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螺旋理论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2024-07-12谭燕萍黄雪言
摘要:弘扬工匠精神是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应该致力于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采用理论研究方法分析三螺旋理论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适切性,对我国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进行梳理。研究发现:三螺旋内部工匠精神培育缺乏动力;三螺旋之间工匠精神培育协同不足;三边网络组织工匠精神培训体系不健全。为此,需要健全工匠精神培育激励和保障制度,激发螺旋内部积极性和可持续性;健全培养培训体系与质量评价体系,强化校政企协同育人;加强职教集团及高水平培育基地建设,优化三边网络组织。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策略;三螺旋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7-0068-05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提出要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1]。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2]。202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对受教育者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深化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单位的重要任务和关键使命。学术界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不断丰富,工匠精神在内涵特征上达成了部分共识,主要包括精益求精、专注坚守、传承引领、勇于创新、职业操守、责任担当、协同合作、敬业乐业等主要范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其核心范畴,主要包括“匠德”“匠心”“匠知”“匠行”“匠道”“匠术”等六大核心范畴[3-5]。随着工匠精神内涵研究不断深化,研究对象逐步打破制造业边界定式,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不断赋予工匠精神以时代性与个性特征。在工匠精神培育途径的研究上,过去有关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的研究较为朴素,缺乏理论基础。近年关于工匠精神路径提出的理论背景不断丰富,主要理论视角包括协同学理论[6]、烙印理论[7]、元治理理论[8]、动机心理学[9]、利益相关者理论[10]、自我效能感理论[11]等。有关工匠精神的内涵、培育途径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积极参与,发挥协同效应。三螺旋理论与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较高的适切性,依托三螺旋理论阐释政府、高职院校、产业(基于行文侧重点不同,以下文中顺序有所不同)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关系,有利于明晰各主体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职责和使命,协同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对高职院校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较强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三螺旋理论内涵及适切性分析
(一)三螺旋理论内涵
20世纪末,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斯多夫受遗传学三螺旋模式的启发,将其应用到一个全新的领域,两个人共同编制了《大学和全球知识经济: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的三螺旋》,标志着三螺旋理论的诞生,并且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反响[12]。三螺旋理论强调大学、产业、政府等三个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新型的互动关系,即大学、产业、政府根据市场要求联结起来,形成三种力量既相互独立又交叉影响、螺旋上升的三螺旋关系。埃茨科威兹认为,大学、产业、政府在三螺旋创新模型中既是创新要素的提供者,也是创新主体,三者在不同区域系统中有强有弱,但始终都是一个动态的三螺旋结构,因国家制度背景不同,三螺旋创新模型主要呈现出三种不同形式,即“国家社会主义模式”“自由放任模式”“重叠模式”。前两种形式将政府在三螺旋结构中的角色极端化,一个过于强调政府在其中的主导地位,一个过于弱化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而“重叠模式”则是对前两种形式的创新发展,强调三螺旋主体之间的协调性、平等性。“重叠模式”三螺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各螺旋内部进化,保持相对独立,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同作用;二是三螺旋共生共长,某一螺旋的进化受其他两个螺旋的影响;三是三螺旋具有“互动自反”效应,即互动产生三边网络组织,这种新组织在完成自身使命的同时,也兼顾扮演其他参与者的角色,他们目标一致,共同营造一个创新型环境[13]。
1.高职院校、产业、政府三螺旋相对独立,各螺旋内部不断进化
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政府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由办职业教育向统筹、管理转变,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定位更加清晰,通过出台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发挥着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的作用,通过提供政策支持、财政支持、改革税收制度发挥着职业教育改革激励和保障作用。产业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在维持自身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参与职业教育协同育人,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支持,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对接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通过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高水平实践基地等措施不断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高职院校、产业、政府三螺旋共生共长
一方面,某一螺旋的进化受其他两个螺旋的影响。虽然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但是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产业的支持。没有政府的政策、财政支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便没有方向与保障,没有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对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便没有时代性、适应性。另一方面,三螺旋目标一致,在朝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产生相互作用。高职院校、产业、政府共同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人才支撑,促进经济、社会变革发展。例如,政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倡导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相应政策、法规,高职院校、产业则会采取相应的行动,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相应变革,产业会在生产对象、生产规模上进行调整,以落实相关政策。
