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生态育人场
2024-07-13龚加蕊颜克存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字赋能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趋势。十堰市郧阳区第二中学运用数字技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与数字育人空间深度融合,双向赋能,构建“数智化生态育人场”,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和家校社数字化协同育人模式,全面开启智慧课堂,将数字技术应用在教学、管理、家校社共育等方面,实现了教与学的双重变革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无缝对接。
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数字”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学校以打造高质量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为目标,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数字”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强化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3个年级主任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总协调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组员的管理团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开展工作。建立副校长包年级、科室部门牵头、年级主管、班级主抓、科任教师配合的工作格局,按照学校、年级、班级3级组织架构,分别明确相关责任人责任,“一体化”推进实施。
健全制度体系。学校制定出台《郧阳区第二中学“数字”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将“数字”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每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实施校长办公会月汇报、月研究,年级月评比,学年度统一考核制度,并综合运用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表模的重要参考。
加强资金预算保障。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活需求、保障公共服务、优化建设理念,将“数字”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工作的有关支出纳入预算予以保障,同时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责任落实、工作落地。
创新方式方法,建立“云端”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
打造“云端学校”。以应用国家(湖北)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主线,充分利用北京东城区与郧阳区教育对口协作,对接武汉市、十堰市等名校资源,建设“云端学校”和“云端班级”,开展“同课同备同研同上”等系列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学校数字化变革按下加速键。通过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和交流。互动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数字技术和智能算法的应用,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行为等全面、客观、精准的评价和反馈。智能化评价与反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问题,还能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改进措施。通过数字技术和智能平台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专业发展课程和培训机会等支持服务。同时,数字技术和智能平台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2023年年底,学校对全体“云端班级”学生进行“云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喜欢‘云端学校’的多师授课模式”,教师也喜欢这种授课方式。
建立“云端家庭”。整合各类资源、平台,与中国移动、支付宝等合作,开发运用云视讯、物联网服务平台,或利用腾讯会议、微信、钉钉、QQ等线上软件,创设有温度的“云端家庭”,通过一根网线将“天南海北”务工的学生家长全部联系起来,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问题。数字定位护航人身安全。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微信定位等功能,应用学生上下学“实时位置报告系统”,解决学生“家校往返”期间的路途监管与实时联系问题,“家校互管”对接率100%。
融入“云端社会”。学校申请开通微信公众号、电子“心语箱”、校领导“留言板”,以及线上“心理健康咨询室”等,畅通学生、家长及关心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人士民意表达“云渠道”,积极回应并解决民声诉求。电子“心语箱”解决少数学生不愿与心理健康教师“面对面”吐露心声的问题。2022年、2023年累计线上接待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辅导”525人次。利用“志愿湖北”微信小程序,引导学生及家长积极注册,争做志愿者,参加城市文明创建、环境保护、学雷锋“足印社区”、重阳“敬老孝亲”等各类社会活动,积累“信用时长”和“荣誉时长”,以融入“云端社会”激发引领学生向善向好。与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深度合作,建立“家长学校”,广泛组织开展邻里互助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社会育人质效。
创新环节应用,提升“智慧”家校社协同育人质效
以“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师生、家长等全员参与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推动知识共学、数据共研、价值共创,以数字赋能驱动育人模式变革。
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学校层面聚焦年级、处室主要负责人这一“关键少数”,常态化开展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管理者“数字素养”,引领学校发展。在教师层面建立线上线下互融“生态教学场”,借助平台海量资源和优质课例,开展“翻转教研”、远程备课、双师课堂、教师研修等活动,创设系列“教学情景”,学生通过线上讨论、线下协作,实现“互通、互动、互联”,教师通过线上答疑、线下研讨,促进“共进、共享、共建”,实现课堂教学不脱离课本,但超越课本。在学生层面,鼓励学生将学习、生活方式从物理空间拓展到数字空间,建立“观察学习—模拟学习—情境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利用智慧平台德智体美劳各种资源开展内驱式无边界学习和问题化协作学习。数字技术引领智慧教学。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助教、助研、助学、助管、助交流合作,实现北京东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与郧阳共享。2023年,开展“与名师同上一节课”“与名师同教研”“远程培训”等活动30余次。助推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先后参加省、市、区各类教学活动并获奖27人。
强化家长“数字应用”。组建家委会,招募“数字教育”志愿者,通过召开家长会现场指导、远程教学、线上推送视频教程等方式给学生家长,教会家长熟练运用“智慧教育平台”,实现家校共育无缝对接。数字管理解除家长担忧。为解决学生在校餐饮“消费不清”及“舌尖安全家长担忧”等问题,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支付宝“物联网服务平台”小程序,家长手机登录即可一目了然掌握孩子在校消费情况,提取消费明细,跟踪消费地点。利用数字“连心线”,通过线上线下家访、召开“两线”融合式远程家长会等,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问题。截至2023年年底,全校家访(线上+线下)率达94%以上,家长满意率达98%以上。
坚持过程“数字管理”。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全过程管理数据库,将教师研修、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考试检测、课余家访、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健康状况、就餐消费、行为习惯、上下学安全、居家生活情况,家长意见建议及社会评价等实行数字化管理,实现学生合理诉求必应、家长有益建议必采、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必解。
数字赋能课堂,智慧引领教学,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智慧课堂将会更加成熟和完善,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精准、高效的支持和服务。学校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中的覆盖面,引导课堂教学深化应用,用数字教育资源丰富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支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优质数字资源“出圈”,进入学生家长、人民群众视野,付诸更多实践。
责任编辑/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