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打造启能课程新样态
2024-07-13陈燕罗璇尚晶晶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武汉市翠微中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构建“启能+”数字化架构,从数字赋能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流程再造、校本教研拓展、课程评价创新四个维度,打造具有翠微特色的启能课程体系,形成基于学生个性化画像的启能课程图谱,提升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体验,为城市初中学校提供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课程建设新路径。
理念引领,设计启能特色框架
重塑学生观,设计多维学生画像框架。学校以学生素质教育为导向,结合多元智能理论“个体差异”与“多元发展”等观点,应用汉阳区“市区校一体化”平台上的人人通APP,收集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学习习惯、活动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数据,充分发掘每一名学生的内在潜能,精准提炼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维度,设计涵盖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人际关系、自然观察等内容的学生画像框架。
变革教学观,重构启能课程体系。学校注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在“启能+”课程体系下持续优化课程结构,确保课程内容能够扎根于智能启发与情感滋养。学校整合国家课程、社团课程、项目课程,根据学生的数据画像,立足其学习特点与优势智能,设计《英文戏剧表演》《翠微民乐社》《模拟飞行》《头脑奥林匹克》等具有针对性的“启能+”项目化校本课程。
平台赋能,丰富启能课程资源
学校常态化运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市区校一体化平台、智能终端等平台、资源和工具,串联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构建系列“射线式+主题式”项目课程。
国家课程校本化。依据新课标要求,立足学生的启能发展需要,学校采取单一学科拓展、跨学科整合方式将国家课程教材内容变为适切学生学习、易于操作的学习内容,如根据教材内容,重置单元教学目标、重组单元学习板块、重设单元学习任务及评价,将150本各学科参考资料梳理、整合形成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三案”——预习案、导学案、题案,并上传到市区校一体化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结合“双减”政策,学校积极探索“三案”的有效应用,申报、获批省级重点课题“基于大数据的智慧作业设计与实施”。
项目课程特色化。学校持续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项目式学习,七年级开展多样化的社团项目,如《头脑奥林匹克》《水果模型制作》等,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八年级构建跨学科项目《桥》与《水》,让学生充分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培养高阶思维能力;九年级则采用搞笑、解压的创意与魔术项目,如《英语秀》《魔术中的科学(物理)》《魔术中的科学(化学)》。学校的项目课程成果被媒体持续跟踪报道,“桥兴汉衢项目式课程”案例荣获首届“湖北好教研”一等奖,并入选2023年“武汉市中小学素质教育优秀案例”。
活动课程体系化。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市区校一体化平台,学校德育团队运用云展台、虚拟演出、全息技术等,为学生创设打破时空限制的展示场域,构建“启能文化、启能活动、启能FSC协同育人”德育活动系列课程。其中,达人秀活动是学校数字化赋能德育实践项目化的典型案例:借助数字化平台完成达人秀的海选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拥有参与表现的机会;2024年4月举办的第八季达人秀充分利用传感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设计课程群,创新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丰富艺术体验,改进评价过程,激发学生潜能。同时,春季悦读节、艺术节、科技节、夏季体育节、文化节等节日活动,以及伴随孩子三年成长的入学礼、青春礼、毕业礼等成长课程形成体系化活动课程。
数据支撑,优化启能教学流程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构建了“1-3-6”教学模式,提升启能特色。
启发潜能“1-3-6”教学模式。“1-3-6”分别指中心、阶段和教学环节。基于学科知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构建各个学科的知识图谱,并结合认知诊断模型,完成学习者学习资源认知图谱建模。以市区校一体化平台上的人人通、互动课堂应用为依托,以墨水屏学习终端为载体,将数字化应用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教学流程,通过备课资源分享、课堂授课互动、智能作业评价的实施流程,促进学生个体自学、组内互学、群体共学。
精准教学“三位一体”应用策略。为确保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遵循精准有效的教学原则,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专业引领以更新教学理念,组织培训以探索启能教学模式,以及在模式实践中打造精品课堂,从平台支持、教师引导、数据支撑三方面扎实推进教学模式的深入应用。
平台支持,实现个体自学。根据平台数据,教师有针对性地选取前测习题设疑,精心设计课前自学任务单,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措施,基于数据分析,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实现因材施教。学生借助墨水屏上的自主学习应用模块,如AI精准学、AI错题本、AI背单词、闯关练习、口语检测和听写等功能,获得精准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教师引导,开展组内研学。学生经过充分的课前自学,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综合已有知识,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究拓展。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不同小组质疑问难,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比较、鉴别知识,并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数据支撑,助力群体共学。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教师不断呈现拓展资料,遴选经典题型并设计变式练习,利用平台开展快速测评;依据测评结果,适当拔高讲解,促进知识的生成,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思维逐步进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字牵引,创新校本教研模式
