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理论下提升初中主题班会实效性的策略
2024-07-19王艳杨玉杰
摘 要 在初中阶段主题班会中引入对话理论,能够保证教师与学生开展深层次对话,推动教师与学生在思想、情感、学习、生活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实现主题班会的育人目标。目前,教师对话素养不够、课堂对话活力不足、师生对话渠道不畅等问题阻碍着主题班会对话的顺利展开。因此,亟须优化初中阶段主题班会对话形式,以厚植文化底蕴提升对话素养、注重社会实践提高对话活力、优化师生关系打通对话渠道等路径,提升初中阶段主题班会实效性。
关键词 主题班会;对话理论;初中
作者简介 王艳,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四中政教处主任,一级教师;杨玉杰,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四中,二级教师
教育学家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初中阶段的主题班会中引入对话理论,能够确保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深层次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分享兴趣,提升其体验感和参与度,推动教师与学生在思想、情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深度交流。
一、初中阶段主题班会对话的现实困境
(一)教师对话素养不够
初中阶段主题班会涵盖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对教师的对话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现实中,一些教师受制于自身水平,不敢与学生对话,转而以“图示的、权威的”独白代替“论争的、活跃的”对话,使主题班会陷入单一枯燥的尴尬境地。此外,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一些教师为了调节主题班会的氛围,将所谓“媒体技术”引入主题班会中,以视频互动代替教学对话,这些看似营造良好班会氛围的手段正在弱化教育的主动性。
(二)课堂对话活力不足
一方面,初中阶段主题班会的课程设置往往是相对固定的,即固定的场域、固定的教师、固定的学生,甚至是固定的主题,要改变这种单一的主题班会是不容易的。另一方面,初中阶段主题班会作为一门帮助初中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的课程,其实质是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培塑,而不是强迫初中生接受。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提高了主题班会的设计和组织标准,也提高了授课方式和效果的要求。而在这一点上,教师还有可操作和优化的空间。
(三)师生对话渠道不畅
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沉浸在单向灌输与“强制压服”的对话渠道中,无法深入学生内心。此外,对话渠道应该具有针对性和丰富性,应当是“滴灌”而不是“漫灌”。但在实践中,初中阶段主题班会大多呈现出的还是“教师说、学生听”,抑或依赖大量的文字材料或观看视频资料启发学生,对话渠道单一,难以实现主题班会启智润心、浸润人心的目的。
二、初中阶段主题班会对话的改进策略
(一)厚植文化底蕴,提升对话素养
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和广泛的应用场景。教师要勇于开展对话,首先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先进理念,并将其转化为主题班会对话中的事理、道理和情理。其次,教师要深入备课,详细掌握对话所涉及的各领域知识,特别是初中生重点关切的社会热点和价值立场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最后,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应充分赋予学生表达的权利,并在学生的语言表述中准确捕捉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通过更具包容性的议程设置来施加积极影响。唯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真正提升自己的对话素养。
(二)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对话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教师要深入研究初中生的思想发展、认知学习、价值选择、信息接收的规律和特点,以初中生普遍关注的热点和困惑为着力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对话为手段,创新主题班会设计和安排,将对话理念贯穿班会设计、班会交流、班会活动、班会评价等各方面,使初中阶段主题班会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关注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也引导学生描绘美好的奋斗蓝图,进一步增强初中生的获得感。同时,还需要加强主题班会同社会实践的对话,“不仅在教室里讲,也在社会生活中讲”,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准确把握社会动向,帮助初中生明确问题所在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切实提高初中阶段主题班会回应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优化师生关系,打通对话渠道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初中阶段主题班会对话质量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教育本身就是对话,是上一代与下一代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人类的历史经验与学生个体的对话。”教师要突破“你问我答、你说我听”的主题班会模式,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相互尊重、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避免教师单向灌输,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高质量的对话筑牢主题班会的实践基础。
三、初中阶段主题班会对话的模型演练
初中阶段主题班会对话教学模型包括目标向度、班会流程、教学设计三部分,即教师要在给定的主题班会中选取教学案例、设置对话主题、引导学生对话等。下面以初中阶段主题班会“法律为我保驾护航”为例,展开对对话模型的设计。
(一)主题选取的因由
第一,培养初中生法治素养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法治素养列为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之一。初中阶段主题班会作为培育中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理应在中学生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围绕法治素养展开的对话主题十分丰富。初中生的价值观尚未形成,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在受到非法侵害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从学生对话题的了解程度看,“法治”无疑是其必须熟悉且掌握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第一,在“对话讨论”中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观点、释放主体效能、抒发个人情感的机会与平台,使学生充分了解法律内容,提升学法、用法意识,树立宪法法律信仰。第二,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具体情境下法律的适用边界及其应用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具体目标设定如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应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二是唤醒初中生学法、用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的开展
其一,主题的选取与话题预设。围绕“法律为我保驾护航”,笔者拟定了两个对话主题。一是“给同学起侮辱性外号是否触犯法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法律常识;二是“遭遇校园欺凌你会怎么办”,旨在引导学生初步具备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其二,课前的分组与预习。让学生按照10人一组的标准自行分组,共形成5个对话小组。每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围绕课前发布的对话主题展开讨论,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
其三,课堂的展示与对话。将课堂分为三个对话模块,分别是“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与小组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在“学生与学生对话”模块,各小组的汇报人阐明本组观点。在“小组与小组对话”模块,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观点相近的小组进行引导分流,鼓励各小组结合此前的汇报内容,重新整合小组观点。需要指出的是,“小组与小组对话”模块的汇报内容可以由对话互动、情景模拟、手工制品等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与教师对话”模块,教师可结合学生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对话再到整合观点的过程,充分点评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应展示出对主题内容的深度理解,并通过引人入胜的案例和有说服力的理论,引导学生深化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其四,课后的评价与反思。在教师评价方面,教师对本堂主题班会课的设计和研究及其在“学生与教师对话”模块的表现均是评价的重要维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备好课,研究好与法律相关的内容;在课中抓住学生对话、小组对话的重点,积极回应学生的问题关切;在课后及时撰写反思或其他生成性内容,做好学生课后解答工作等。在学生评价方面,学生在本堂主题班会课中有三处重点评价点位,即课前的预习记录表、“小组与小组对话”环节的生成性成果、课后运用能力。在课堂评价方面,要以对话成效为重点评价维度,即要重点评价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彰显,教师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对话空间,课堂模块的分布与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等。除此以外,教师与学生可将课堂各环节中的素材和语言整理成册,为今后开展主题班会提供可参考、可借鉴的案例,以期不断提升初中阶段主题班会对话质量。
责任编辑︱乔 羽
*本文系成都市新都区2021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提高初中阶段主题班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XDJK2105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