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材助力素养导向的初中生物学教学
2024-07-18陈祎李红菊徐广会孔祥丽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教学越来越普遍。教师使用数字教材教学已成为新常态。《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核心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高度体现了学科育人的价值观[1]。数字教材载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其平台具有便捷的授课功能,这为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保障多元化教学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持,也是落实新课标理念、推进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2]。教师利用数字教材的富媒体性、交互性等特点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开辟了新路径。下面以八年级生物学“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为例,基于人教智慧教学平台的数字教材创新教学模式,探索运用数字教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方法
生物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生物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3]。
(一)对照课标确定教学目标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生物学 八年级 上册》中“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属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单元模块。该节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课标指出:“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课属于课标规定的第7个内容主题“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对应的要求如下。发酵食品制作类跨学科实践活动:发酵食品的制作可以运用传统的发酵技术来完成;发酵食品的改良需要好的创意,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发酵的条件控制、装置改进、食材选择等方面不断尝试[4]。
发酵食品的制作历史悠久,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面包、酸奶、腐乳等发酵食品,同时学生知晓细菌、真菌的结构特征和营养方式。他们学习本节内容具备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利用细菌、真菌制作食品实质上是微生物发酵,如用细菌发酵制成酸牛奶。但是,学生对于微生物具体的代谢方式并不了解,故理解发酵本质有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发酵现象的实质。
笔者基于以上分析,根据课标规定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观察分析酵母菌发酵、乳酸菌制作酸奶泡菜、醋酸菌制醋等发酵现象,理解微生物制作食品的生物学原理。
科学思维:了解米酒制作各步骤的目的和原理,阅读有关多种细菌、真菌制作食品的资料,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方法探讨发酵现象,认同发酵食品的制作需要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探究实践:观察并探究酵母菌在制作馒头中的作用,设计实验并探究制取酵母菌发酵产物,掌握酵母菌发酵原理。
态度责任:与家人合作制作馒头、酿米酒,体会理论技术应用于实践的意义和劳动的乐趣。与同伴合作,分组讨论、实验探究、分析信息,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列举细菌和真菌在发酵技术中的应用实例,辩证看待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确定教学方法和流程
笔者利用数字教材,结合利用学生课前制作馒头、酿米酒的活动素材,设计如下教学流程(如图1)。课前学生制作馒头或米酒等发酵食品,体验发酵现象并记录制作过程,在课堂上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笔者由此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发酵现象背后的原理,即借助实验探究酵母菌发酵原理,分析米酒制作各步骤的目的和原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资料,使其认同发酵的实质是微生物的培养过程,进而将发酵原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三)准备教与学资源及工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字教材,需要准备好软硬件,硬件如计算机多媒体设备、与授课平台交互使用的手机等,软件如数字教材授课平台、电子教材、教学课件、电子任务单等。本课,笔者使用人教智慧教学平台授课。
此外,为满足演示实验的需求,笔者还准备了如下实验材料或设备,包括酵母、白砂糖、气球、澄清石灰水等。
笔者鼓励学生在课前尝试制作发酵食品(如馒头、米酒),记录制作过程和发酵现象,并提交包含照片、视频等资源的实践报告。
二、数字教材助力生物学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一)借助数字教材,创设教学情境
数字教材载有丰富的图片、视频、模型,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的阅读资料。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从数字教材中提取教学所需情境素材。对于“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笔者采用该单元第三节和第四节的教材图片如发霉面包、手癣、小麦叶锈病等图片(学生熟悉的材料),创设真实的情境。问:“细菌真菌有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吗?”笔者以此激发学生好奇心,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数字教材还载有视听效果较强的视频资源,笔者用其为学生创设更加生动真实的情境。
(二)充分利用数字资源,给予学生自主实践舞台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运用论证与推理的科学思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本质,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和思考者[5]。数字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实验视频和互动交互式的模拟实验,有利于学生直观感知科学现象,结合已有知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获得证据、解读和分析证据,多维度发展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可将其他途径获得的教学资源上传到授课平台课程资源库,如学生制作馒头、米酒等发酵食品的视频或图文资料。
