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数字技术优势 赋能德育评价创新

2024-07-19陈飞彭艳如

中国德育 2024年11期

摘 要 德育评价是德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创新德育模式和提升德育效果的重要工具。针对教育领域存在的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现象,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数字化赋能学校德育评价工作,以此塑造全新的德育形态,构建高质量德育体系,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 德育评价;数字化;规模化因材施教

作者简介 陈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彭艳如,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风小学校长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当前,教育领域仍然存在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德育评价是德育中的关键环节,对于促进德育模式创新、支撑德育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品德养成具有决定性作用。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成为了变革传统德育评价、塑造全新德育形态的关键变量,也是推动德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

一、数字化赋能学校德育评价改革的

发展背景

近年来,数字要素、技术、理念、思维迅速发展,全新的媒介环境重塑了人类教育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1]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引领教育数字化变革深入开展。数字化赋能德育评价能够以“小切口”撬动“大改革”,有助于解决传统德育中存在的一些难题,促进学生品德培育和高质量德育体系构建。

(一)数字化赋能学校德育评价改革的政策依据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2022年以来,国家全方位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增效,也为全面深化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开辟了全新空间。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加强过程性与增值性评价,注重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与激励作用”,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全面提升教育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提供了明确依据。

此外,2023年1月印发的《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积极创新日常沟通途径,通过家庭联系册、电话、微信、网络等方式,保持学校与家庭的常态化密切联系,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日常表现”。这一部署为以数字技术手段链接学校和家庭,打通以往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时空阻隔与信息壁垒,实现校家合作、协同育人奠定了政策基础。

当下,如何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赋能学校德育评价改革,提升学校德育成效,形成校家德育合力,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持续提升,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也是学校教育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题中之义。

(二)数字化赋能学校德育评价改革的主要动因

德育实践和德育评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缺乏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就难以建成高质量的德育体系。相对于传统德育中存在的育人资源不够丰富、时空条件较为局限、方法手段相对单一、因材施教实效不足、协同育人合作不畅等问题,德育评价面临的问题、挑战、难度更为突出。

在德育评价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这一现象容易导致评价结果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水平。常用的考试、访谈、问卷、测评等评价方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道德品质成长需求。评价结果常被运用于奖惩或排名,较少作为学生道德素养发展情况的参考依据,难以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引导作用,甚至可能引发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在技术手段上,学校的数字化设备设施和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导致数字技术在德育中的应用不足,制约了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效果的提升。

为此,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风小学针对数字技术推动德育评价改革工作,提出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数字赋能、突破评价瓶颈、提升德育成效的行动思路。

二、数字化赋能学校德育评价改革的

主要举措

东风小学现有41个教学班,1,700余名学生,85%的学生来自务工家庭,这对校家联通互动、协同育人提出了更高需求。学校积极探索贯穿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全过程的数字化、个性化、课程化评价模式,通过多项改革措施,持续提升德育质量和效果。

(一)建强数字设施设备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发挥新一代数字技术优势,推动教育评价理念与方式迭代升级,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是一个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2]为了回答好这一时代课题,学校全面建强数字底座,为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学校在前期数字化建设基础上,依托互联网应用和数据采集建立了微智云校园平台。微智云校园平台集合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行政巡检、班级巡检、德育分析、校家沟通、综合协同等50多个常用功能模块,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和系统集成,并可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提供依据。教师、学生和家长均可通过对应的端口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微智云校园平台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实时数据交互搭建了桥梁,也为数字化赋能德育评价改革创新提供了平台支撑、技术支持和数据保障。

(二)优化德育课程结构

学校邀请德育和教育数字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了“小风车”课程,编写了《“小风车”伴我成长——学生习惯养成读本》(教师版和学生版)。“小风车”课程包含了集会礼仪、课前准备、课堂礼仪、课间礼仪、就餐礼仪、阅读习惯、卫生习惯、坐立行走、交往礼仪、作业习惯等10个主题。学校每周五通过校园电视台网络直播“小风车”习惯课堂,组织全校学生学习。同时,各班采取表演、朗诵、歌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德育要素的感知、体会、内化和践行。

