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地化”助力乡村学校发展
2024-07-13肖安富
近年来,丹江口市土关垭镇中心学校抢抓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遇,积极推进“互联网+在地化”教育探索与实践,着力解决乡村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全镇中小学走上特色发展、优质均衡发展之路。2022年,镇中心学校入选湖北省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实验校。2023年,承办了全省教育数字化转型暨5G应用现场观摩会获得好评,全国首堂“5G+”茶艺劳动专递课在土关垭镇小学成功上线,携手中国联通打造了乡村数字化教育“样板间”。
建设“互联网+”空中课堂,推进优质资源共享。促进辖区内各学校教育均衡发展,让教学点的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一直是土关垭镇中心学校努力的目标。
全镇投入20余万元,建设了“1+3”专递课堂,以镇中心小学为中心校,带动教学点开齐开好音乐、美术、科学、信息科技以及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等短缺学科课程。专递课堂运行实施“五四三二一”的工作策略(“五个一”保障:组建一套有信息化领导力的班子、建设一支有“技术+行动力”的团队、遴选一批有教学经验的专业学科教师、安排一张短缺课程为主精品课程为辅的课程表、制定一些实用规范的管理制度;四个到位:确保师资到位、研训到位、技术服务到位、激励机制到位;三个统一:落实统一课表、统一管理、统一考评;两个坚持:坚持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坚持课题引路研训为重;一个不失位:团队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全程实时掌控、重点指导并及时解决问题。
学校加入“互联网+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堂”计划,创新开展混合式专递课堂教学,增设了“彩虹花晨读”“红色之旅”“生命教育”“韵律舞蹈”等特色优势学科课程,借助“互联网+”时代的优质资源覆盖更多学段和学科,使更多学生受益。学校争取“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的实施,以开发美育课程、培育乡村美育教师、提供美育教学设备等方式,助力乡村美育发展。
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至今,土关垭镇中心学校先后制作了1000余节专递课堂实录,教师操作娴熟、运用自如,课堂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
建设“在地化”特色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土关垭镇是丹江口市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之一,是闻名省内外的绿茶之乡。近年来,镇初级中学依托当地的产业特色,将茶文化融入校本课程,把茶知识、茶艺表演带进课堂,将“茶文化”教学打造成特色课程,助力乡村振兴。
学校对10余亩茶园进行了改良,投资建设了茶艺室和制茶室,开设了少年宫茶文化兴趣小组课。聘请专业茶艺师授课,学习茶的发展史、茶道茶艺、茶的种植与采制等。通过茶文化学习,学生的道德情感、行为习惯、文明礼仪、文化知识、审美情趣等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学校着手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库,编写了有声有色的电子教材,制作了电子动画翻页杂志、精美的微课课件等,将茶文化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融合一体,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在网络学习空间、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学校依托中小学茶文化研学劳动实践基地,成功接待了20多所城乡学校师生前来研学。
2023年3月,在湖北省教育数字化转型暨5G应用现场会上,立足“丹江口好水、武当山好茶”,基于5G技术应用的《绿茶的采制与冲泡》劳动教育专递课,在土关垭镇小学开启全国首场“现场直播”。主课堂外另设十堰市主会场、汤湾教学点两个教学场景以及茶园采茶、手工室炒茶两个校外场景,通过5G技术将“茶园采茶、学校炒茶、课堂泡茶”三个环节无缝对接,由不同场景的“多师”依次转换角色,同步进行教学。优化了传统的主讲教室带听课教室的模式,有效实现了专递课堂的“平衡性、互补式”教学,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劳动乐趣,传承工匠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11月,土关垭镇初级中学“‘以茶育人’创建农村特色社区学习中心”建设项目成功入选第四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社区学习中心(CLC)能力建设项目”实验点。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