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班会的解构与重构
2024-07-19陆其航
摘 要 班会是班主任日常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一环,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近期遭遇的困境选取班会主题,并通过师生共商共议的方式予以解决。当下,德育班会存在浅表化、空洞化等问题,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为此,班主任应当基于班会的针对性强、师生共商的特性,以德育叙事理论为工具,围绕德育主题进行创造性建构,通过德育班会改善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道德体系。
关键词 德育班会;德育叙事;班级管理
作者简介 陆其航,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金筑实验小学校
德育班会是指具有德育意蕴的班会,其在各个教育阶段中都有着重要地位。当前,德育班会在落实层面存在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等问题,其育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需要以德育叙事理论为工具,对德育班会进行解构和重构。
一、德育班会的现状
德育班会既有助于班主任更好地管理班级,也能使学生受益终身。在我国的各个教育阶段中,德育班会都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其落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当前,德育班会存在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等问题,甚至变成了“消息通知会”,其育人作用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班主任应进一步加强对德育班会的建构。学生作为学习生活的主体,理应成为德育班会的主要发言人;班主任则要做好主持人的工作,针对不同的德育主题选择故事,在故事中寻找合适的德育切入点,帮助和引导学生在讲述、聆听故事的过程中获得个体化和情感化的体验,在叙事和探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道德思想。
二、德育班会何以叙事
(一)以故事、对话为底色
很多班主任擅长以故事创设情境,进而导入德育班会的主题,但是往往不能在后续的班会课中完全发挥故事的育人作用。要充分发挥故事的育人作用,班主任应该以故事贯穿整个德育班会,将班会内容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使其共同服务于同一个主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叙事之前,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秩序之中已具备先在性的价值准备状态。[1]教师和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阅历,对事物的阐释方式也各不相同。班主任需要意识到,对话的本质应该是平等的。班主任不能强硬地转变学生的看法,而应通过不断的引导、对话来使其逐步转变。班主任可以根据德育班会的主题,向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抽丝剥茧地提炼其中的德育意蕴,通过对话引导学生领悟故事中的道德要求,摒除自身原有的错误观念。
(二)以感悟、移情为路径
班主任不仅要在德育故事的选择上下功夫,还要在叙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移情。在讲述德育故事时,班主任应该对故事进行细致的解构,先从故事发展的顺序入手,让学生形成大致的理解,再对故事的每一部分进行叙事,帮助学生找到理解方向。要打破传统的整合每一小部分主题、进而归纳整体主旨的做法,在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将主旨归纳出来,然后对照着这一主旨,去故事中寻找对应的表现。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班主任叙事的过程中,下意识地寻找契合德育主题的情节,以此打破师生之间的思想壁垒。
在叙事的过程中,班主任除了要激发学生进行感悟,更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移情。移情不是简单的情感投射,而是设身处地的情感联想。处于移情中的人在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时,会不自觉地采取措施来减少这种痛苦,这就意味着移情包含着道德动机。让学生学会移情是德育班会的主要目的之一。当学生将自己带入他人的情境之后,班主任就可以开展进一步的德育叙事,帮助学生在学会移情的基础上产生道德动机。
三、德育班会如何叙事
(一)教师叙事:解构德育主题
班TGXZmhcDJf9qvMRuyp4Sdw==主任作为德育班会的主持人和引导者,要在班会开始之前,根据主题做好前期工作。班主任在对德育主题进行解构时,需要对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具备清晰的认知,并基于此对德育主题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构。
此外,班主任在解构德育主题、进行叙事时,需要寻找合适的支撑点。支撑点不仅能让班主任在叙事过程中始终保持目的性,也能避免其在面对不同学生、不同故事时发生自我偏离。
