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创新求发展 聚力共筑成长路
2024-07-13刘霞
云梦县黄香小学因位于黄香故里而得名,担负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博专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的使命。学校与云梦县吴铺镇三湖小学组建成黄香小学教联体,分为黄香小学、三湖小学2个校区,学生4768人,教师259名。学校坚持以创新科学教育为引领,以提升科学教育质量为目标,完善制度,优化环境,丰富资源,创新方式,构建全方位的科学教育工作体系,大力实施科教强校战略。
多方联动,开启协同育人新征程
云梦县委、县政府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学校、科协、场馆、企业调研,认真研究,加强组织管理、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经费保障,召开云梦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专题会议,提出“高位推进、高点谋划、高效落实”总要求,明确“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全域育人”总路径,为“全面建设田园城市,打造全省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贡献科技力量。
县教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施方案》,成立“云梦县科学教育指导中心”,统筹推进“校内科学教育提质行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梦泽科学教育共建行动”“乡村教育点亮行动”“条件保障建设行动”等五大行动。
黄香小学以建设“科学教育实验校”为契机,及时召开师生及家长会议,与社会各界座谈,利用新媒体开展“全媒体科普活动”等,广泛宣传,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科技强校、特色立校”信心,增强全体师生创建科学教育实验校的责任感、使命感。制定《黄香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制定计划,明确分工,完善7项制度(科学教师岗位责任制度、辅导员考核制度、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校外资源共建工作制度、师生成果展评制度、科学素养考评制度、师生教育成果奖励制度),强化5个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物资保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努力建成具有实验性、示范性和引领性的科学教育学校。
整合资源,建立科学育人新体系
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在校内,民主推选1名科学教育副校长,遴选15名教师为专职科技辅导员;在校外,聘请4名专家、学者为科技副校长,选定50名校内外学者、教师为兼职辅导员,组建“5位校长+15名专职辅导员+50名兼职辅导员”的科学教育队伍,为推进科学教育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实施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行动,开展“三段衔接”课题研究,开办“黄香大讲堂”,开展“师徒结对”“结对帮扶”等活动,落实目标考核,提升全体教师科学素养,逐步实现人人掌握一项科技领域知识、个个能带好一个科技社团的目标。
实施资源共建行动。依托“智慧农业,科技强县”的县域优势,统筹各方资源,促进协调发展。在县科协等部门的支持下,先后投入400余万元,建设了校内8大科教基地,形成“一廊二园(三湖校区建成科技长廊、农耕体验园、膳耕园)”“一馆一园三室(黄香校区建成科技馆、科普文化园、创客室、微机室、实验室)”的科学教育基地格局。
与航天三江研学基地、县科技馆、县博物馆、涢水湿地公园、下辛店镇梦南花海、沙河乡伍湖四海生态农业园、胡金店镇油菜花海、隔蒲镇四季常青蔬菜种植合作社等场馆、基地合作,将它们列为校外科普教育基地并授牌。
着力开发校本课程。多年来,学校凝聚师生智慧,着力6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场馆课程:利用县博物馆资源,开发漆器、考古等课程;与涢水湿地公园、四季常青蔬菜种植合作社合作,开发“长江大保护”“现代蔬菜种植”等课程。科技社团课程:成立科学俱乐部,开设科技社团,开展活动,组织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STEAM课程:使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艺术五大领域融会贯通,将学习与现实世界相联系,让学生 “动手做”“做中学”。“科学+劳动”课程:开发中药草、太空种子等种植课程,探究鱼菜共生、无土栽培等技术。研学课程:借助航天三江研学基地等机构,让学生体验航天科技、百年考古、非遗传承等科技文化。幼小、小初衔接课程:每年9月份对一年级学生开设幼小衔接课程,6月份邀请初高中科技辅导员到校为六年级学生开设小升初衔接课程。
用好数字资源。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用好科学技术、实验教学等课程资源;学校开设“科学教育直播间”,邀请科学教育领域专家、校长、科技教师,同步分享综合实践、劳动教育、课外活动等课程,拓展教学资源,实现数字赋能。
丰富活动,提升实践育人新成效
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利用班级图书角、阅读长廊、图书馆设立阅读专区,让学生随时沉浸在科学知识的海洋;定期更新校园科学长廊、橱窗、板报等宣传区,普及科学常识;开设校园广播“科技之声”专栏,让科技之声传遍校园,科学元素融入生活日常;请科技副校长等走进校园开展科普宣讲活动,讲述科学故事、科学家精神。
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组织科学教师认真学习领悟新课标,保质保量完成教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非科学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所教学科知识中与科学相关的元素,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参与、探究、合作、活动”的课堂教学特色;引导学生依托家庭、社区、企业、场馆开展“小实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动手、探究与思维能力。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全体学生开展“科学移动站”体验活动,感知科学的神奇,探索科学的奥秘;连续3年开展以“黄香小学小小发明家”为主题的“红领巾爱心义卖”活动,激发学生创造力、想象力,让学生动手制作科创作品,传递科学精神;实施“未来科学家培育行动”,举办科学学科知识竞赛、科学论坛、科创运动会、创客文化节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膳耕园”科普农学基地作用,开展“农耕体验活动”,种植中草药与太空种子、实践鱼菜共养等,通过对育苗、移栽、施肥、浇水、除虫等一系列农活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从小树立“科技兴农、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聚焦考古、非遗、人工智能、航天、基因工程、智慧农业等项目,定期组织学生到8家科普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感受科技力量。
积极配合共青团、科协、文旅等部门,组织“梦尚花开,德润梦泽”“多彩假期,阳光成长”等主题教育活动,学生在“农耕文化亲子游”活动中,动手采摘,认知水果、蔬菜;下水捉鱼抓泥鳅,识水性、享渔乐,收获劳动乐趣。学生在“秦简书法探微”活动中,书秦文、学秦律、明秦史,用剧本杀演绎“穿越千年家书”,识秦人“喜”、悟秦风。
近年来,学校还承办孝感市科协系统工作经验交流“县县行”现场会活动,展示学校的科学教育成果。在各类科技比赛活动中,24名教师获得省市奖励,191名学生获国家、省、市、县级奖励。学校相继被评为云梦县科普教育基地、孝感市科普教育学校、湖北省科普教育学校,并于2022年荣获全国“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优秀单位称号。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贯彻科学教育观念,与协作学校紧密配合,交流共享,一体化推进阵地、课程、课堂、人才队伍等建设,持续提升学校科学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作出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王秉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