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数字思政”的“邵武答案”
2024-07-19吴耿华李春平
摘 要 新时代,在推进教育数字化,以数字赋能“大思政课”,促进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整合发展的潮流中,福建省邵武市思政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数字思政”本土教育之路:以数字化建设为着力点,增强本土思政的支撑力;以数字化教育为落脚点,增强本土思政的感染力;以数字化评价为关键点,增强本土思政的有效力。以“三点发力”促思政本土化见行见效,在“数字思政”本土化求索之路上扩面提质,给出了思政育人的“邵武答案”。
关键词 思政课程建设;数字化;本土思政资源
作者简介 吴耿华,福建省邵武市通泰中心小学校长,高级教师;李春平,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水北分校,一级教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数字赋能行动”“教学方式变革行动”,要求“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随着新时代数字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使得“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为创新、评价体系更显精准、育人过程更具成效,成为推进“数字思政”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抓手。福建省邵武市思政课程建设紧跟新时代改革步伐,以“智慧城市”推动“智慧教育”进阶,建成教育信息化城域主干网,设有网络信息节点13,000余个,实现了全市学校、办公室、班级网络及设备的全覆盖。此外,邵武市借助文化古城、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地域优势,基于中央苏区纪念馆等本土红色资源、生态科创馆“竹立方”等自然资源、黄峭家训馆等人文资源,积极探索“数字思政”本土教育之路,致力于解决教与学方式单一、本土思政资源运用不充分等问题,努力实现本土思政资源助力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以“数·建”为着力点,增强本土思政的支撑力
在当今信息化和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邵武市积极推进本土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增强思政教育的支撑力,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一)培塑“新”的理念
对“数字思政”的科学认识与精准把握是新时代实现“大思政课”优质发展的基础,它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一场教育思维变革。一是提升认知。邵武市以新理念培塑为首要目标,构建以市教育局为主导、学校为主体、思政教师为主角的“数字思政”本土化路径探索模式,进行高起点谋划、专班式推进,不断提升相关责任主体对“数字思政”本土化生命力和必要性的认知。二是浸润渐入。邵武市通过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着力加强思政教师对“数字思政”本土化的育人手段提升、方式更迭、手段创新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牢国家课程本土化创新理念。三是践行日新。邵武市以课程中本土思政资源的媒体化、场景化、形象化创新为基本点,广泛开展案例宣传、课例研究等活动,促进思政教师充分运用数字思维创造“思政本土元宇宙”,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夯实“物”的基础
数字基础设施对“大思政课”的技术支持是推进“大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也是优化提升“大思政课”整体环节的保障。一是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邵武市在网络信息节点全覆盖的基础上,引入智慧教育平台与设备,与邵武融媒体、邵武在线、邵武绿色产业发展团体及红色教育资源网协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融通的本土思政课“信息群落”,形成全媒体网络传播矩阵,满足学生个性化、精准化学习需求,增强其浏览体验感和信息获得感。二是软件建设前沿智能。邵武市与科技公司合作,加强智慧教室、虚拟仿真教室等硬件技术设施建设,完善“数字思政在邵武”应用场景,形成一整套在线教学、互动、测试的本土数字教学基本模式,提高教、学、管、评、研等教育过程的数字化水平。三是意识形态防线筑牢。邵武市加强网络安全保障、数据保障,切实做好技术安全、算法安全、数据安全等管理和网络安全态势监测,确保“数字思政”本土化平台可用、可靠、可控。
(三)提升“师”的能力
“数字思政”的提出不仅重塑了思政课各要素,也对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邵武市把握“数字思政”关键因素,以“数字思政”本土化能力培训为提升策略,实施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培训2.0行动,开展数字技术、数字教学、思政数字等三个专项进阶培训项目,创新建立市教育局出单、学校接单、思政教师答单的“三单”式“数字思政”本土资源课程创生项目,形成金字塔形的队伍结构,砥砺于思政师资培训的目标达成,打造一支“数字思政在邵武”集成资源的生力军。
二、以“数·育”为落脚点,增强本土思政的感染力
邵武市深化本土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致力于打造更加生动、高效、富有感染力的思政教育新生态,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努力培养具有时代感、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青少年。
(一)深耕“数字本土化”育人课程
思政课程是一门贯穿中小学教育全程的理论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同时,课程思政也对现行课程体系及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数字本土化”提高施教精准度。邵武市根不同学段、不同班级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发展水平,通过课前的在线问卷、自动评卷分析系统等数字技术与工具以及课中与课后的嵌入式信息平台,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实时、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适时调整本土资源的内容层次和教学容量,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数字化的评测定“教”推动精准“滴灌”。二是“数字本土化”提高教材充盈度。国家教材的本土化需要对教材内容及资源进行适当的扩充,让地方的课程资源在数字化“云”平台得到多样化、显性化呈现。在城域网中,共建共享的邵武金坑红色文化、“竹立方”自然文化、“元·和平”数字文化、傩舞和三角戏优秀传统文化等一系列本土资源得到梳理,并被分类呈现,让教材内容更加丰盈、更加便捷、更加本土化。三是“数字本土化”提高资源契合度。思政一体化的形态是螺旋上升的,对同一个资源点的资源样态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打造邵武“数字思政”本土资源库,以前期测试为参考,对于相同的资源点开展阶段性改造。例如,邵武竹产业名片“竹立方”、古镇名片“元·和平”、红色资源名片“金坑红色教育基地”等相关内容,在资源库中以动画、视频、模拟参观、论坛讲座等不同形式呈现,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
