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音频工作站在小学音乐编创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2024-07-18王超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编创是发挥想象力、释放艺术潜能的实践活动,是培养音乐思维,发掘、提升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各艺术学科的学习中,学生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探究、体验、领会艺术的魅力,积极、主动参与艺术活动,用有组织、有意义的音乐语言表达思想”,“运用现代媒介和数字媒体技术再现与表现世界,在艺术的世界中求真、崇善、尚美”[1]。新课标既为音乐编创指明了方向,更对数字化教学提出了挑战。本文从实际问题出发,阐述笔者利用数字音频工作站展开音乐编创教学的实践。
一、音乐编创教学中的痛点
(一)低年级传统编创“七零八落”,欠缺趣味性
趣味性是低年级编创教学的源泉。富有吸引力的启发式教学,是推动编创教学向数字化发展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编创活动的主题和任务往往不能顾及学生兴趣,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以使用小乐器或身体律动编创为主的内容零散、学生被动的课堂,已成为小学低段音乐编创教学的普遍现象。脱离趣味性这处本源,编创教学会成为“无源之水”,需要数字化学习环境提供的活力与引导。
(二)中年级传统编创“青黄不接”,欠缺智慧性
智慧性是中年级编创教学的土壤。有效的益智体验,是实现数字化编创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编创活动体验与旨在解决疑难问题的益智活动体验往往“青黄不接”,存在明显的脱节。学生的音乐关键能力不足导致实际编创教学与理想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因此,为了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而降低对学生音乐能力要求成为小学中年级音乐编创教学常态。脱离智慧性这块土壤,编创教学就像是“无本之木”,需要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带来有效的智力启发和体验。
(三)高年级传统编创“匆匆而过”,缺乏交互性
交互性是高年级编创教学的养分。高质量的创意展示和评价,是数字化编创教学的最终归宿。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编创活动在成果展示、学习评价和经验迁移方面往往“匆匆而过”、形式单一,过多关注艺术测评而忽略作品的美感。这种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标准均单一的课堂往往成为小学高年级音乐编创教学的普遍现象。脱离交互性这一养分,编创教学就成为“无养之叶”,需要在数字化学习的环境中实现有深度的创意展示和评价。
二、数字音频工作站介绍
数字音频工作站(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简称DAW),亦称为音序器,是小学音乐数字化教学的核心工具。这一电脑应用程序能够控制音源、执行MIDI信息指令、产生及编辑声音。所有录音、演奏MIDI音符以及相关操作都是以数字音频工作站为核心,操作者可以利用其分轨、编辑音符和合成功能,将多种乐器声音融合,最终创作出美妙的音乐作品。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下,小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拖放、点击、摇杆、录音等操作,轻松地使用该工具进行有趣的音乐制作和编辑。将该工具引入音乐编创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优质高效地满足教师的音乐编创教学需求。
三、数字音频工作站支持下的编创教学
如图1所示,在数字音频工作站的支持下,小学音乐编创课堂可以遵循“为真实生活而学、为素养发展而学、为未来课堂而学”的理念。通过“寓教于乐·数字趣试”,低年级编创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更加贴近音乐的本质;通过“形神兼具·数字慧试”,中年级的编创体验更贴近音乐核心,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同源共流·数字演试”,高年级的编创展评更接近音乐的本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丰KLKodYuLH2ALxWTlvTynnHMjQeKpI4qpDBz59fUQ5So=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为他们的未来音乐学习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寓教于乐·数字趣试
在数字音频工作站的支持下,一至二年级的小学音乐编创课堂可以做到寓教于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利用数字音频工作站把乐趣融入教育中,通过艺术和美的形式开展教学,激励擅长形象思维的低年级学生。学生可以在感知身边的真实声音的同时,发现有趣、好玩的编创任务。如图2所示,借助数字音频工作站的声音资源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接近音乐,启迪他们不断提升数字化编创能力,形成“音乐主题从学生中来,编创任务到学生中去”的编创学习模式。
1.故事引领:音乐情境中涌现主题
