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二十年我国教师素养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

2024-07-12杨灵婷于浩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7期
关键词:教师能力数字素养教师素养

摘要:探讨了2003—2023年我国教师素养的发展轨迹、热点和趋势。通过对1 759篇文献的CiteSpace软件分析,揭示了教师素养从初步探索到多元增长的演变。重点在于教师核心素养、专业素养、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特别强调数字化时代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跨学科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此外,提升乡村教师素养被视为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突出了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在教师素养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反映出教育的人文价值。未来,教师素养研究预计将更深入地结合理论和实践,应对全球化和技术化的挑战,为我国教师素养的发展历史和未来方向提供全面视角,对促进教师素养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教师素养;教师能力;CiteSpace;数字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7-0022-08

一、引言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首要资源,并指出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需提升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由于教师素养是影响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成为教育学术领域的焦点。在我国,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教师素养研究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深入实践的转变,该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和层面探讨教师素养的内涵、构成及培养方法。与此同时,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素养研究带来新的拓展和深化。通过可视化方法,对近二十年我国教师素养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旨在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从而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CSSCI文献,以“教师”“素养或能力”为关键词,对200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的文献进行广泛检索。共检索到1 897条题录数据,经过筛选剔除与主题不符的综述、评论、报告等138条数据后,最终选取了1 759篇符合研究条件的文献作为数据样本。

(二)研究方法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CSSCI文献进行分析,以探究近二十年我中国教师素养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趋势。通过分析年度发文量、核心研究作者与机构、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等多个维度,分析近二十年教师素养研究领域的现状、热点及趋势。

三、我国教师素养研究的现状

(一)年度发文量分布

在对2003—2023年共1 759篇教师素养研究文献的年度发文量进行分析时,发现该领域的文献数量及其年度分布反映了研究者对教师素养领域的持续关注和重视[1]。教师素养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展现了以下显著特点,如表1和图1所示。

教师素养研究领域的文献量从起步到多元增长,反映了该领域的逐步成熟和不断拓宽的研究视野。

(二)发文研究机构分布

通过CiteSpace软件,选择“机构”作为节点类型,对教师素养研究文献中的核心机构及其合作关系进行了分析,以识别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和团队。分析结果显示共有234个研究机构存在合作关系。各机构间的合作关系相对较少,网络不够紧密。这种局面可能会限制研究机构间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进而影响教师素养研究的深入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机构间的合作关系,构建更紧密的研究网络,是未来教师素养研究领域需要着重改善的方向。

为了展现教师素养研究的关键机构,采用了数据标准化处理,将机构名称统一至其一级名称。例如,将东北师范大学下属学院合并为“东北师范大学”。在此基础上,依据发文数量,列出了教师素养研究领域的十大核心机构,如表2所示,主要为师范院校,共发表325篇论文,占总发文量的18.48%。东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以69篇和68篇论文领先。

分析显示,教师素养研究主要集中于师范院校和科研机构。这些机构在我国教师素养领域占据中心地位,其学术成果极具参考价值。师范院校因集聚大量教育研究人员而发文量显著,科研机构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也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贡献。综合而言,师范院校与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研究方向及优势条件上具有独特特色,这对推动教师素养研究的多样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发文研究作者分布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 759篇教师素养研究文献进行分析,选取“作者”作为节点。分析结果显示共有265位作者以及60位作者存在合作关系。国内教师素养研究领域涌现众多学者,如韩锡斌、冯晓英、魏非等,构成核心研究力量。依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为发文数≥3篇者,共23人,占总作者数的8.68%,显示高产作者相对少数。在这23位核心作者中,韩锡斌、冯晓英和魏非以各6篇论文领先,研究覆盖教师素养多方面,如信息技术融合、数字素养、教育信息化下的自我提升等。截取前23位核心作者的数据并制成表格,可得到如表3所示的结果。分析结果也发现了紧密合作团队,例如魏非、闫寒冰和任友群组成的团队,反映了一致的研究方向和合作交流,但我国教师素养研究整体上呈现分散状态。尽管存在合作团队,但多局限于同一研究机构或学术组织内,并未形成跨机构、跨领域的强凝聚力合作网络。

