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琴润童心

2024-07-18贺德恒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4年7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指出开展“数字赋能行动”,要求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古琴教师要敏锐捕捉并抓住数字化教育变革带来的发展机遇,转换教育教学理念和思路,探索古琴教学新场域、新样态、新模式,运用充满智慧的数字化手段和技术为古琴教学赋能,为富有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和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悠悠琴乐赋予数字时代新气象。

一、严选云端资源,增进文化理解

古琴,古称琴,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经历代发展,中国已经形成包含琴曲、琴歌、琴人、古琴理论、记谱法、琴乐律、琴器、琴诗文、琴画等完备的琴乐体系,它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审美的琴乐文化。因此,古琴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古琴演奏技法学习,也应重视引导学生感受琴乐文化的深厚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

然而,在以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有限的线下课时内,教师难以达成这样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借助数字技术,打破古琴教学时空限制,严选适合中小学生的、制作精良且富有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的云端网络资源开展数字化古琴教学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一)依托“故宫邀你云看展”,感受琴心剑胆

随着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云看展”成为人们足不出户也能身临其境般看展的新形式。北京故宫博物院“大圣遗音——古琴文化展”适时推出了“云看展”活动。它分为“故宫藏琴”和“古琴与紫禁城”两部分,展出了众多历史名琴,其中就包括谭嗣同的“残雷”琴。同时,还推出六集专题视频,介绍此次古琴展的缘起及其展品背后的故事。

笔者开发的古琴数字化课程有一个单元就是以“琴心剑胆”为主题,以期让学生在诵读岳飞琴诗、弹奏琴曲《满江红》、了解谭嗣同与古琴的过程中,体验既有情致又有胆识的文人风骨。因此,将含有谭嗣同“残雷”琴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大圣遗音——古琴文化展”融入本单元教学尤为合适。师生一起参加故宫“云看展”,聆听由专业人士提供的详细的数字化解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每一床琴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还可采取高清、互动的方式近距离地观看文物。这使得本次教学更具生动感。当学生看到弥足珍贵的谭嗣同寄情抒怀、以音传道的心爱之物,他变法维新、救国图存道路上的慰藉与重要见证的“残雷”琴时,他们更是兴致满满,啧啧称奇,还参与拍摄了教学视频(如图1)。

线上拓展教学中,学生通过观看本次琴展的专题视频《琴心剑胆——残雷与复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琴背铭文“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析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所记述的雷击木制琴故事,以及谭嗣同以琴声载君子之道,将琴作为修身之器的风骨,同时也被“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忠肝义胆、大义凛然的精神深深震撼。

(二)依托《国家宝藏》,领略唐琴传奇

《国家宝藏》是央视制作的文博探索节目,每集介绍一家博物馆,每家博物馆推荐三件镇馆之宝,以综艺为外壳,以文化为内涵,以记录为语言,以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为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让文物“活”起来。其中一集就介绍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则推介了唐代名琴——“彩凤鸣岐”琴。

笔者开发的古琴数字化课程“琴史烁烁”中有中国古代四大名琴的内容。虽然四大名琴的典故较为知名,但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些离他们的生活经历太过遥远,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探索欲望。为了激活和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激发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笔者借助数字技术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与家长共同观看《国家宝藏》中的“彩凤鸣岐”琴片段。在演员和古琴演奏家分别讲述的“彩凤鸣岐”琴前世“鬼斧神工雷威造”和今生“几经辗转浙博藏”的故事中,在震撼、大气、唯美、充满科技感的视听语言中,学生和家长被这床制作于唐开元二年(714年)、“中华第一制琴师”四川雷威所斫的传世名琴深深吸引,较为直观地感受到千年古琴的形制美、缎纹美、铭刻美,也聆听了千年清音,激发了学生去各博物馆探索更多传世名琴的兴趣,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古琴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依托《经典咏流传》,贯通琴诗气韵

《经典咏流传》是央视制作推出的文化音乐节目,观众可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其中,一位经典传唱人选取苏轼的《行香子·述怀》创作了《清夜述怀》一歌,知名学者对苏轼《行香子·述怀》的人文背景进行解读,鉴赏团成员负责点评歌曲的时代内涵。

古琴数字化课程“琴诗篇篇”中就收录了苏轼的《行香子·述怀》。运用数字技术拓展学习《经典咏流传》内容后,笔者发现,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首词所表达的对简单纯粹、天真无邪生活的向往,对苏轼所写琴诗、琴文、所著《杂书琴事》和知琴好琴的一生有了进一步了解,从中体会到文人爱琴并将琴视为高雅代表的缘由,从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竭生命力。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各种数字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以央视为代表的权威媒体和以故宫为代表的博物馆,更是开发出众多以琴为背景,富有时代性、审美性、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互动性、科技性的精品云端资源。古琴教师要严选适合当代中小学生和古琴课程的云端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琴乐文化的深厚内涵,进而培养文化理解力。

二、巧制教学视频,赋能学生线上自主学

数字化教学的一大优势是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这能够有效解决教师古琴教学中的诸多痛点。

笔者工作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有古琴班,面向本区中小学招生,每学期约有15次于周六开展的线下教学,除此之外,学生不再来校。但是中小学生学习古琴时,演奏手型容易变形,指法容易遗忘,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示范等教学手段修正学生指法,指导演奏细节。显然,这样的课程安排对中小学生古琴教学来说存在课时少、师生面对面时间短、师生交流困难、指导不畅等诸多痛点。这些痛点影响着古琴教与学的效率和成效,教师教得不易,学生学得辛苦。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尝试制作一些视频作为线下教学内容的补充,并在课程用书中增加“扫码学习”内容,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学生更加自由地安排学习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一)多机位、多角度拍摄,充分展示细节