3.高职院校、产业、政府三螺旋具有“互动自反”效应
高职院校、产业、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相互交互,在交互过程中形成混合组织,每一个主体除了承担自身使命,还承担着其他角色的部分功能,共同致力于同一目标的实现。在职业教育领域,高职院校、产业、政府互动形成了职教集团、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这类三边网络组织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产业、政府各自优势,实现深度融合,共同致力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二)三螺旋理论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适切性分析
在职业教育领域,高职院校、产业、政府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三者之间遵循三螺旋创新模型中的“重叠模式”。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政府、产业、高职院校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政府、产业、高职院校三螺旋在工匠精神培育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协同推进、螺旋上升。我国自2016年提出培育工匠精神以来,始终把培育工匠精神放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阵地,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推动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融入,培育具有工匠意识的新生代后备军。产业是工匠的主要根据地,产业中拥有大量能工巧匠,他们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工匠的典型事迹、案例是工匠精神的载体。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政府、高职院校、产业三螺旋协同推进,发挥各自优势。三螺旋理论视域下探讨工匠精神的培育既丰富了理论本身,也扩展了三螺旋理论的应用范围,还有利于明确各主体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角色。
" 二、三螺旋理论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 三螺旋内部工匠精神培育缺乏动力
工匠精神是一种内隐文化,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同时培育效果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政府、产业、高职院校三个螺旋在工匠精神培育中还存在螺旋内部进化动力不足的问题。在政府层面,虽然国家将工匠精神内涵融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颁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但是有关工匠精神培育制度构建还不够健全,工匠精神的激励制度、保障制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未能激发高职院校、产业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的动力。在高职院校层面,存在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工匠精神培育制度框架不够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课程体系建设中工匠精神融入不够、教学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的考核等问题,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教学还停留在表面,未能实现将工匠精神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产业层面,受营利性影响,产业参与工匠精神培育积极性不高,存在参与方式和路径受限、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
(二)三螺旋之间工匠精神培育协同不足
政府、产业、高职院校三螺旋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需要协同推进、共生共长,一个螺旋的发展受到其余两个螺旋的影响。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倡导培育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高职院校、产业落实推进。高职院校和产业某一螺旋出现问题,工匠精神的培育进程、培育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只有政府、高职院校、产业形成合力、共生共长,才能实现工匠精神培育效果最优化。目前,政府、产业、高职院校三螺旋在协同培育工匠精神的程度上还不够。政府虽然出台相应政策鼓励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但是并未明确各主体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具体职责,对高职院校、产业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的约束和指导作用未能很好凸显。此外,高职院校、产业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未能发挥其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三)三边网络组织工匠精神培训体系不健全
目前,政府、产业、高职院校三螺旋协同推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育人,形成的三边网络组织有职教集团、产业学院、高水平实训基地等,但是在工匠精神培育上,三边网络组织工匠精神培训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方面,三边网络组织对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不足,未能将工匠精神很好地融入培训内容体系中,工匠精神培训主体缺乏,工匠型专业教师队伍不足,阻碍了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另一方面,政府、产业、高职院校在三螺旋协同发展过程中专门针对工匠精神培训的三边网络组织尚未健全。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政府、产业、高职院校三螺旋协同推进,三边网络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集多方资源,增强三螺旋之间的耦合性。
三、三螺旋理论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一)激发螺旋内部积极性和可持续性
1.健全工匠精神培育激励制度
首先,完善工匠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激励制度。工匠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工匠精神培养培育的基础保障,要全面激发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向工匠型专业教师转变。高职院校要从薪资报酬、职称评定、进修培训等方面进行改革,推进工匠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进程。在薪资报酬上,提高工匠型专业教师的薪资水平,在课酬和绩效考核时向工匠型专业教师倾斜;在职称评定上,将工匠型专业教师标准纳入评审标准,将“是否为工匠型专业教师”作为考核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进修培训上,要定期组织选派专业骨干教师下企业,深度参与企业工匠工作当中,与企业工匠交流探讨,更深层次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其次,建立企业参与工匠精神培养培育激励制度。对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并积极践行工匠精神培育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建立行业企业工匠信息库,并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秀工匠评选工作,并对积极参与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工匠以及所在企业进行“资金+荣誉”的奖励,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典型工匠案例,加大对工匠的宣传工作。