四、我国教师素养研究的热点及聚类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共词分析技术作为一种文本内容分析手段,通过分析共现词汇揭示学科发展动态[2]。关键词作为论文核心内容的缩影,反映了研究的重点和趋势。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 759篇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分析,旨在深入探讨教师素养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

分析结果显示223个关键词和377条关键词之间的连线。基于“首次出现年份”“频次”“中心性”等三个维度,根据关键词共现数据提取频次最高的前15个关键词,如表4所示。在分析中,排除“教师素养”和“教师能力”两个检索词后,关键词如“教学能力”“核心素养”“信息素养”等频繁出现,显示其在教师素养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分析结果凸显“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在教师素养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时“核心素养”和“信息素养”在数字化教育背景下受到重视。此外,“高校教师”和“教师教育”关键词突出了教师这一研究主体的价值。这些发现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指引,促进对教师素养深层次理解。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深入掌握教师素养研究热点,应用LLR算法对CiteSpace中关键词共现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聚类质量评估依据CiteSpace提供的模块值(Q)和平均轮廓值(S)。Q达到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而S达到0.7则意味着聚类具有高度紧密度和一致性。分析数据显示,Q=0.5497,S=0.7545,证实了聚类结构的显著性和意义。基于聚类分析结果,将各聚类编号及其对应关键词汇总。如表5所示,国内教师素养研究的主要聚类包括:#0教学能力、#1教师、#2大学教师、#3教师教育、#4信息素养、#5体育教师、#6专业素养、#7能力、#8教师能力。这些关键词在教师素养研究中频繁出现,具有强中心性,为该领域研究热点提供了全面视角。

根据表5中的聚类结果并结合现有的文献,可以将前8个聚类团概括为4个方向,以对近二十年我国教师素养研究热点问题作出进一步归纳。

1.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发展

在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发展领域,关键词如“教学能力”(#0)、“教师”(#1)、“专业素养”(#6)等频繁出现,涵盖了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发展的深入研究,包括教学策略、方法、课程设计以及教师角色定位和职业发展路径。教学能力被视为教师素养的基础。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关注“教学能力”“青年教师”“高校教师”等概念,反映了对教育质量提升和教师发展的重视。尽管国内尚无统一的教学能力定义和衡量标准,但是学界普遍认同其重要性。李朝[3]强调教师教学能力对学校、学生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教师教学能力不仅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还涉及教育理念、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

近年来,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受到关注,例如:苏强等人[4]提出加强教学能力建设,促进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陈明学[5]认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和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建议通过制度和多元机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被视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例如,程晓丹和齐鹏[6]强调课程思政能培养学生的硬能力和软实力,实现“三全”育人。

在专业素养领域,早期研究并未明确规定不同专业和阶段教师的具体素养。随着研究深入,学术界开始探讨教师应具备的素养类型。2003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现教师工作司)在《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中指出,教师专业素养应包含专业知识、情意和技能等三个维度。从2008年至2011年,研究重点转向教师能力,而从2011年起,研究主题转向素养研究。黄友初[7]和南国农[8]对教师专业素养进行了深入研究,强调教师品格、能力、知识和信念素养以及文化道德和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性。

2.高等教育中的教师素养与教育发展

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师素养及其教育的探讨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关键词如“大学教师”(#2)和“教师教育”(#3)等突显了对高校教师素养的深入研究,包括教师教育培养方案、职业发展路径以及教学质量等方面。研究覆盖了不同维度,如大学教师和英语教师,关注教学反思、核心素养、人工智能等议题。

张博和徐祖胜[9]提出,高校教师的基础素养应包括教育、研究和服务素养,核心素养则涵盖教育研究素养、促进就业素养和知识转化素养。靳玉乐[10]认为,高校教师应具备全方位育人能力,包括教育情怀感染能力、人格示范能力、行动引导能力和课程思政能力。王光明等人[11]认为,高校教师核心素养包括道德修养、教育精神、文化修养,强调教育教学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的重要性。在特定学科领域,如英语教学,王烈琴[12]指出,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并提倡结合外部培训和自主学习促进专业成长。颉梦宁[13]探讨了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在提升教师素养中的作用,强调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体系的重要性。于浩[14]提出,教师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3.信息素养与其他能力

