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家校社资源 打造共育新路径
2024-07-13常琳
有效盘活家校社教育资源,可以极大地拓展和延伸家校社共育的实施路径,促使家校社在教育目标上统一,在时空上紧密衔接、互相补充,形成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补充的教育格局,从而有力地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盘活社会资源,做好资源开发
挖掘学校周边、学生及家长身边的优秀资源,可以有效解决社会教育“用什么育”的问题。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全市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有282处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盘龙城遗址、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八七会议会址和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等33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必须优化选择,科学开发。一是用好历史遗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武汉市江岸区绘制的《江岸红色地图》,包含35处革命遗址遗迹、旧址及纪念设施,涵盖了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给每位学生发放了《江岸红色地图》,引导家长带孩子打卡红色场馆,漫步在江岸区,一处处革命遗迹遗址沿街伫立,如同走进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一起还原光辉的革命历程。二是开发优质资源。依托学校百年的铁路文化办学历史,进行梳理和选择后,将铁路文化的传承作为第一社会教育资源,与江岸机务段结为共建单位,开发了《铁路伴我成长》系列校本课程,将素材性资源转变成课程性资源。校本课程分为低段《铁路的魅力》、中段《铁路的繁荣》、高段《铁路的力量》三个部分。学校在江岸机务段的协助下,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开展“小铁走进机务段”“铁路人讲铁路故事”系列活动。三是对接社区资源。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而有效补充,只有融入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才能充分实现其教育效能,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通过所在的二七街道操场牵线搭桥,学校与辖区内各单位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对接,遴选有利于充实、拓展、深化校内课程教学的内容,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和生产有机地关联起来。
融合社会资源,落实知行合一
教育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促进每个孩子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要把社会教育的丰富优质资源融入青少年血脉,就要解决好“怎么育”的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要重点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情景交互。每学期开学初,教师都会带领学生走进学校周边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二七纪念馆、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等场馆,让学生进入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文化情景体系,通过沉浸和互动的方式,从感性经验层次上去体验优质教育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内容。通过这种文化浸润,学生能积极参与到红色场馆“小小讲解员”的活动中,学校培养了市区多名优秀“小小讲解员”。
二是专业引领。学校利用“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的时间,充分发挥社校统筹教育功能,通过社区引线,精心策划引进优质资源,邀请专业人士进校,开展每月一次(每月最后一周周四课后服务时间)的校级“X”课程,类别涵盖了红色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和兴趣发展,让社会资源成为课后服务的“点亮人”。为让每一次的活动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前主动与社区对接,阐明学校的意图,让社区知晓要为学校提供怎样的协助,并与社区共同研讨具体的实施方案,不断探索学校和社区资源共建的新路。在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邀请了武汉市军休一中心老兵志愿服务队、武汉市司法局戒毒教育矫治所、武汉市汉口医院耳鼻咽喉科、康复医学科、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律师事务所、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检察院蒲公英工作室、武汉理工大学志愿服务队的专家及志愿者到校,为孩子们开启“X”课程,新颖的授课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三是实际践行。每学期一次的研学活动及主题活动月(植树护绿、清明祭扫、五一劳动、端午传承、中秋团圆等),学校利用活动契机,筛选校本研学资源,精心挑选研学地点,进行校本化的研学线路设计,设计不同的研学活动课程,让活动有情、有形、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以学生体验为重心,让他们感受武汉文化底蕴,在实践中深入了解武汉,热爱家乡,增强为祖国、为未来努力学习的理想和信心。通过实践活动,寓学于游,寓教于行。
四是家校融合。家长教育资源能很好地补充学校某些方面资源的空缺,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某些专业领域。家长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的良好互动,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学校积极开发家长资源,通过班级摸底、家长自愿报名等方式,邀请家长每月前三周周四下午课后服务时间参与“家长进课堂”活动,让家长成为课后服务的“生力军”。“家长进课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家长学堂”“家长讲堂”“家长论坛”系列活动,鼓励并指导家长根据自己的职业特长录制微课,用“家长进课堂”形式让学生亲身进行职业体验。自从家长走进课堂,每周四的课后服务时间,就是学校最热闹的时刻。导游妈妈给同学们讲武汉的历史与文化、消防员爸爸给同学们普及消防知识、说唱团演员教孩子们学习快板、服装设计师教孩子们认识不同面料、会计师教同学们打算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家长也非常有成就感。“家长进课堂”让家校互动,真正携起手来,让孩子的教育成为大家的教育。
拓展社会资源,形成育人机制
现有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分布面广、特色各异、发展不均衡,这也影响了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利用效果,因此必须完善体制机制、形成推进合力,才能解决社会教育 “如何保障”的问题。
企业参与学校管理的办学历史,铁路文化的长期浸润,催生了学校独特的人文氛围。由于教师亲属同属铁路系统,教师关系较之普通学校更为紧密,祖孙三代同为校友大有人在,在“铁路”这根纽带的串联下,教师、家长、学生形成了天然的同伴关系。特殊的人际关系,催生了对于“同伴教育”的办学需求和价值认同,家校社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了“同伴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从管理、课程、活动、实践等方面建立协同机制,以家庭为原点,以学校为核心,以社会为支点,不断增强家长、社区在学校活动管理中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步延伸和扩大教育的辐射面,不断提升三方协同育人实效。
全面盘活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为家校社共育开辟了新的路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路径的创新,增强了三者的育人意识,进一步明确了育人是学校、家长、社会共同的事情。教育地位和教育责任的确定极大地调动了家长、社会参与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相互衔接,有效提升了育人能力。家庭、社会、学校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从而形成了家庭启蒙教育、学校奠基教育和社会拓展教育方向相同、要求一致、力量相聚、协同影响的教育合力。
责任编辑/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