2.完善工匠精神培育保障制度
建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保障制度。首先,成立由政府引领、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企业参与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领导机构,明确领导机构的相关权利与义务,充分发挥其领导、组织、协调的作用。其次,制订完善的工匠精神培养培训方案,细化政府、高职院校、产业三螺旋的职责与使命,并将工匠型专业教师培训工作及工匠精神培养培训实践基地建设纳入主要工作内容。最后,加大对工匠精神培育专项经费拨款力度,根据培育规模、培育频次制定合理的经费预算,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只有建立完整的工匠精神培育保障制度,才能为高职院校、产业落实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保障,推进相关工作顺利进行。
(二)强化校政企协同育人
1.完善培养培训体系
发挥政府、高职院校、产业协同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以明确各主体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职责和使命。首先,坚持推进现代学徒制,完善双导师培训制度。现代学徒制是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其“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现代学徒制强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建立双导师培训制度,发挥高职院校“学业导师”与企业“职业导师”的双主体育人功能有利于为实现“三对接”提供保障。“学业导师”和“职业导师”紧密协作,除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企业实习、顶岗实习的技能训练以及职业理念、职业规范的培育,强调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其次,依托信息技术建立现代化工匠精神培训体系。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培养体系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打造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连接高职院校与产业两个端口,依托平台建设加强彼此交流互动,及时将产业新理念、新工艺、新技术纳入培养培训体系中,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
2.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评估制度的建立为实现高职院校、产业、政府协同参与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督导作用。首先,健全工匠精神培育多元评价制度。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依托校政企各自优势,发挥协同作用,在对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的评价上应坚持多元评价,完善政府、高职院校、产业共同参与质量评价机制,尤其是发挥产业在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评价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建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定期督导评估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建立每5年对校政企协同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的督导评估制度,明确督导评估指标,保持评估人员的专业性和中立性,深入教师、学生、员工开展广泛调研。最后,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价组织。为对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需要在现有评价组织基础上成立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政策支持、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三)优化三边网络组织
1. 深化“三教改革”
职教集团是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组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育团体。要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优势,将工匠精神融入职教集团教师、教材编制、教学方法改革发展中,以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一是在教师方面,注重专业教师思想道德、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提升。在思想道德方面,要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持续创新、服务追求的工匠精神内核纳入专业教师思想素质考核标准;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注重专业教师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培养“双师型”教师;在职业能力方面,要求专业教师除了掌握工作所需知识、技能,还要精益求精、开拓创新,较好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二是在教材编制方面,形成“工匠+教师”一体化教材开发团队,注重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对接,挖掘行业领域工匠精神的内核,并将工匠精神的内核、典型案例纳入教材编制中,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三是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倡导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项目式教学、情景化教学,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依托虚拟工厂开展“实战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加强高水平培育基地建设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政府、高职院校、产业三螺旋在交叉作用、协同推进的过程中形成目标一致的混合组织。校政企协同开展基地建设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平台支撑。通过“引企入校”模式建立工匠精神培育基地。政府出台相应的激励、保障政策来鼓励高职院校、产业开展工匠精神培育,通过“引企入校”模式建立工匠精神培训基地有利于打通高职院校、产业沟通渠道。将技术精湛、经验丰富、作风优良的能工巧匠引入高职院校,成为工匠精神培养基地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依托工匠精神培养基地开展学术讲座,分享工匠相关工作经验,将工匠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引入高职院校课堂;依托工匠精神培养基地开展技能竞赛,让高职院校师生在参加技能竞赛的过程中感悟工匠精神,发挥工匠“传、帮、带”的作用;依托工匠精神培育基地开展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让工匠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教师队伍,让高职院校教师与工匠结对子,从工匠身上学习工匠精神。
