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坚守文化主体性实现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2024-07-19舒志定

中国德育 2024年11期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中之一是要求教师践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赋予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使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教师的弘道追求,是通过以文化人达成的。这就要求教师确立以文化人的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准确理解弘道追求的内涵及精神实质,把握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工作方针,掌握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方法论,提升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素养,增强以文化人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成为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主体,这是教师践行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文化主体性;以文化人;弘道追求

作者简介 舒志定,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3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中之一是要求教师践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胸怀天下”“以文化人”“弘道追求”这12个字,立足美美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阐释教师的家国情怀、精神创造、格局境界,赋予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新使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教师要做到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要求其自觉认同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牢固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把传播、创新优秀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转变成自觉行动,深刻理解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内涵与精神实质,在高质量完成以文化人弘道工作中彰显文化主体性。

一、文化建设要体现鲜明的文化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重大论断:“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1]论断言简意赅,意义深远。它解决了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主体、道路与策略等根本问题,是对中国文化发展历史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

(一)深刻理解文化主体性重大论断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2]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蒙受了落后挨打的屈辱。无数仁人志士抱着复兴民族的伟大梦想,探索国家强大的发展方案,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接连而起。但这些探索都没有取得最终成功,由此引出更为关键的问题,即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须要有正确思想理论的引领,找到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人民中心思想,坚持走自己的路,把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向富强民主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国家,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创造了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的成就,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历史发展证明,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才能实现构建人类新文明的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开放包容、传承创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e0fF2s4YcXJfFkt97ehwIg==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3],它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4]。这在新的起点上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由谁来建设、怎样建设、为谁建设等基本问题,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文明类型和传统文明类型之间的关系问题;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方针,也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赓续历史文脉,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5]这表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这两个重大问题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是对中华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凸显了中华文化建设的主体性立场。

(二)以文化主体性引领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

建设中华现代文明,推进文化繁荣发展,要坚持文化自信,形成“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6],展现文化建设发展的主体性。坚持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会有根本依托。新时代,以文化主体性引领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坚持党的领导,锚定文化建设政治方向,筑牢道路根基

中国共产党是文化建设发展的领导力量。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为文化建设发展指明方向。方向问题,是文化主体性的核心命题。文化主体性的内涵可以从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予以阐释,但根本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方向问题。方向不明,就会形成不正确甚至是错误的文化观,出现文化主体性的错误立场。20世纪初期关于文化复古还是全盘西化的争论,不同观点针锋相对,但并没有找到发展中国文化的出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发展的全面领导,是由它的先进性所决定的。党的先进性是在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奋斗使命,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7],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人类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因此,坚持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8],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2.站稳人民立场,明确文化建设性质,提供动力源泉

人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成果的享受者,这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人民至上立场。人民中心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9]。

站稳人民立场,就要维护好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中心的立场,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心中装着人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批又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改革创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站稳人民立场,就要与人民休戚与共。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创造造福于中国人民的新文化。

3.坚持“两个结合”,设定文化建设指导思想,提供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10]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认识。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11]。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表明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充分展示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必将更加坚定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中国文化发展夯实思想之源、理论之基。

二、文化主体性引领

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展开

上文简单阐述了文化主体性重大论断的意义及时代特征,解决了文化建设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要求,明确了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方向。

(一)文化主体性规定了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内容与要求

教育是人类科学知识、精神文化传承与再生产的重要方式。这需要从文化主体性立场理解教师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内涵与要求。

1.规定弘道的基本内容

要做好弘道工作,首要问题是明确弘什么“道”,这是实现弘道目标的前提。诚然,这个“道”,就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道路、制度,是建构人类新文明取得的新理论、新思想。教师的弘道工作,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制度逻辑,要阐释好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使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成为对社会有作为、对国家有贡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12]

2.提供弘道的现实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艰苦探索的实践成果,这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文化主体性的社会根基,是“道”生成的现实基础。因此,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从历史观和文化观中阐释“道”的内涵以及合理性,让学生在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场景中明白“道”、理解“道”,在回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学习“道”、践行“道”,为弘道找准现实基础。

3.构建弘道的文明观

面对世界多元文化与文明的挑战,教师要做好以文化人弘道工作,需要养成正确的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13]。“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14]有差异,就需要相互理解、相互交流,以达成共识。只有互学互鉴,才能带来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15]因此,我们要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胸怀天下,积极主动地拥抱世界文明,推动人类教育事业进步,“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6]。

(二)在担当以文化人弘道追求使命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坚持文化主体性立场推进教师弘道要求的实现,也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影响青少年学生主动接受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复杂,巩固文化主体性面临新挑战,教师实现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对巩固文化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支撑

人是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主体。加快建设中华现代文明,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关键取决于是否为巩固文化主体性培养了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17]这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使命,通过人才培养,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人才支撑。要担当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18];关键是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抓住他们“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9]因此,各级各类学校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不断激发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为创建中华现代文明输送优秀人才。

2.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夯实文化繁荣发展的阵地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党的创新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更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学校要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阐释职责,成为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阵地。

3.推进知识创新,营造文化繁荣发展的精神氛围

知识传授、知识创新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本质上是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的过程。如果没有科学知识的贡献,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就会造成文化价值观的分化与混乱,进而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发展。学校传播知识、创造新知,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为社会构建崇尚科学、弘扬人文精神的氛围,为社会文明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文化滋养。

4.传承优秀文化,守住文化繁荣发展的安全底线

“文化是影响国家安全的一个关键因素,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深层主题。”[20]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扩大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境外文化价值观的严峻挑战,多元文化价值观的交锋交融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风险。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安全风险对国家意识形态、文化主权、文化利益构成的挑战[21],避免其引起国家核心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体系的瓦解与消失[22]。

