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晚会蕴含的教育意义
2024-07-13王昌胜
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有几所小学基地校举办了大型的“六一”晚会活动。很多观演者反馈说很震撼:全体学生上台表演,晚会没有任何成人发表讲话,老师和家长全是观众,随处可见穿着红马甲、黄马甲的志愿者……
其实,这符合我们团队定下的关于举办“六一”晚会的原则:所有学生全部登场,让孩子站在舞台中央;无任何成人致辞讲话,把舞台让给孩子;不请任何领导和媒体,让孩子过自己的完整“六一”;节目由孩子们自导自演自主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促进孩子自主成长。
有人质疑,这与我们团队制定的另外一个原则似乎有冲突:举办教育活动尽可能将组织单位下移,凡能在年级组织的活动,就不要放在学校;凡能在班级组织的活动,就不要放在年级;凡能在小组开展的活动,就不要放在全班。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孩子在活动中得到更多的关注,收获更好的体验。因为活动的组织单位越小,学生的参与度就会越高,个体受到的关注也会越多,学生体验感就会更好。
那为什么这次“六一”晚会活动又偏偏大张旗鼓地放在全校举办,而且如此追求宏大呢?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有必要让孩子体验宏大场面。所以我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三年举办一场宏大的“六一”活动,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至少有两次机会亲历大场面。即使在这样的大型活动中,也应注重学生个体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所以我们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台表演。
今年举办“六一”活动的基地校,都遵循了我们团队制定的原则。而且,我们还惊喜地发现,各校还有很多有意义的创造。
比如,一所学校的学生成立“六一活动”服务公司。
文创公司。晚会使用的手环灯荧光棒是学生自己设计的。晚会现场,每个孩子手中都有一根荧光棒,举手挥动,在夜空中形成了一片星光海洋。这些荧光棒不是直接从市面上购买的,而是涂鸦社团的孩子组织全校美术爱好者专门为晚会设计的。除了荧光棒,他们还设计了“六一”帆布包、冰箱贴、胸章等,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资源服务公司。演出的服装、道具全部由他们提供。资源服务公司市场部的孩子们看中了涂鸦社团的设计作品,就在导师的协助下,联系到涂鸦社团的孩子们,希望能够收购他们的创意设计,征得同意后,他们将文创设计图制作出来在校园售卖。售卖而来的资金则会成为购买资源共享站的物资,供有需要的孩子们使用,这个“产业链”真的不敢想象是一群孩子能够建立起来的。
再比如,另一所学校为了提高学生自导自演节目的质量,他们想到了跨年级自由组建节目。所有的节目由不同班级、年级的孩子自由组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一起编排节目。
策划“我要上六一”活动。由学生中心自主策划部发起“我要上六一”倡议,孩子们自主申报节目。
“牵线搭桥”组建节目组。学生中心策划部根据报名信息,将各年级有相同特长的同学组织在一起。每个节目当中的成员年龄跨度大,真正打破了年级、班级的限制。
共同商讨生成节目单。学生中心策划部面向全校招募了“六一”总导演组,总导演组对所有节目进行整合、编排,最终商定板块,生成节目单。
责任编辑/周小益
王昌胜
2014年度中国课改杰出校长,中国教育学会“未来教育家公益项目”培养对象,首批“荆楚教育名家”;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小学发展办公室执行主任,“我们工作室”负责人;现兼任神农架林区创新实验学校质量促进中心主任,湖北宜都创新实验学校、郑州市郑中国际学校、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