(二)拓展“数字本土化”育人场域
数字化可以实现对传统育人场域的拓展,增加虚拟及体验式的教室或场景,增强思政课程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一是模拟真实情境,助力体验式学习。邵武市借助“AR”“VR”等数字技术与资源,创设本土化思政情境,承载体验式学习任务,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鲜活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深度式学习。二是“云端”研学旅行,助力项目式学习。邵武市与中央苏区邵武纪念馆、邵武市博物馆、邵武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16家单位联结,开发了“云端”研学旅行项目,开展学段衔接、上下贯通的研学项目式学习,以“上云端”的方式实现学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链接,推进“学、思、践、悟、行”一体化。三是家校链接纽带,助力家长端学习。邵武市积极打造家校协同育人数字化平台,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账号等平台推送本土化数字资源,将本土思政教育引入家长学校,实现“父母思政课”的快捷、方便、高效实施。
(三)融通“数字本土化”育人资源
邵武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为本土思政教育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师训融通。邵武市建好用好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教育资源,将新颖、前沿的数字技术学习培训与课程本土化解读学习培训有机融合,以提高教师利用信息科技筛选、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形成思政本土化的精品课快递式课堂模式、师资培训直播方式与融合方式、备课基本模式路径等范式,开拓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新空间。二是生学融通。邵武市实施城乡一体化办学,以获取优质师资、创设“双师”课堂为基本样态,探索形成“异地同堂、双师协同”的资源交互式、“多室共学、共研同师”的可视化互动式等新型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对外交流方面,2021年起,福建邵武、西藏昌都、新疆奇台紧密互动,实现闽藏疆三地同步课堂、异地双师课堂教学。“云端队会”“云端共办成长礼”“云端共读队报”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三是学科融通。邵武市充分构建大思政格局,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合作,依托数字资源,共同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思政,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本土思政资源,罗列契合点,形成资源矩阵,为课程思政提供接地气的渗入点,实现课程统整,让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同时,潜移默化汲取思政教育力量。
三、以“数·评”为关键点,增强本土思政的有效力
邵武市积极探索和实践本土思政教育的有效评价机制,旨在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增强教育督导的实效性。
(一)学生评价重素养
邵武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因校制宜建立“立德币”“树新币”“立本争星”等本土特色评价系统,同时全员参加“邵武智慧评”项目。评价机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加持下,顺利实现思政课程教学内涵稳步提升。教师根据学生在邵武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文明志愿者活动、邵武劳动实践基地活动、“五节二十四节气”时令传统优秀文化传承活动等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实时纪录,准确掌握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力推动“数字思政在邵武”落地落实。
(二)资源评价重指标
在“数字思政在邵武”的资源矩阵运用支撑下,智慧课堂能够对资源的响应度、效能度进行数据分析,更重要的是对以“AI”技术为支撑的学生个体课堂表现进行记录分析。城区18所中小学已建成专项的智慧教室,能够常态化开展本土资源的运用评价,使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得以直观展示。此外,教研团队可以通过数据对本土资源进行筛选和改进,确保教学资源质量的持续优化和提升。
(三)督导评价重成效
创建教育督导信息化平台,建立学校落实省颁课程专项督导评估工作体系,将思政教师的教育教学、跨学科的融合等作为责任督学下校挂牌督导的内容之一,要求学校把本校教师的本土思政资源贡献量、学科本土思政资源导入量、学科本土思政资源渗透量、评价本土思政资源整改量作为评价指标,实现实时跟踪、动态监测,形成科学督导、精准督导。同时,将学校落实思政教育情况纳入学校领导班子考核评价、年度学校校长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和学校干部职工岗位绩效考评范畴,确保数字思政教育在学校落实落地。
自数字化赋能“大思政”以来,邵武市从初探者尝试到行动者反思再到实践者总结,不断在“数字思政在邵武”之路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数字思政整合资源“文化红”。邵武市坚持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富矿”,用好用活中央苏区纪念馆、中共苏区闽赣省委旧址等29处红色教育数字资源,建立线上党史数字平台。迄今,邵武市入选教育部、福建省“一校一案”德育工作典型案例18篇、福建省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项目30个、福建省大中小学思政课金课教案12篇。二是数字思政创新教学“使命红”。邵武市探索建立“现实课堂+数字虚拟”的思政教学新模式,每年组织6,000余人次线上线下开展本土“红色研学”主题活动,让学生“云游”革命纪念场馆、线上赏析红色影片、情境式诵读红色经典,与英雄人物跨时空对话,在“听红色事迹、看红色遗迹”中深度体验邵武精神。三是数字思政协同育人“格局红”。每年邀请党政领导、知名学者、非遗传承人、运动员等,结合自身特长与经历,开展“腾讯课堂”大思政讲座50余场次;联合宣传部、妇联、团市委等多部门,常态化举办“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和邵武市本土读书节活动;充分组织和发动邵武市“中国志愿服务网”注册的6,500余人的师生志愿者团队,先后组建了“蒲公英”普法志愿队、巾帼志愿队、环保志愿队、交通志愿队等38支志愿队伍,累计开展志愿活动300余场次,志愿服务时长达到2.2万小时。
新时代、新资源、新平台、新起点,邵武市思政课程建设将紧跟时代脉搏,把握新理念,贯彻新要求,坚守育人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在“数字思政”本土化求索之路上扩面提质,构建一个集邵武多元文化于一身的思政育人“铁城e学元宇宙”。
责任编辑︱乔 羽
*本文系2021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评一体化’研究”(JSZJ2115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