学校以“2+2+5”校本教研模式为抓手,利用多媒体网络学习环境,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知识的共建、共享,推动启能课程与研修共济发展。“2+2”代表教研活动的四大模块:学科教研、备课组教研、主题教研和课题教研。“5”即教研的流程,包括主备说课、个案分享,交流研讨、形成共案,规范作业、统一管理,常规督导、每周一清和特色活动五个环节。
“线上+线下”学科教研。学科教研以学科组为单位,聚焦学科教学中的共性问题,采取“线上+线下”的教研模式,在市区校一体化平台校本教研空间线上公布教研主题、推送学习资料,线下研讨的形式开展教研。
“网络+校本”集体备课。引入教研数字化管理平台——希沃信鸽,推出“备授课一体化项目”,开展“网络+校本”集体备授课活动,基于平台上“校本资源库、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研动态、教研数据、学校管理、空中教研”七大板块开展教研活动。通过教学数据的呈现,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均能清晰了解学校的教研活动次数、听评课次数、教师在线备授课时长、教师云课件数、班级评价情况等详细数据,并给予针对性改善建议。
团队协作,主题教研。围绕课堂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展开主题教研,根据学科的特色活动,教师自愿成立团队,以团队互助形式参与教研。依托市区校一体化平台,学校紧密结合特色课程,构建包括“桥兴汉衢”“社团课程”以及“国际理解教育”在内的多元化课程社区,分享特色课程资源,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参与主题教研活动,发表意见,成为教研活动的观察者、思考者和贡献者。
骨干引领,课题教研。课题教研以课题为依托,骨干教师招募课题组成员,组建课题小组,研究课题,梳理推广研究成果。目前,学校通过线上学习讲座、跨市线上交流、线下参观、校长论坛等多种形式,梳理课后服务模式。
多维评价,呈现启能课程效果
数据支撑,构建学生多维评价框架。依托市区校一体化平台数据,学校从多元智能理论八个维度中选取27个彰显办学特色的校级指标,组织学生成长中心、课程中心、年级组等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多角度、全流程采集学生点评、体质监测、活动广场、习惯养成、班级圈等数据,形成“有依据、有数据、有分析、有对策”的多维评价框架。
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广场提交作品、习惯养成坚持打卡、教师课堂点评等活动获得积分。一年来,教师点评总数有30万余次,点评覆盖率100%,学生每学期人均被点评100余次。学校根据周积分、月积分、学期积分的数据变化,及时发现学生成长中的困难和生长方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发现新的生长点。
因材施教,构建启能高效课堂。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考虑学生的智能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实现全面、多元的智能发展。例如,借助平台数据分析,教师能够精准掌握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作业量、题量、完成度、批改频率、得分、订正以及作答时间等多个维度,从而全面了解班级作业的动态变化。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学生的作业趋势,教师能够清晰地监控教学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学。
在课前,教师通过学情报告分析班级学情,识别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1-3-6”教学模式,对于80%以上学生已掌握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对于30%~80%的学生已掌握的问题,采用群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对于30%以下学生已掌握的问题,则由教师详细讲解。在题目讲评环节,教师重点关注得分率较低的题目,通过分析学生的作答数据和笔记,识别学生的薄弱环节,并推荐变式练习以加强训练。题目讲评课后,教师根据学情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推荐个性化练习,针对每个学生的薄弱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避免学生进行无效的重复练习。
数据循证,生成启能特色学生画像。学校将评价渗透在启能课程的多个维度,不仅涵盖课堂表现,还包括校内外活动参与情况。课堂上,着重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及解决问题能力,以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并指导教学调整。启能课程和活动的参与构成学生画像的关键部分,推动学生参与各类活动,如达人秀、运动会、志愿服务等,并利用人人通应用实现即时评价。
比如,七(8)班的沈同学在开学初参与学校多元智能理论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其在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以及运动智能方面得分较高,而在人际关系、自我认知以及音乐智能方面的分数相对较低。据此,老师建议他加入学校的模拟飞行社团。在随后的湖北省模拟飞行锦标赛中,沈同学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了解说口才项目金奖以及模拟飞行项目湖北省一等奖的佳绩,并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比赛。随后,在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中,沈同学经常以模拟飞行社团代表的身份,向来访人员详细介绍学校的模拟飞行社团,展现出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这些经历不仅显著增强沈同学的自信心,也令他的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积极,学业成绩和人际交往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
学校建构的启能课程,提升每位学生的学习力、信息力和生活力,令翠微教育改革从2.0时代向3.0时代迈进。学生的创新潜能不断增强、核心素养得到显著提升,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取得丰硕成绩。学校启发潜能教育特色更为彰显,获得头脑奥林匹克特色学校、湖北省办学实力百强学校、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校等荣誉称号,“基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启能项目课程学习过程评价研究”也被列为2023年省级课题。教育部科技司和中央电教馆领导到学校调研,高度评价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学校连续举办八届达人秀活动展示启能课程的改革成果,被主流媒体报道。省教育厅组织各地教育局长到校观摩学习,向全省推介学校智慧教育经验,吸引全国18个省市、近万人次教育工作者前来观摩学习、跟岗研修,影响力持续扩大。
在深入推进启能课程的过程中,学校由试点应用转向多点开花,激发师生优势潜能“显能”化。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下,翠微中学将积极探索落实启能课程新样态,稳步推进教学常态化应用,为实现公平而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建设武汉市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提供“翠微经验”。
责任编辑/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