(三)建立德育评价体系

学校依托微智云校园平台建设了“东风智慧德育”评价系统,探索出“指标细化、录入系统、课程推进、评价生成”的立体化德育评价实施路径。学校构建了包含思想道德、学习状态、组织纪律、习惯养成、五项管理等五个维度,共计100余项具体指标的开放式德育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为每项具体指标制定了相应的评分标准和扣分标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项目、调整分值。

学校可以通过电子班牌、人脸识别系统、微信公众号、校园网、人人通等通道,在微智云校园平台上实现考核指标数据的及时采集录入,并在数据管理后台生成德育数据系统。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获取德育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并以此为基础优化课程设计、开展课堂教学、提升课程品质。课程实施结束后,教师可以从系统中导出评价结果,统计分析班级学生品德发展的整体情况,并利用雷达图分析每名学生的具体表现。

(四)创新德育评价模式

学校从评价的日常性、连续性、客观性等多个方向出发,不断扩充优化“东风智慧德育”评价系统的功能和用途,持续创新德育评价模式。

日常性方面,教师可利用评价系统,对学生的在校表现数据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后,系统会向家长推送评价消息,让家长在第一时间收到信息提醒和评价结果,及时督促引导孩子改进提升;学生在平板教学班的课堂教学数据会被及时发送到学校大数据中心,教师和家长可用手机登录平台查看数据。学校通过上述措施,形成校家协同育人合力,改变传统的单向评判方式。

连续性方面,系统可基于数据分析结果,为学生生成“德育画像”,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多角度存档,为学生建立个人成长数字档案,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知,实现自我提升。同时,系统会生成连续性的评价分析数据,以每月、每学期为周期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变化过程。

客观性方面,学校组建了由值周行政人员、值周教师、学生干部三方组成的德育检查团队。其中,值周行政人员依托微智云校园平台的行政巡检功能,记录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值周教师和学生干部从仪容仪表、安全卫生、纪律、“两操”等方面对各个班级进行打分评比,并将检查情况上传至微智云校园平台。学校会依据“一周评比数据统计”,为表现优异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并利用智慧班牌展示评比结果。

三、数字化赋能学校德育评价改革的

实践成效

数字技术在检验德育效果、优化德育过程、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德育评价走向高效便捷、主体协同、科学客观、精准适需的方向,并为进一步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提供了保障。

(一)走向学生学习便捷化

学校利用微智云校园平台实现了德育主题、内容、素材、要求、资源的常态化推送,有效打破了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将德育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养成中,提升了学生对自由学习的兴趣,取得了实质性的德育成效。

(二)走向评价主体协同化

学校构建了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主体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一方面,建立“学校、教师、家长”相协同的横向德育评价体系,形成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合作联动的育人格局;另一方面,建立“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协同的纵向德育评价体系,开展了优秀评比、点对点评价、学生干部每日检查评分,在学生的道德成长中发挥了显著的激励带动和榜样示范作用。

(三)走向德育评价精准化

学校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活动以及言行举止、社交行为、课堂表现、课外活动等多方面的数据收集,持续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形成了全面、客观的数据支持。教师可依据评价结果,针对每位学生在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发展等方面发展状况,制订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德育工作方案。

(四)走向因材施教规模化

学校通过大量、广泛的数据收集分析,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学习路径和干预指导,并将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扩大到全校的学生群体中,进一步实现了规模化的因材施教。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德育需求,也提高了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了教育公平。

综上所述,东风小学经过实践探索,破解了德育评价中的一些问题和难题,在建设高质量德育体系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未来,学校将继续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以德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带动德育工作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助力“五育并举”全面展开,进一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1).

[2]曹培杰,王阿习.新一代数字技术何以赋能教育评价改革[J].人民教育,2023(20):30-32.

责任编辑︱赵 庭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研究”(GYC20230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