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时代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困境与突围

2024-07-19郑舒以徐洁

中国德育 2024年11期

摘 要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是提升德育效能,实现中小学德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理论图景上来看,需要加强学段、学科、主体之间的一体化建设。鉴于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学校德育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德育目标无序错位、德育内容割裂重复、德育主体消匿隐退等。依托智能技术的支撑作用,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亟须借助动态数据监测系统、数字孪生技术与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德育工作的智能化变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模型建构;理论图景

作者简介 郑舒以,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徐洁,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副教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小学德育指南》《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均强调德育一体化建设在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然而,德育一体化建设涉及诸多要素,在实践过程中不免存在困境,更有学者将其视为 “空泛的问题”[1] 。“伴随着web3.0而来的‘智能化’时代,技术无疑已经与作为主体的人融为一体,进入到关涉人类生存与未来走向的主体性层面”[2],利用智能技术推动德育一体化建设进程不仅能够解决其现实困境,而且对于深化学校德育改革大有裨益。

一、智能时代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

的应然图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德育一体化建设成为当下中小学德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智能时代德育一体化在顺应时代变革和人的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全面统筹学段、学科以及主体之间的德育要素,使其形成一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整体,从而发挥一体化的协同育人作用。

(一)建构中小学段之间的德育一体化

德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这是由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道德教育是“一种均衡且合目的地发hzTqHzHiXwunSPs58sHzh7wWRpvIRvE0WNKNP63oo4A=展人之一切禀赋的教育”[3],因此,需要以社会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为基础,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从而满足不同学段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在小学阶段,道德教育需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规守纪等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中学阶段,道德教育需要聚焦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有利于夯实学生思想基础的教育。在人工智能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作为智能时代的“原住民”,如若对智能技术长期依赖,将会带来感知能力发育不良、思维碎片化、情感缺失等一系列问题。[4]因此,在各个学段开展道德教育还需要关注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虽然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道德教育有着各自的着重点,但这并非意味着要将其割裂开来,反之,需要以德育一体化设计原则为依据,注重各个学段之间的衔接,使得各个学段的道德教育共同服务于培育时代新人的总目标。

(二)贯通学科课程之内的德育一体化

思想品德课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德育活动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起直接的影响作用。然而,仅仅依靠思想品德课程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还需要学科课程的辅助。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突出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将德育寓于学科之中,使得学科课程所蕴含的道德教育呈现出一贯性、融合性的特点。要落实学科德育一体化,需要在特定的主题之下,以分析教材内容为基础,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需求,制定一体化的目标衔接体系,进而确立一体化的内容体系。[5]立足智能时代,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向学生席卷而来,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变得更加复杂。在此境遇下,更需要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作用。相较于思想品德课程,学科课程的课时比例更高,可以利用它们占据更多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的特点,来培养学生应对智能时代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成长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行、崇高信念和全面发展意识的人。

(三)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德育一体化

oXAaVDUKFfl+Ok9NTTvH7g/agK3O0d4UiKwgOfqj5ME=

德育主体包括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多个维度,可以将其划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阵营。校内是实施德育的主阵地,往往是由教育者按照预定的德育方案逐级进行,其中蕴含的理性道德规则和理念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然而,如果忽视学生道德成长的实际特点以及道德创造和生成的规律,那么德育一体化建设对学生而言就如同一个剧本,他们能够努力表现出教育者希望其养成的道德品质,而他们真实的道德发展和道德成长情况则被隐蔽于外化的行为之下。因此,德育主体的一体化建设还需立足学生的视域,教育者需意识到道德并非是直接传递给受教育者的物品,而是建构于主体间的交往互动,在育德育人的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实现“自德”,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的“共德”。除了要达成校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大主体的平衡状态,还要考虑校内与校外德育主体之间的联系。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智能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三方的一体化协作能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将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转化为实际的育德活动,从而推动德育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二、智能时代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

的困境审视

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求在理论层面构建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应然图景,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将育人活动落到实处。然而,在目前中小学实施德育的过程中,鉴于学生道德发展的复杂性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新颖性,融合德育理论与实践并非易事,并且还产生了诸多困境。

