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2024-07-13陈建华李彦芳
教师队伍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实施职业教育基础阶段的主体,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存在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矛盾。如何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使之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
坚守一个“德”字。学校要坚持把师德修养、职业规范作为教师职业的第一要求,作为教师引进、聘任、考核的第一指标。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学校要健全教师师德档案,严格教师评先评优制度,对优秀教师要积极宣传,引导教师向阳而生。
抓好一个“引”字。针对教师整体缺编和结构性缺编的问题,做好教师人才引进工作,不断注入源头活水。一是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引进高素质的人才。职业技术师范的学生对教育规律、学生认知特点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比较熟悉,岗位适应性更强。二是从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他们对企业文化以及新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有更深入的了解,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践实训。三是做好企事业单位人才到学校的兼职工作,让更多的技能名师走进学校,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同时发挥企业退休或临近退休的银龄工程师、银龄工匠的作用,吸引他们持续稳定来校上课,成为一技之师、一事之师,为“双师型”教师注入鲜活力量。
做实一个“培”字。针对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适应职业教育需求的情况,要做好教师培训培养工作。要对从普通教育转岗过来的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培训,帮助其实现类型转变;要对从企业过来的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的培训,使其完成跨界转型。要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求。培训要有计划和针对性,要立足于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痛点问题,力求取得实效。
助力一个“提”字。针对教师学历合格率不高和“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鼓励教师通过在职进修的方式提升学历,提高水平;支持鼓励教师积极考证,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支持鼓励教师参加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和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赋能;分专业建设教师团队,通过团队的力量引领和推动教师整体能力的提升。要抓好老中青的传帮带,实行“学徒制”培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创新一个“管”字。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个性化发展,使其适应岗位需要。要抓好制度建设,结合专业实际、职业方向和岗位标准,对备、教、改、辅、考、评、训等方面编制技术规范,让教师有章可循;要抓好顶层设计,规划教师成长路径,让教师专业成长有方向。要改进教学督导,科学评价教师,建立教师评价体系。
做强一个“研”字。支持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开展研究,围绕专业建设开展研究;与企业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在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教师立足行业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服务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着重增强教师在研究中的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活动;要挖掘非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点,形成课程思政特色。
强化一个“练”字。针对教师企业经历不足的问题,要制度化安排教师去企业体验,丰富教师的企业经验。一方面在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学校与企业结对、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结对,为教师下企业实践提供真正的载体;另一方面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学校将教师下企业体验、实践要求与教师的岗位设置、遴选聘任、专业发展、考核管理等方面结合起来,且在待遇上给予保障,探索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实践,综合施策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
责任编辑/李慕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