对于“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该课时聚焦发酵食品的制作。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鼓励学生与家长合作蒸馒头或酿米酒,使学生有制作发酵食品的亲身体验,同时要求记录制作过程,并请学生代表在课堂上分享制作经历和经验。在实践中,学生对于发酵现象有深入观察和深刻体会,对于探究发酵原理有更强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使用数字教材及授课平台的交互功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充分给予其探究和展示的机会。
1.学生展示课前实践过程
学生在课前的课余时间动手做馒头,重点观察记录发面(即面团发酵)的现象,用图片、视频或文字表格的方式记录发酵过程。学生设计并实施对照实验,探究了酵母菌在面团发酵中的作用,确证面团发酵是酵母菌参与的结果。
2.借助数字资源呈现发酵现象
笔者提问“酵母菌为什么能使面团变大呢”,引发学生思考,调动他们的探究积极性。随后,笔者借助数字教材中的视频资源“发酵现象”(如图2),呈现酵母菌发酵的过程。使用该视频资源旨在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发酵现象,得出结论。
3.实验探究验证发酵原理
首先,笔者播放酵母菌发酵的实验视频,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气球中的气体是哪种物质?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验证气体成分。接着,借助智慧教学平台的多图对比功能(如图3),实时放大并对比展示了实验结果,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发酵,清晰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
4.小组讨论分析演绎
笔者请学生代表展示自酿米酒的过程,并设置一系列问题串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例如:为什么制作米酒需要先蒸熟?为什么要放凉后再加入酒曲搅拌?为什么要将容器放在温暖的环境中?在学生回答过程中,笔者利用数字教材的聚光灯功能(如图4),呈现教材内容,圈画突出重要字句。笔者利用该功能与学生共同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演绎与推理的科学思维能力。在分析过程中,学生逐渐认同米酒发酵的过程实际上是微生物的培养过程。
数字教材载有丰富的视频资源,授课平台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这些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发展提供了支架和阶梯。
(三)设计合理评价体系,促进核心素养目标达成
对于纸质教材中练习题,学生只能用纸笔作答,教师根据现场问答效果或课后练习情况来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使用数字教材进行教学与评价,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学生当堂完成练习,笔者即时掌握学生整体表现情况。数字教材支持教师根据自身需求添加资源,将预先准备的练习题或评价素材上传到授课平台,课上随时使用。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属于发酵食品制作类跨学科实践活动。本节课的评价标准与传统教学有所不同,教师不仅要对作品成果评价,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充分收集多样化的学生表现证据。
本节课,笔者针对学生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了“发酵食品制作实践活动评价单”(见表1),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前已告知相关评价标准,并进行相应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该评价包括学习动机、实践参与、实践成果和学习品质四个维度的学生自评。笔者设置了清晰具体、易于评价的具体指标用来评估学生核心素养水平,比如过程性评价中关注学生实践前能否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能否规范完成制作、制作过程中能否寻找解决方法。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回顾实践过程,帮助其养成总结和反思的习惯。本次课程活动,以评促教是对教学评一体化的一次具体实践。
三、做好设计并重视评价是数字教材科学运用之道
数字教材整合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备课、授课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撑,免去了教师从海量资料中筛选教学资源的低效劳动。以数字教材为载体开展学科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在教学中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和数字资源整合能力[6];二是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三是重视教与学的评价,在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科技发展为教育教学带来新机遇,数字教材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接受。教师使用数字教材教学日渐成为常态。不论技术与模式怎样迭代,教师应牢记数字教材教学的宗旨:依托数字教材实现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发挥学生主体性,助力学生解决真实的问题,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注:本文系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数字教育出版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规划课题“数字教材助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编号:RJA0223003)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子项目为“依托数字教材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RJA0223003-14)。
参考文献
[1][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韩玉蕾.数字教材助力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以数学学科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21):9-15.
[5]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6] 陈超,王东芳.中小学数字教材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1):39-42.
(作者陈祎、李红菊、孔祥丽系北京市第八中学教师;徐广会系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学科编辑)
责任编辑:祝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