(一)无序与错位: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困境

德育目标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鉴于学生道德发展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各学段德育目标的衔接工作。然而,在德育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德育目标存在着无序与错位的困境。智能时代对学校德育实施和学生的品行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在实际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时常仅仅着眼于当前学段道德教育目标的落实,而忽视了与此衔接的其他学段的德育工作,造成不同学段之间德育目标衔接无序的局面。与此同时,当前很多学校仍然存在“重知识轻道德”的现象,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测评停留于纸笔测验,并未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剖析学生隐性的道德变化要素。因此,学校在德育目标的制定上往往侧重于与道德认知相关的部分,割裂构成学生完整德性的道德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忽略学生身为人的道德生命与品德发展的整全性,影响学生合乎德性行为的道德情感、意志与长期稳定的道德实践状态的达成。[6]一言以蔽之,违背德性制定无序与错位的德育目标,就无法达到道德教育应有的效果,遑论实现德育目标的一体化建设。

(二)割裂与重复: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内容困境

学科课程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成为发展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开展学科课程的过程中,相较于知识的获取,德育成效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凸显。因此,在学科课程中就会呈现出“只教书不育人”的局面,使学生普遍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行分离现象[7],进而加剧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知识传授和道德发展之间的罅隙,造成高质量学科德育的实施困境。智能时代的中小学德育应该扭转“知识本位”的局面,在发展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同时,亦要重视培养纯真善良的品行。除此之外,由于德育工作者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德育内容进行统整与协调,导致中小学在以学科课程育德的过程中遭遇壁垒,进而造成德育内容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之间难以形成衔接和进阶。并且,学科课程中的道德要素往往是隐蔽在学科知识之内的,一旦忽视了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这些道德要素就难以被发觉,导致不同学段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重复运用相同的、外显的、简单的德育要素,违背了学生真实的道德发展需求,掣肘德育内容的贯通与落实,滞缓德育建设朝着一体化方向耦合的进程。

(三)消匿与隐退:德育一体化建设的主体困境

当谈论德育主体在德育工作中的效用时,往往将着重点聚焦于教育者身上,自上而下探讨其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然而,德育主体并非局限于教育者这一领域,与教育者相呼应的受教育者同属于德育主体的范畴。反观实际的学校德育工作,教育者如果依靠信息化手段将德育的重心置于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就会忽略复杂多变的道德发展环境与受教育者真实的道德发展需求,将德育由外向内搭建在受教育者道德发展的表层,从而消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体化。除此之外,家庭和社会在德育过程中的“隐退”是德育主体在实现一体化过程中的另一困境。德育的成效需要依靠家校社的一致协同性来保证,一旦打破这种一致性,德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8]。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家庭和社会往往忽视了自身在这一过程中的职责,将发展受教育者道德品行的任务全权托付于教育者,继而使受教育者在学校与家庭两个环境中受到不同的道德教化,割裂其道德品行的一体化发展。

三、智能时代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

的改进策略

为了保证德育工作的高效运转,亟待改进其在一体化建设中的困境。其中,最有效的策略即是密切联系时代特征。立足智能时代,智能技术赋能德育工作的开展已然成为德育改革与创新的主要趋势,更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关键诉求。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借助动态数据监测系统,保证德育目标一体化建设的智能运转

智能技术赋能德育目标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性工程,即是借助动态数据监测系统。为了提升德育目标一体化建设的效率,可以从监测与反馈两个相互衔接的层面推进。针对德育目标无序与错位的困境,在监测德育目标的过程中应关注当前的德育是否满足中小学各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能否促进其在原有思想道德水平上的发展。[9]智能时代的监测系统一改以往测评来源不真实、测评效果不佳等局限,通过互联网、可穿戴技术等传感设备,赋予监测者实时的感知能力,悄无声息地采集学生外显的道德认知与内隐的道德情感等要素,为获取不同场域中受教育者全过程的道德发展情况提供可能。[10]此外,还需要对监测而来的数据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一个立体的可视化模型,为德育目标的制定者提供直观参照。鉴于此,动态数据监测系统借助算法与数据识别,精准捕捉学生的道德行为与情绪认知,刻画出学生的道德画像。目标制定者能够通过电子终端浏览受教育者的道德画像,分析学生道德发展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并随着学段的变化更新学生的道德画像,为每位受教育者制订出契合其道德发展的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实现德育目标的动态衔接。以数据驱动的方式助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同时亦为各级教育机构的决策优化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11]