在该环节,教师通过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同理心,唤起他们的创作欲。数字音频工作站支持下的小学低段音乐编创课堂,需要将创作的主题编织在音乐故事中,通过场景化思维的音乐编创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我们可以采取创设音乐情境的方式,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再带领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数字分析,最后根据新课标形成有价值的编创主题。
这个阶段的编创流程是:具身入境,聆听真实声音→融境精析,探讨深层问题→遵从课标,形成编创主题。例如,在人音版二年级教材“公鸡母鸡”这一课中,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去聆听公鸡母鸡真实的叫声,让学生通过探索背景故事积累丰富的音乐素材。然后教师利用数字音频工作站进行“提取—精炼—删减”过程,确定音乐主题的核心,并引导学生确定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如何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动物的生活情境,将音乐主题具体化,形成更具驱动性的问题“我如何为圣桑爷爷的现代音乐会助力”。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围绕生活情境,最终将编创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拼贴声音游戏”。
2.数字趣试:在编创活动中尝试录音
数字趣试,即教师利用数字音频工作站里的声音资源库,引领学生预设生活里的声音,以此激发学生的编创兴趣和动力。在数字音频工作站支持下,小学低年级音乐编创课堂可以将数字设备融入其中,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编创数字音乐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低年级的数字编创活动应由教师协助。教师可以依托真实声音,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能力尝试模仿并录制。学生最后在原曲的基础上进行声音拼贴。
这一环节的编创流程是:特征解析,形成整体认知→数字录音,甄选合适声音→模拟论证,归纳相似要素。例如,在“拼贴声音游戏”编创活动中,教师首先鼓励学生思考“公鸡、母鸡和偷蛋贼的叫声分别有哪些特点”,帮助他们通过数字音频的重制音乐建立对音乐特征的初步认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并录制声音,并选出最合适的录音拼贴到原曲中(如图3)。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偷蛋贼这个角色的范围是开放的(可能是猫、蛇、黄鼠狼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模拟的三种声音“相似性要素”,例如,“公鸡叫声的力度要明确”“偷蛋贼叫声的情绪要明显”等。
(二)形神兼具·数字慧试
小学中年级(三至五年级)音乐编创课堂需要做到“形神兼具”。这意味着学生编创的作品不但要有完整的形态,而且需要具有神韵。教师需激励学生利用数字键盘操作实践,不断尝试和体验音乐创作的过程,并适时带领学生针对缺乏神韵的作品开展讨论。通过“尝试—认识—再尝试”的迭代学习模式,教师将学生数字化学习的编创体验不断推向深处,形成“学习成长从体验中来,方法应用到体验中去”的智慧型学习模式(如图4)。
1.适性指导:螺旋递增中把握神韵
适性指导,即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集体探究,指导他们在编创装饰音的体验中不断将理解转化为实践。在小学中年级音乐编创课堂上,教师需要将实践自主权交给学生,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导。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音乐风格,并在创作作品的同时,形成班级独有的音乐编创经验体系。通过提供根据现有素材编创的现代音乐作品并指导学生开展听感反思(如图5),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中发展指向音乐学科的高阶思维能力。
该环节的编创流程是:聆听经典,建立数字支架→对标实践,开展自主体验→内化反思,搭构经验体系。例如,在《小步舞曲》编创装饰音活动中,教师首先播放了“经典音乐改编作品”的数字分轨音频。接着,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实践,共同探索编创方法。此外,学生还需利用任务单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在活动结束后总结反思,提炼出小组内部成功的实践经验。该环节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还帮助他们深入体验音乐编创的过程。
2.数字慧试:启发更迭中操作MIDI
数字慧试,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合作,让他们结合个人和集体智慧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创新尝试。小学中年级的音乐编创课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编创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化分类和研究性解决,以帮助学生形成以音乐专家的思维解决问题的逻辑。为了深化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发放“元认知与自我反思”表格,帮助学生将关于数字音乐编创的操作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类,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学科思维合作解决问题,从而构建全面的知识网络。
