和体验,加之教师的引导、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自然产生了思维碰撞。“踏马迎春民俗”活动前,主办方须向主管部门报备巡游时间、路线、参与人数、活动方式等详细信息,活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报备方案进行,还须向当地公安机关申请,由相关部门派出警员维持秩序,以保障巡游活动顺利进行。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实现知识在生活情境中的迁移与运用。

巧用民俗文化活动创造情境,能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体会到作为青少年,要关注家乡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参与公共生活,自觉遵守法律和公共秩序,不断提升自身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的实践能力。

三、巧借历史文化遗迹,提高实践能力

乡土历史文化遗迹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最能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的“活化石”,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资源。将乡土历史文化遗迹融入教学,挖掘资源与教学的结合点,开展基于议题的探究活动,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乡土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真实的社会情境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以真实的故事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体验,把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笔者在讲授“公民权利受到损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时,以“我在春节期间,游览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时,遭遇消费权利受到侵害的真实经历”为情境,设计子议题三“维权有术——探讨古街购买的耳环有瑕疵该怎样依法维权”。议题情境是“老师带朋友去古街游玩,古街上的一家售卖纪念品店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我们挑选并购买了一件纪念品。到家了才发现该纪念品有瑕疵,老师应该怎么办,请帮老师出主意?老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维权?假如老师想通过诉讼的方式维权,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等问题。该情境是教师的真实经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遭遇过的类似问题,贴近生活的实际。把情境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任务的设计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直面现实生活,学生们在讨论、争辩中形成“公民权利受到损害时,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维护权利的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观点。如此,学生既学会了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又懂得了要依法依规参与公共生活,在问题解决中提升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古街区是莆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是莆田市的名片,但古街存在乱摆摊设点、游客随手丢垃圾等不良现象,影响了莆田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借机开展针对性教育:同学们,既然大家看到了这些不良现象,作为莆田小主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家乡的文明、美丽贡献力量。课后,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对古街区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形成调查报告,一个月后把调查报告结果反映给有关部门。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以致用,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自己、集体、社会的责任感,培育担当精神,增强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法治模块的教学,教师可借助乡土优秀文化资源创设情境,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讨论以及体验探究,使教学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8.

责任编辑︱赵 庭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常规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责任意识素养的实践研究”(FJJKZX22-66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