“叙事我”的观点认为,人的道德认知是在叙事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发展的。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人的一生都在各种各样的事件中度过,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源源不断的叙事来实现对自我道德的建构。学生虽然是尚未完善的、不成熟的个体,但正是这种不完善为叙事德育提供了可能。因此,班主任在解构德育主题、进行叙事的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保持叙事的目的性和叙事的发展性。在实际操作中,班主任还应注意叙事留白,要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的空间,引导其在自我建构的同时进行“创构”,真正建立属于自己的道德体系。
(二)学生叙事:创构德育主题
在德育班会中,学生叙事也是值得班主任重视的一个部分。与班主任不同,学生的道德体系尚未成熟,他们在叙事过程中并不拥有随时可以拿来用的实际经验。因此,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在进行叙事时学会创构。创构指的是通过融入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重点在于“创”。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创构并不代表要打破班主任之前的叙事。相反,学生要在班主任解构的基础上进行创构,切忌偏离本来的德育主题。
要让学生学会创构,需要以下几个条件:一是班主任的解构要合理、到位、目的明确。德育班会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学生当下面临的道德困境,并讨论出具体方法。班主任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明确、合适、能实现的主题,为学生提供一个可“创”的平台。二是道德故事要与学生的实际经验具有一定的重合点。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从重合点出发,探知故事中的其他德育意蕴,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中。三是教师要给予学生试错的机会。在创构中,学生很可能偏离原本的德育主题,甚至形成相悖的看法。此时,班主任需要重新引领学生身入其境,引导学生形成移情,使其重新回到原本的德育主题中。
总之,学生叙事中的创构并不是天马行空的乱想,而是要在一定的道德范围内解决问题。这一范围也就是德育班会旨在达成的德育目标。班主任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引导、支撑的作用,不断调整学生的创构方向。此外,班主任还要为学生搭建创构平台,将德育意蕴生活化,让学生能用有限的生活经验理解班会的内容,继而在德育故事中进一步培养道德意识,增强道德动机。
(三)交互叙事:重构德育主题
在德育叙事理论中,“叙”指的不仅是单向的陈述,也包含了交互叙事。班会课作为班主任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应该时刻遵循教学的主体性和主导性原则。学生叙事需要班主任以支撑性话术进行引导,教师叙事也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创构,这正是德育叙事的魅力所在。
首先,交互叙事意味着师生视域的平等。在同样一件事面前,具有不同视域的师生双方很难互通对道德事件的看法。而交互叙事意味着在班主任主动解构德育意蕴的同时,学生也能基于有限的道德经验进行回应。如此一来,学生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虽然还不能完全与班主任处于同一视域,但可以在班会课的事例中跟上班主任的步伐,达成既定的德育目标。
其次,交互叙事意味着道德体系是能够被主动建构的。学生可以借此拓展新的人生故事以及可能性,有目的地重塑与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重塑对过去、当前、未来的生活故事的意义阐释。[2]班主任的道德体系也可以在叙事中被不断建构。交互叙事有助于师生双方更清晰地审视自身,从而不断地在叙事过程中建构自身。
最后,交互叙事意味着德育班会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班主任作为学生的主要负责人,在教学和管理中,不能一味地命令和强制学生。心贴心的交流、自然的关怀才是正确的师生相处之道。对于学生来说,班会课常常是枯燥的、带有明显目的性的。受此观念影响,学生的心理屏障将会变得更加牢固。此时,班主任可以巧妙地将“大道理”寓于有趣的故事之中,让学生的心理警戒逐渐放松,并通过平等、真诚的对话,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其中,主动完善自身的道德体系。
综上所述,德育叙事理论的加入既能帮助班主任有效避免德育班会内容空洞、形式单一等现存问题,也能促进师生双方主动建构自身道德体系。德育叙事能够系统地将德育主题串联起来,给予学生完整的道德体验,是班主任在德育班会中不可多得的实践工具。
参考文献:
[1]李西顺.德育叙事过程之“前视域”研究[J].教育研究,2015,36(3):18.
[2]李西顺.德育叙事的重塑对话技术[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21(6):107.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