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材料 乐享成长
2024-07-13李艳辉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游戏材料是游戏的物质载体,游戏材料的有效流转是保障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现阶段,幼儿园游戏材料的投放多由教师来承担,容易造成部分材料无人问津、材料更新不够及时等问题。基于此,武汉市武昌区实验幼儿园尝试开展材料流转活动,让幼儿深度参与游戏材料的搜集、消毒、整理、记录、投放、中转和撤退,使游戏材料的“进、退、流、转”成为幼儿的工作。优化班级游戏材料选择、投放以及管理过程,为教师投放和调整游戏材料提供新思路,并以此作为提升幼儿劳动素养的实施路径。
活动前期,着重解决游戏材料来源问题。通过“游戏材料大调查”活动,形成了班级材料收集清单;开展“头脑风暴”,讨论游戏材料收集整理的方法,做好材料收集前的经验准备;开展亲子收集游戏材料实践活动,真实体验“我的游戏我做主,我的材料我来收”。幼儿和老师一起商量创建“材料中转站”,将收集来的游戏材料摆放在此处,方便幼儿游戏使用。
在孩子们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材料中转站”正式“开张”了。区域游戏时间,孩子们乐此不疲地到中转站拿取材料。此时,问题出现了。果果和西西一起把中转站的奶粉罐、薯片筒等材料搬到了班上,准备搭小舞台,搭到一半时,她们却把材料丢到一边,去中转站拿了纸杯、纸碗,又过了一会儿去拿了纸板、纸盒等材料,不一会教室里就堆满了各种材料,她俩还奔走在拿材料的路上。另一边的晨晨和睿睿正在筹划搭建长江大桥,想用薯片筒做桥墩,于是决定去材料中转站拿取薯片筒,结果发现中转站的薯片筒一个都不剩,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放弃搭建长江大桥的计划。不一会儿游戏时间结束了,孩子们开始收拾整理玩具,果果和西西搭建小舞台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又急急忙忙地把游戏材料一趟一趟地往材料中转站送。材料中转站也是一片狼藉,薯片筒和饮料瓶东倒西歪、手提袋散落一地、纸盒子一半在柜子里一半露在柜子外、装贝壳的篮子空无一物……
“材料中转站”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材料流动性不强、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各班教师在对班级材料进行整理时,将一段时间内孩子们使用率不高的材料,或者班级放置不下的材料清理出来,然后投放到中转站,以实现材料的流动,最终达到材料共享的目的。然而在中转站投入使用后,我们发现仅仅只是设置了区域还不够,还要有运行机制,否则将是一团乱麻。于是我们研讨,如何才能做到让孩子们拿取、归还材料时井然有序。
为了保障“材料中转站”每天能正常运营,在与孩子们共同商讨之后,一个新的班级值日岗位——“材料快递员”产生了。中班每个班选2名“材料快递员”,其职责主要是负责游戏时间为大家拿取“材料中转站”的材料,既能节约大家拿取材料的时间,又能确保拿取材料的秩序。琪琪将做好的材料订单交给“材料快递员”一诺,还顺便介绍了订单的内容,一诺小朋友拿起材料篮就出发前往“材料中转站”,对照订单上的材料一一从材料柜中取出并放入篮中,最后还不忘核对一下是否有遗漏,核对完后就将材料搬回教室交给了琪琪。琪琪收到后确认材料派送无误,一诺就在订单后面做好标记,然后将完成后的材料订单粘贴在已完成订单处。“材料中转站”的材料经“材料快递员”派送,每天能有序地送到孩子们的手中,孩子们也能用这些材料愉快地游戏。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解决孩子们随意拿取材料导致材料拿取过多的问题,孩子们想到了按需拿取,于是产生了“材料订单”;为了解决“材料中转站”拿取材料人员拥挤的问题,孩子们商议派专人拿取,于是产生了“材料快递员”,这些想法无不来源于生活。因此,教育内容应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让孩子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运用已有经验解决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自我操作与生活经验结合的乐趣,提高幼儿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材料中转站”营运了一段时间,孩子们拿取材料越来越少了,“快递员”收到的订单也越来越少了,他们开始着急了,便在班级大声吆喝:“有没有需要材料的啊?”只听安安说:“昨天我想要树枝,材料中转站却没有了。”“我想要彩色的纸也没有。”一诺说道。从孩子们的对话中,我们发现目前中转站的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游戏的需要,我们需要再“进货”。但是到底要进什么货则需要进一步明确,这个工作由谁来完成呢?于是就有了“材料管理员”,由大班的幼儿担任。每周五劳动日活动时,“材料管理员”会到“材料中转站”整理清点游戏材料,并及时进行记录。通过游戏材料记录本,幼儿能清楚地发现哪些材料需要增补,哪些材料数量充足。“材料管理员”会制作材料增补清单,并将清单交给老师,老师会分类制定班级材料收集清单,孩子们回家和家长一起再收集材料,将收集的材料清洁、消毒后带到班级。班级再进行二次清洁、消毒,并记录收集材料的种类和数量,然后交接给“材料管理员”,由他们投放到“材料中转站”完成材料的增补,确保“材料中转站”的材料充足,满足孩子们自主游戏的需要。
鉴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掌握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的程度有限,劳动情感、劳动精神有待形成或不够稳定,我们必须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挖掘生活当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合乎时宜的劳动教育,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劳动,感悟劳动的价值。
“材料流转”活动是幼儿园开展融入式劳动教育的一次有效尝试,它的顺利运转说明,只要我们给幼儿提供有效的支持,他们是可以实现在服务自我的基础上服务班级、服务园所的,最终实现在生活中劳动,在劳动中成长。
独具慧眼,捕捉契机。在开展“材料流转”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寻找合适的时机启发引导,而非急于求成地直接告知孩子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在“材料中转站”一片狼藉时,我们抓住时机把问题抛给孩子,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原因,运用生活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材料中转站”遇冷时,孩子们就知道想办法解决。“材料快递员”知道吆喝同伴拿取材料,发现其原因是材料不足就想办法补充材料。这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习得的,只要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孩子们一定会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看见儿童,相伴成长。只有真正看见儿童,教师才能真正做出适宜儿童的教育决策。教师不仅要眼里有孩子,更要心里装着孩子,看见孩子遇到困难适时给予关心和指导,看见孩子获得发展给予表扬的同时抛出更有挑战的任务。孩子们在经历“材料中转站”由“人山人海”到“人迹罕至”的过程中,教师始终站在孩子的身后观察、发现孩子的潜力,在关键的时候“推一把”,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游戏材料无人整理、游戏材料数量不足的问题,最终让“材料中转站”恢复往日的“盛况”。既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教师观察儿童、解读儿童、支持儿童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基于生活,融合育人。在开展 “材料流转”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时,幼儿园自主开发了“材料流转劳动主题课程”,从五大领域的维度制定了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与幼儿的一日活动相链接,体现生活·实践理念下的幼儿劳动教育。幼儿在参与“材料流转”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材料收集的劳动乐趣;在整理材料的过程中,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意识;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极探索收获自主成长。真正实现“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责任编辑/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