在“信息素养与其他能力”领域,关键词“信息素养”(#4)和“能力”(#7)突显了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与其他能力的研究重点,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跨学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研究涉及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幼儿教师、民族地区、小学教师等多个方面。

自20世纪70年代信息素养概念被提出以来,其定义和内涵不断演变。陆亚丽和张艳[15]认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是综合应用信息的能力;蔡其勇[16]从文化角度出发,将教师信息素养定义为基本信息素养、多媒体素养、网络素养和课程整合素养的综合。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师的信息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关注焦点。为应对教育系统的变革,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17],旨在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2022年11月,《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18]定义了教师数字素养的意识、能力和责任,并细分为数字化意识、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社会责任与专业发展等维度。

在新时代,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成为趋势,因此教师的数字素养对国家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推进学校数字化建设。学者们对教师数字素养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框架体系和教育培训内容的探讨以及解读国外教师数字素养教育政策等方面。相对于这些方面,对教师数字素养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以及提升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

4.教师素养在特定学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在特定学科领域的教师素养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关键词“体育教师”(#5)强调了特定领域教师素养的重点。研究涉及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技能水平、教学能力及信息能力等,突出了教师素养的差异性和针对性。随着教育理念的深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的基本思想。体育教师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可持续性提高对于大学生体质和体育能力的提升以及对社会与高校教育具有深刻意义[19]。目前对体育学科的认识存在局限,这影响了对体育教师素养的全面理解。体育教师素养不仅体现在运动技能上,还应包括文学、科学、人文和艺术等多重要求[20]。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知识、教学技能、高尚道德品质和教育素养,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对不同学科领域教师素养要求的具体研究尚不足,尽管教育目标和方法存在差异,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共通的。

五、我国教师素养研究的演进趋势和前沿分析

研究前沿往往体现为突然涌现的一系列动态概念及潜在研究主题。通过关键词突现分析,揭示了我国教师素养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如图2所示,选取了突现强度前22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的突现强度突显了它们在研究前沿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揭示了教师素养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和趋势。

图2的关键词突现图谱显示,教师素养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具有多样性和迭代性,表明在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型关键词。这种动态变化不仅反映了教师素养研究的持续发展和演变,而且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不断丰富和延伸。

(一)持续关注教师核心素养和信息素养

在教师素养研究领域,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核心素养”和“信息素养”是持续受到研究者关注的领域。突现值排名前三的关键词分别是“核心素养”(15.24)、“信息素养”(11.31)和“教师”(7.09)。其中,“信息素养”自2003年以来一直是研究热点,而“核心素养”自2017年起成为关注焦点。教育部于2016年和2018年分别公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标志着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战略的启动。在这一背景下,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实现教育改革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王后雄和李猛[21]认为,卓越教师核心素养是卓越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效应对复杂真实情境时所应具备的核心特质和关键能力。同时,“信息素养”作为教师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挑战,其重要性不断上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关键。自2005年起,随着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热点开始涉及大数据等新兴技术。2013—2017年,“信息技术”的突现预示着大数据时代为教师素养研究和实践带来新机遇,新技术如大数据、慕课、翻转课堂成为研究焦点。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教师素养提升提供新的可能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积极适应新技术,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以应对教育教学的新挑战。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聚焦乡村教师素养

在2018年至2023年的乡村振兴背景下,关键词“乡村教师”和“新时代”的显著出现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需求。乡村教师被认为是推动乡村教育繁荣和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乡村教师面临提升教学能力的新挑战,探索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路径成为时代的关键课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存在瓶颈。张海珍[22]认为,关键在于激活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唤醒教师自觉的专业发展意识。张靖和郭炯[23]指出,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数字素养是推动农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这不仅促进数字化转型,也帮助教师适应新技术和新模式,创新教学体验。这对于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将高质量教育资源引入农村、提升农村学生的数字素养、弥合城乡学生的“数字鸿沟”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关注乡村教师的素养问题对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数字化时代重视教师数字素养