正面单机位是教师比较常见的乐器教学视频拍摄手法。但笔者发现,因为与自己演奏时的视角不同,学生使用这样的教学视频需要运用抽象思维想象画面,这对于擅长形象思维的中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另外,因为需要拍摄全景,所以拍摄距离相对较远,有些指法和细节无法清晰展示。笔者尝试运用正面全景和与演奏者同视角的左手细节、右手细节三个机位拍摄,通过数字化剪辑技术将三个机位集成在一个画面上。通过一段时间的三机位教学视频学习,有学生反馈说:“有了这样的教学视频后,我可以随时随地复习,把左、右手的动作细节都看得很清楚,练琴效率得到提高,也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笔者上课时也发现,学生的指法更加规范,练琴效率更加高效。可见,教师拍摄的多机位、多角度教学视频,能够充分展示教学细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解决方案,增强古琴教学效果。

(二)增加标注谱例,明晰学习进程

笔者在一次与家长沟通学生学习情况时,发现有家长反映线上视频教学虽然很好,但是孩子找到需要学习的内容比较费时间,影响学习效率。这表明线上教学视频主要发挥查漏补缺的作用,很少有学生需要从头到尾完整观看,而且学生通过教学视频反复学习的内容也不相同。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视频中明确标注谱例,讲解和演奏到哪个乐句时,画面中就出现对应的乐谱内容,让学习进程更清晰(如图2)。学生关注屏幕上的谱例,之后滑动进度条就能找到需要的内容,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提供的线上教学视频不能完全取代线下教学,它应该作为线下教学的重要补充,基于学情和线下教学内容量身定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成效。

三、妙用网络平台,提升教学效率

进入数字时代,各种各样的网络平台不断出现,平台功能也越来越细化和强大。教师选用的网络平台若是得当,则能够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面对各式各样的网络平台,如何选择也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在古琴数字化课程中,通过不断试用和对比,笔者发现了如下优质的网络平台。

(一)妙用“分秒帧”,提高回课效率

乐器教学中的“回课”,是指学生课后复习课上学习内容,通过刻苦练习将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的过程。古琴线下教学不仅课程安排少,而且间隔较长,且课堂上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少之又少,若课后学生不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练习,必然造成新知识的遗忘。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笔者以“分秒帧”这一网络平台为主探索“线上回课”新方式。

“分秒帧”是一款专为音视频创作者打造的云端生产协作平台,核心功能是在线审片。教师将这一功能运用到乐器教学的在线回课环节非常合适,能够大大增强在线回课的直观性、准确性、便捷性、互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分秒帧”提供精准的视频批注功能,提高在线回课的直观性和准确性。教师通过视频下方的对话框完成批注,这样学生在视频时间线上就能够看到教师批注的精确位置,点击批注内容可直接跳转到指定视频位置(如图3)。相比于微信、QQ、钉钉等平台,它的回课点评更加直观,无须教师点评时附上精确到几分几秒的时间,学生也不再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时间点一一对应评语。“分秒帧”还具有画笔工具、箭头工具、矩形工具、文字工具的实用功能。教师运用这些工具能够直接将批注的内容显示在视频画面上,从而让点评更加精准。如古琴有六徽二分、七徽六分、十徽八分等特殊音位,学生不容易找准、按准,这时教师只需用“箭头工具”在视频画面给出一个箭头指向特定的音位,就可以进行形象、直观、准确的评价。

其次,“分秒帧”可与多平台兼容使用,提高在线回课的便捷性。“分秒帧”不仅有网页版,还支持微信小程序使用,兼容PC/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操作简单,便于学生使用。

最后,“分秒帧”上便捷的协作交流,提高在线回课的互动性。“分秒帧”本身就是一个协作平台,方便、高效地协作交流是它的一大特点。这就为生生互评、师生评价、学生自评创造了条件。学生可以回复教师的评价,也可以参与对自己和同伴的评价,方便师生和同伴间的互动交流。

(二)妙用“哔哩哔哩”,提高教学效率

现在,一些在线视频平台虽然安全、稳定,但广告较多,部分服务还需购买;有些平台虽然没有广告,但是普及度不高,无法与多平台兼容使用。根据古琴课程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教师选用的课程视频平台应该达到如下要求:一是安装方便,运行稳定;二是网络安全,没有广告;三是可在线,也可离线观看;四是可与PC/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多设备兼容;五是免费使用。

经过认真筛选,笔者选择了深受学生群体欢迎的“哔哩哔哩”平台。它是一个较大的在线视频平台,除了满足上述五个条件外,还支持师生在线个性化定制,具有“分段章节”“互动引导”“关联视频”“投票弹幕”等功能。依托这些功能,教师能够增强在线教学视频的互动性、趣味性、实用性。比如《阳关三叠》全曲分为三段,后两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变化重复。对于此曲的示范演奏教学视频,教师可以通过个性化定制“分段章节”,让学生快速定位段落,分清重复部分。运用“关联视频”功能,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到此曲填词来源,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琴曲中含有的对友人依依不舍与关切之情。

毋庸置疑,在数字时代,传承三千多年的古琴艺术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古琴教师应善于用数字化工具为古琴教学赋能,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数字化工具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灵活的学习环境,以及更多元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方式,以琴乐文化滋润少年儿童的心,实现以“古琴之美育人、以古琴文化化人、以古琴之韵传人”的古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高雅文化、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作者系上海市青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古琴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