四、结论与展望
培育工匠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重要举措和关键路径,其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中起到重要作用。三螺旋理论阐释了政府、高职院校、产业之间的新型关系,该理论适用于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政府、高职院校、产业之间的关系。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单是由政府、高职院校、产业其中一个螺旋能够推动的,需要三个螺旋交叉影响、共生共长、协同推进。目前,工匠精神的培育还未能有效落实,政府、高职院校、产业螺旋内部进化动力不足,螺旋共生共长程度不够,螺旋交叉作用产生的三边网络组织单一,专门针对工匠精神培育的混合组织还未健全,因此,应该充分调动螺旋内部积极性,加强螺旋之间共生共长和协同推进,完善并丰富三边网络组织以支撑工匠精神的培育。目前,还存在一定不足:一方面,研究依托一定理论基础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展开,缺乏数据支撑;另一方面,研究视角相对宏观,未能聚焦到某一行业领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针对性不足。在未来研究中可采用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办法,根据行业领域的不同,展开对工匠精神培育方法、路径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2023-10-21].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2023-10-2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8.htm.
[3]唐衍军.国家审计人员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文化滋养[J].财会通讯,2018(1):108-110+129.
[4]邓宏宝,李娜,顾剑锋.产业工人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培育方略——基于31个省或市级评选文件的分析[J].职教论坛,2020(10):75-79.
[5]刘霞,邓宏宝.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形成机理及培育方略[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26-132.
[6]敖永红,刘霞,李美清.基于协同学理论的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7(17):76-80.
[7]林克松.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机制与路径——“烙印理论”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70-75.
[8]唐衍军,蒋煦涵.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中工匠精神的协同培育——基于元治理理论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9(8):217-224+256.
[9]谢天,周珏.动机心理学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7):49-54.
[10]赵玲霞.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羊城工匠精神培育与传播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14):68-73.
[11]王岚.自我效能视阈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探讨[J].江苏高教,2021(7):107-111.
[12]方卫华.创新研究的三螺旋模型:概念、结构和公共政策含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1):69-72+78.
[13]陈丽君,王敏.三螺旋理论下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2):49-53.
The Strategy of Cultivating Craftsman Spiri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Triple Helix Theory
Tan Yanping1 Huang Xueyan2
(1.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0, China;2. University of Macau, Macau 519000, China)
Abstract:Elev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is crucial for developing master craftsmen and skilled artisan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the main front for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personnel, and should be commit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of technical and skilled personnel. By theoretical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riple helix theory and craftsmanship spiri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ort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Our research unearthed a slow evolution within the Triple Helix, leading to a dearth of impetus in cultivating the artisan spirit. Furthermore, the co-evolution and co-growth rates within the Triple Helix are notably low, resulting in an insufficient coordination of craftsmanship nurturing. The tripartite network training system remains underdeveloped, thus neglecting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craftsmanship. In response to these challenges, it becomes imperative to refine the incentivization and safeguarding systems for craftsmanship cultivation, thereby stimulating an energetic and sustainable evolution within the helix. The enrichment of training systems and quality evaluation mechanisms is also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o bolster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schools,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in nurturing talents. Lastly, we advocate for the enhance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s and high-level cultivation bases, aiming to optimize the tripartite network organizati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Craftsmanship; Cultivation strategy; Triple helix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