守住文化繁荣发展的安全底线,学校要全面遵循“两个结合”要求,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在全球多元文化交流中把握方向,筑牢文化安全底线,使学校成为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风险的重要阵地。

三、文化主体性展示

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新方向

新时代以来,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23]这一方面成为对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发展和文化繁荣政策正确性的实践检验,另一方面也是推进文化持续繁荣发展的底气和勇气。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轻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困难。各级各类学校要更加注重发挥教育在以文化人中的独特优势,教师要更加自觉地担当实现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主体责任,在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中,持续贡献学校和教师的智慧与力量。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在确立以文化人的主体意识、明确工作方针、把握方法论要求、提升弘道素养等方面作出努力。

(一)教师要成为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主体

教师开展以文化人的弘道工作,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繁荣和民族发展的大道。这就需要教师从文化主体性的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弘什么道、为什么弘道等基本问题,把回答好“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道路该怎么走”作为根本理论旨趣,要坚定不移地把弘道确定为理想、信仰与精神追求,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时代新人。

教师开展以文化人的弘道工作,要和所承担的学科教学工作融合起来,成为组织开展学科教学和以文化人工作融合发展的主体,要体现全面落实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主体责任感,激发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要更加深刻地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确立天下为公、敬业奉献的价值目标,保持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的清醒认识,不断增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底气和自信。如此,教师就不会把对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当作上级部门和学校布置的一项任务,也不会把它看成只是念文件、看案例、写感想之类的形式主义做法,而是更加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创新思路。

(二)教师要把握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工作方针

教师实现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就要向学生讲清楚“道”的来龙去脉,阐析“弘道”的缘由与合理性。在讲述这些问题时,教师要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道”,因为每一个国家、民族都会选择符合各自国情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构成世界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教师还面临如何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把“两个结合”确定为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工作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24]教师开展以文化人工作,就是向学生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用党的最新思想教育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自觉践行“强国有我”的庄严承诺。要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必须要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形成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这就要求教师把握“两个结合”的精神实质,以胸怀天下的格局展开对各种文化理论、文化观点的比较分析,在学生面前展现厚德载物、铁肩担道义的勇气和力量,展现大道不孤的气魄,如此才能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提高教育效果。

因此,要重视“两个结合”对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的重要意义。教师要通过深入学习“两个结合”,自觉领悟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促进中国文化发展的灵魂,是旗帜和方向。只有坚持方向,才能对各种思想潮流、观点作出正确评判。同时,“两个结合”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与实践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推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走向成功的思想伟力,破解了理论与实践、传统与发展、国内与国际等诸多矛盾,蕴含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精髓。教师学习“两个结合”,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主动深入社会实践,养成实践情怀,把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和学校的学科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引领学生从教室走向广阔生动的社会大课堂,实现以文化人与社会生活的有机融合。

(三)教师要掌握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方法论

教师根据“两个结合”,要做好以文化人工作,还需要掌握方法论。我国教育哲学重要创始人黄济先生高度重视方法论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他认为,教师要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站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研究教育本质、教育职能、教育价值、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等教育问题,运用辩证思维与矛盾的观点、事物发展与普遍联系的视野,全面系统客观地分析教育问题。[25]对于各级各类学校重视以国学教育为重点的传统文化教育,黄济先生更是强调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他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全优或全劣,有精华,也有糟粕,有所长,也有所短,而且有自己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对它持分析态度,持对等原则,进行积极的反思,做到批判继承。[26]黄济先生对方法论的重视,就是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中外文化,确立辨析中外文化的历史观,形成科学、理性的文化观,做到旗帜鲜明地反对否定中国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反对盲目排斥境外文化、唯我独尊的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封闭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指出,要“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27]。

新形势下,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就要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最新成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个必须”,包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也为教师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提供了思想武器。

(四)教师要持续提升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素养

教师持续提升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的素养,关键是坚定理想信仰。

坚定理想信仰,才能立根固本。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主流和非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同时并存,教师务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牢记教育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仰引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增强成为党和人民信任的教育家的荣誉感,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自觉承载“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8],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力量。

坚定理想信仰,才能激发动力。教师践行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是学习、宣传、传播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过程。教师只有自觉增强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持续增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动力,才能“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9]。

坚定理想信仰,才能守正创新。教师践行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要树立守正创新的开放思路。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30],这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和根本。以此为前提,教师拥有弘道的正气、勇气、底气,自觉针对社会发展和学生群体出现的新特征,研究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推进以文化人的创新举措,提升育人质量,坚定以文化人的信心和决心。

新时代,教师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要自觉坚守文化主体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明观,博览群书,既要赓续中华文脉,又要开放包容,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思想文化,培养卓越人才,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

参考文献:

[1][2][3][4][5][6][8][10][30]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新长征,2023(10):4-9.

[7]本书编写组.二十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1.

[9][14][2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6,568,9.

[11][24]习近平.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8):4-5.

[12]舒志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赋能立德树人的创新发展[J].中国德育,2023(4):5-10.

[13]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求知,2023(11):4-6.

[1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25.

[16]习近平.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3(30):6-8.

[17][18][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3.

[20]林宏宇.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的深层主题[J].国家安全通讯,1999(8):31-33.

[21]韩源.国家文化安全引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90-94.

[22]胡联合,胡铭.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安全简论[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3-38.

[25]黄济.再谈人的主体性与教育[J].教育改革,1998(3):1-4.

[26]黄济.关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88(1):5-21.

[27]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1.

[28]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10):4-6.

[29]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4):4-5.

责任编辑︱刘 洁

*本文系2021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浙江省乡村小规模学校集群发展模式研究——基于质量提升的视角”(21NDJC020Z)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