这一环节的编创流程是:系统剖析,形成学科序列→合探MIDI,加强深度研究→固化经验,树立专家思维。例如,在《小步舞曲》编创装饰音活动中,对于未学习过键盘演奏的学生来说,如何在数字键盘上演奏装饰音是一个挑战。由于这个问题超出了小组成员的能力范围,笔者引导学生积极沟通,并使用“元认知与自我反思”表格来帮助小组识别和梳理问题。接着,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携带表格前往其他小组,探讨如何在MIDI上实现装饰音的演奏技巧。代表们随后返回原组,与组员合作解决问题,直到所有困难被克服。最终,学生汇集全班的智慧,利用MIDI键盘上的摇杆装置,成功录入了他们编创的装饰音(如图6)。
(三)同源共流·数字演试
小学高年级音乐编创课堂需要做到“同源共流”,即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都源自相同的创意、导向共同的目标。这种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数字作品。借助多平台的网络评论,学生能够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环境中实现深度的作品展示和评价。依托于评价后的反思和改进,学生在一个开放的循环中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这种不断将数字展示与网络评价进行深度融合的过程,构成了“成果评价从展示中来,高效反馈到展示中去”的深度学习模式(如图7)。
1.网络展评:表里兼顾中共享成果
网络展评,即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作品的表面特征、内涵经验和作者的即时表现,在网络平台上开展全方位评价。在小学高年级音乐编创课堂上,教师需要将作品的展评过程更加深入。评价不仅要关注终期作品,也要考虑学生的现场表现,更要专注学科学习的经验积累。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先进行评论,制订针对音乐学科关键能力的评价量表,并结合“编曲宝典”等工具开展深入、多维度的评价活动。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提升自己的音乐创作能力。
该环节的编创流程是:评价先行,制订三维量表→由表及里,聚焦关键经验→立体展评,实现互通有无。例如,在人音版六年级“海德薇格主题”拓展课“为喜欢的动画配乐”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设计出“成果展评量规”,在“成果对象”“展示表现”“成长借鉴”三个维度上制订评分细目以明确展评要求。教师综合考虑了从形式到内容、从过程到结果的所有方面,依据课堂上生成的“过程编曲宝典”,观察各小组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然后教师根据成果展示的成效进行总结性评价。最终,教师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形成综合性建议,并反馈给各个小组。
2.数字演试:开放循环中进阶内化
数字演试,即教师指导学生尝试推演和提炼编创活动涉及的概念,以帮助学生实现关键素养的迁移。小学高年级音乐编创课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关于数字编创的内化反思提升至概念层面。也就是说学生对数字编创不能只反思表层的现象与方法,还要总结深层的概念、获得音乐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将有关音乐学科的素养进行高度凝练,将其转化为学生面对下一次数字编创学习时的认知发展资源,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实现知识的循环和提升。
该环节的编创流程是:开放掘深,梳理关键反思→深度凝练,形成数字素养→质性迁移,达成全效提升。例如,在“海德薇格主题”拓展课“为喜欢的动画配乐”中,教师首先挖掘出“海德薇格主题”影视配乐特点,引导学生梳理网络上关于自己喜爱的动画或歌曲的配乐反馈,形成一系列关键反思(如图8)。然后师生召开双环会议,外环表达观点和确定配乐方向,例如为《疯狂元素城》动画片段配乐;内环操作“库乐队”软件,选择合适的乐器,并预测动画场景所需的音乐风格,进行深入的凝练和创作(如图9)。最后,基于整体性自主建构的理论基础,学生通过同伴交流沟通,建立有关音乐数字编创的整套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大家在线沟通学习,形成小学音乐数字编创的完整闭环。
五、总结反思
在这次实践中,我们成功地通过数字音频工作站将数字化教学融入小学音乐学科,实现了从传统教学到数字化教学的转变。这一转型不仅填补了以往小学音乐课堂中数字编创的空白,而且全面构建了基于音乐编创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范式。在数字音频工作站的支持下,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编创学习,实现了数字技术赋能的主动构建和艺术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闲林和睦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