在数字化时代,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反映出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和挑战。2019—2023年,关键词如“能力提升”“结构模型”“人工智能”的突现值分别达到4.09、3.79、3.45,表明教师素养研究在数字化时代的深化和拓展。2022年11月30日,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明确了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方向。该标准框架包括数字化意识、技术知识与技能、应用、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五个一级维度,进一步细分为13个二级维度和33个三级维度,构成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到2023年下半年,教师数字素养研究的文献发表量大幅增长,显示了学界对该领域的重视和广阔前景。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面临适应数字化时代新要求的挑战。

这不仅要求更新素养结构,还包括理解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以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教师数字素养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是一个多维度、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和教育环境变化,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数字素养,适应和引领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四)注重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引领教师素养

在2020年至2023年间的教师素养研究中,“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成为关键词,均获得3.9的突现值。这突显了在教育改革中,培养具备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性。立德树人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社会功能,体现教育的人文价值。课程思政则注重通过课程教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智能、品德、健康、审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24],突出教育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学者们研究如何将德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并提升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同时,他们提出了多项理论和实践策略,以促进教师素养的提升。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将持续作为中国教师素养研究领域的关注重点。

六、我国教师素养研究的未来走向

(一)聚焦核心素养,深化专业素养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涵盖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教师的核心素养和专业成长对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研究在核心素养方面存在不足,限制了教师教育的进步。首先,现有研究过分侧重理论,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有效方式,影响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体验,因此,未来研究需强调实践应用,探索包含在线和混合式学习的专业发展模式。其次,教师发展的研究领域较狭窄,过分依赖传统教学技能,忽视了情感智力、文化能力和适应多元化学习环境的重要性。未来研究应拓宽研究范围,关注教师全面成长,尤其是情感智力、文化能力和适应多元化学习环境的能力。此外,对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关注不足也需改进。面对教育趋势和技术变革,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至关重要,因此,未来研究应关注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探讨如何为教师提供适应教育趋势和技术变革的持续专业发展机会。

(二)注重领域细分,培育专业教师

在当前教育研究中,对教师素养的领域细分关注不足,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和乡村教育等关键领域。这一不足源于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养策略,导致教师专业发展效果不佳,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紧迫需求。未来研究应深入探讨,根据不同领域教师特点,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目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教师培训应涵盖教学理念、教学技能、评价素养、教育情感等方面,实现理念与实践的融合[25]。未来研究应着眼于构建全面的教师培训体系,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开发适应性强、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应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和挑战。此外,目前研究尚未充分关注不同领域教师的全面发展需求。教师成长不仅涉及专业素养,还包括情感、社交等方面,因此,未来研究应重视教师的多元化需求,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支持,确保实现教师全面发展目标。

(三)转型数字素养,应对数字浪潮

在日益互联和技术驱动的教育环境中,数字素养已成为教师教育的关键。尽管教育界逐渐重视教师的数字素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但如何有效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仍是挑战。虽然技术快速进步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数字技能,以适应新兴教学模式,但现有的数字素养培训方案常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影响培训效果。未来研究应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融合应用新兴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这需要技术角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估机制的全面创新。同时,现有数字素养评估体系过于简化,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未来研究应建立更科学、全面的评估体系,确保教师培训和发展的效果。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新兴技术为教育带来变化,同时对教师的数据素养提出新挑战[26]。数据素养要求教师具备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利用数据指导教学决策,因此,未来研究需重视培养教师的数据思维和意识,提升他们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教育需求。

(四)重视价值领航,引领教育变革

在当代教育中,价值引领和道德培养已成核心议题。教育理念“立德树人”突出品德、全面发展和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性,其中,教师扮演关键角色。目前,教师在融合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方面存在认知和实践差距,限制了课程思政的推进。同时,立德树人策略过分依赖传统方法,忽视学生个性化需求,可能导致学生道德觉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不足。首先,需加强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的理论与实践,教师应具备将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效结合的能力;其次,系统研究和实践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师生互动优化等方面。特别是在课程思政上,应聚焦于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全课程育人目标;最后,关注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角色和专业能力提升至关重要,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并重视学生道德觉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引领教育变革。