(二)精准实施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德育内容一体化建设的虚实交融

通过审视德育内容一体化建设的困境可以发现,无论是学科德育中传授知识与发展道德的割裂,亦或是学科德育要素简单地反复出现,究其原因,是由于道德发展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鸿沟”,而这“鸿沟”主要是由于受教育者缺乏真实的道德情境所导致。为了跨越这条鸿沟,实现德育内容的一体化建设,可以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打破传统的以教材知识为媒介的育德形式,打造出与实体道德发展空间一致的虚拟道德发展空间,将真实情境中“难以理解的现象、问题和机制得以形象化表征”[12]。并且,依据学段的上升逐渐丰富道德发展空间中的要素,使之与学生的道德成长阶段相匹配,为受教育者提供沉浸式具身体验。除了构建虚拟的道德发展空间,数字孪生技术还赋能于计算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以此消除复杂的、动态的德育活动过程中不可预见的瓶颈,高度真实地还原受教育者的品德素养发展状况。具体而言,教育者可以在虚拟道德发展空间中为学生创设道德两难情境,使学生展现出面临道德抉择时的真实状态,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采集学生在该境遇下的语言、表情、行为等各项数据,从而明晰学生目前道德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真实的道德发展需求,为下一学段的学科德育提供制定依据,推动不同学段之间德育内容的一体化衔接。

(三)转型升级数据共享平台,形塑德育主体一体化建设的智能样态

人工智能赋能德育工作主要借助其拥有的海量数据,它以数据的“输入——计算——输出”为完整的过程,用数据将各德育主体紧密串联。为了解决“受教育者主体性消匿与隐退”这一困境,受教育者成为数据共享平台中的一级节点,他们借助数据共享平台将自身的道德发展需求传递至二级节点,即教育者的平台中,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所处学段的适切性程度筛选这些需求,制定促进受教育者道德发展的策略。同时,还要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协同。家庭、社会在德育主体一体化建设中的退隐,究其原因是道德品行的不可量化所致,校外的主体无从得知受教育者在校内道德品行的发展状况,久而久之,淡化了自身在受教育者道德认知、情感、行为等培养中的主体性发挥。智能时代的德育一体化建设需要打破这一局面,通过智能识别技术、图像分析技术、多模态数据采集技术获取不同场域中学生的道德指标,从而能及时了解学生道德品行的全面发展。再将家庭和社会作为三级节点接入数据共享平台,使其时刻查看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状况,击破校内外的信息壁垒。在此基础上,家庭和社会能够明晰学生道德发展的薄弱之处,制定出高精准、高针对性的有效策略,与学校一同为受教育者提供整全的道德教育。此外,为了防止数据的泄露与篡改,以去中心化、安全高效为特征的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贯穿学生道德发展数据共享的始终,为数据共享平台注入新动力,使各德育主体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拥有更标准和坚实的数据基础,提高德育数据的精准度,彰显学校德育的“智能化”特征。[13]

参考文献:

[1]陆无功.“德育一体化”是个空泛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18(10):1.

[2]蒋晓丽,贾瑞琪.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与人的互构与互驯——基于海德格尔技术哲学观的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4):130-135.

[3]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

[4]王前,曹欣怡.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五种隐性伦理责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7):39-45.

[5]申军红,洪云.中小学学科德育一体化实施的三种基本形态——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例[J].中国德育,2024(8):71-73.

[6]李郅婷,安宝珍.智能时代德育评价的本真回归与时代转向[J].教学与管理,2024(10):67-71.

[7]张正江,李俊杰.间接德育要间接地进行[J].上海教育科研,2022(10):5-8.

[8]王娟涓,何毅梅.“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1(34):77-80.

[9]韩春红,沈晔.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现实困境及机制建设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2):8-13.

[10]王怀波,柴唤友,郭利明.智能技术赋能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框架设计与实施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2(8):16-23.

[11]张治,刘小龙,徐冰冰,等.基于数字画像的综合素质评价:框架、指标、模型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21(8):25-33+41.

[12]李海峰,王炜.数字孪生智慧学习空间:内涵、模型及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73-80+90.

[13]金义富.区块链+教育的需求分析与技术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7(9):62-68.

责任编辑︱刘 洁

*本文系2023年度浙江省社科联项目“空间正义视域下浙江省乡村教师流失及其治理研究”(2024N01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