七、结语

通过可视化分析探讨2003—2023年我国教师素养的发展、热点及趋势。结果显示,教师素养已从初步探索转为深化实践,核心、专业、信息与数字素养成为焦点。在数字化背景下,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和创新思维变得至关重要。乡村教师素养的提升反映了教育平衡发展的需求。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在近二十年研究中占重要地位,标志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未来,教师素养研究将更加深入广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在全球化和技术化背景下寻求新方向。面对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我国教师素养研究面临挑战与机遇,需采用跨学科方法,结合理论与实际,满足现代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魏亚丽,宋秋前.STEM教育研究:热点、分布及趋势[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9(1):10-19.

[2]潘黎,姜海男.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主题——基于三种高等教育学期刊的关键词共词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6(22):60-62.

[3]李朝.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及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03-105.

[4]苏强,王国银,谭梓琳,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逻辑生成[J].教育研究,2018(4):121-126.

[5]陈明学.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探讨[J].江苏高教,2016(2):110-112.

[6]程晓丹,齐鹏.高校课程思政质量评价的现状思考与体系重构[J].江苏高教, 2023(7):91-95.

[7]黄友初. 教师专业素养:内涵、构成要素与提升路径[J].教育科学, 2019(3):27-34.

[8]南国农.怎样理解信息技术及其教师素养形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3-6.

[9]张博,徐祖胜.高校教师核心素养理论建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2(11):274-280.

[10]靳玉乐.新时代高校教师一般育人能力探讨[J].高校教育管理,2021(4):1-12.

[11]王光明,张楠,李健,等.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结构体系及发展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9(3):81-88.

[12]王烈琴.外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其发展障碍和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1):82-83.

[13]颉梦宁.“互联网+”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1):92-94.

[14]于浩. “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的未来教师素养探讨[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3(6):26-31.

[15]陆亚丽,张艳.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2):38-40.

[16]蔡其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6(7):79-82.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2023-12-1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18]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Z].教科信函〔2022〕58号.

[19]平娜,张国杰.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师素养差异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4(28):85-86.

[20]查萍,毛振明,李海燕.体育教师素养之绊与解决之策:对全面深化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建言(2)[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5):428-431.

[21]王后雄,李猛.卓越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发展路径[J].教育科学,2020(6):40-46.

[22]张海珍.以多维渠道提振农村教师专业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20(S2):123-124.

[23]张靖,郭炯.农村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策略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3(8):122-128.

[24]张忠华, 孙文敬. 论课程德育的内涵及实施要求[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4):103-113.

[25]王丽娟, 王谦. 新时代乡村教师素养及其养成路径[J].教学与管理, 2020(30):60-62.

[26]王大伟,吕立杰.教师数据素养的内涵、发展困境及提升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3(7):21-27.

The Status, Hotspots, and Trends in Chinese Teacher Competency Research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Yang Lingting Yu Hao

(Faculty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hotspots, and trends in Chinese teacher competency from 2003 to 2023. Through an analysis of 1,759 documents with the aid of CiteSpace software, the evolution of teacher competency from initial exploration to diverse growth was revealed.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eachers’ core competency,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and thos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digital literacy,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skill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in the digital era. Additionally, enhancing the competency of rural teachers is identified as cru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The study also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n teacher competency research, and reflects the humanistic value of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research into teacher competency is expected to more closely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to rise up to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global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this will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teacher competency in China,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uch competency.

Key words:Teacher competency; Teachers’ competency; CiteSpace; Digital literacy

猜你喜欢

教师能力数字素养教师素养
提升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必要性与策略分析
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转型趋势研究
浅谈师生问答细节的教育思考
幼儿舞蹈教育对教师能力的特殊要求研究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调查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高效课堂
中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数字素养路径下青少年数字素养与赋权